news-details

兩岸服貿協議在台灣越演越烈,不論贊成或反對簽署的各有擁護者,當然也有許多人根本搞不清楚「服貿」是怎麼一回事。

反對者主張,無法接受政府的黑箱作業審查作業,談判不透明、不對等,而且還硬闖關,不但違反程序正義,還讓商業利益凌駕國家利益。贊成者則認為,全球化、自由化是世界趨勢,台灣不能鎖國發展,簽訂服務貿易協議是必然趨勢,否則會被徹底邊緣化,應該理性看待此事。雙方似乎都有理,但若細細思考,在雙方堅持的主張中,多少都有一些謬誤或盲點存在。

例如,贊成者說,全球許多國家彼此都簽,也都統包著簽,哪有逐條審核的道理,但缺乏仔細省察的是,各國怎麼談、開放底線是甚麼,當中涉及國際談判技巧與對內的行政、立法相關程序,協議內容也各有巧妙不同,實在不能以「齊頭式」的比較法說,別國都簽了,台灣不簽就沒競爭力,這樣簡單一語帶過。

當然針對反對方的看法,經濟部也在20日晚間推出外界對服貿協議認知的10大謬誤懶人包,希望釐清各界疑慮。如服貿協議開放大陸投資移民?影響500多萬勞工?經濟部解答:服貿協議彼此沒有開放就業市場,也不涉及移民的問題。外界舉例一家餐廳,爸爸掛名老闆、媽媽是廚師、兒子是會計,就可全家移民到台灣,這是錯誤認知。

事實上,要申請以主管或專業技術人員身分來台,必須該餐廳在台投資30萬美元以上,且最近1年或前3年平均營業額必須達新台幣1000萬元以上才能申請,且主管或專業技術人員應具備碩士學位並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或具有專業技術證明且具5年相關工作經驗才行,且一旦被解聘即須離台,不能留在本地找別的工作,絕非有20萬美元就可以全家移民。

民眾對許多議題的認知,多來自於新聞媒體或網路,在越來越講求「速度」的狀況下,甚麼都要「速成」,為了讓大眾能在最短時間內了解,也只能推出資訊「懶人包」,在過於「精簡、有限」的字句中,導致我們對許多重要且重大的議題了解都太膚淺與片面,缺乏全盤通透的了解。

持平中立來看,兩岸服貿協議內容一定是有利也有弊,重點是如何爭取到「利多於弊」、「抓大放小」。但是整個服貿協議內容涉及11個服務業領域、64大項,對照國內行業分類實況是開放逾1000項行業,對台影響近400多萬人,的確是一個影響之廣、之深的協議。

儘管行政院長江宜樺強調,服貿對台利多於弊,但仍然引發部分民眾恐慌,覺得有一種權利被剝奪的不安感,如何讓民眾能了解政府施政的立意、信任政府的帶領,考驗總統馬英九的執政智慧。

程序正義之於民主憲政的重要性

民主憲政是台灣的根本。

此次抗議者(反對者)的最大訴求點之一,就是整個協議不符「程序正義」,認為總統馬英九欲強渡關山,更下令立法院在這會期一定要通過服貿。但法學學者主張,服貿屬憲法上所稱的「條約」,其內容直接涉及國家重要事項或人民權利義務,都須送立法院審議。

因此,合法程序應該是行政院要向立法院提案,等立法院審議通過後,才能與大陸簽約;若反過來先簽約,再經行政院送立法院審議,就不合「程序正義」,所以簽訂的《服貿協議》既然程序不合法,就應該退回,重起談判,這才是民主憲政的正軌。

何況,若服貿對台真的好,為何不能受社會大眾檢視,非要急於一時?執政者一天到晚拿韓國的發展來恐嚇自己的人民,但冷靜看,台灣落後於韓國,絕對不是從今年才開始,或簽不簽服貿這麼簡單的歸因。

民主憲政是台灣的主體,不論經濟、教育、文化…等各層面都是依此而生,民主憲政是台灣的根本,根本一旦破壞,人民將會無所適從,更無從了解政府的政策把關依據為何?

例如美國總統歐巴馬,曾極力想推動加強管制槍枝,因為太過自由開放的擁有槍枝,背後潛藏許多隱憂,無形中威脅到美國民眾的生命安全。為了讓相關法案通過,他多少次「親上火線」,對媒體、對大眾,甚至對議員們,解說通過此法案的重要性。但參議院的表決結果,相關法案未能過關,他也只能遵照程序正義,再戰第二回合。因為,在民主憲政體制下,連總統都必須照著立法程序走。

然而,台灣行政權獨大,國會代議制度又出了問題,藍綠政黨間的惡鬥,使台灣陷入空轉的危機中。但我們更應該思想的是,誰促成了這些現象產生?這些立委或民代也是人民票選而出,他們所做的一切決議多為了選票、討好選民,但甚麼樣的政策、決定是真正有利於國家發展,才是更重要的。人民本身也該摘下帶著藍綠的「有色眼鏡」,勿讓政黨的決議凌駕國家利益,台灣才真正有希望的未來!

應積極傾聽、回應民意

面對台灣公民力量的日益高漲與成熟,積極傾聽民意、深化溝通、提升政策的透明度,才是破解僵局的良策。

或許馬政府該思想,為什麼這次站出來的是一群學生?發動的叫「學運」?若服貿真的有利於台灣長遠經濟發展,為什麼這群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們,看不見對協議通過的期待與興奮?而是充滿被剝奪的恐懼感?

不管抗爭的是社會的多數還是少數、是強勢團體還是弱勢團體,面對台灣公民力量的日益高漲與成熟,積極傾聽民意、深化溝通、提升政策的透明度,才是破解僵局的良策!而且關於民生的重大公共政策,本來就可以有正反兩方意見充分討論或論述的空間,才能讓真理愈辯愈明,找出政策中的盲點或缺失。

然而,在國家的政策、法案或發生的事件中,政府多選擇在第一時間「保持沉默」,甚至面對民眾的疑惑、不滿、恐懼,不做回應,以致反對的聲浪或失準的資訊,漫天亂飛,如野火燎原。

服貿協議對於許多台灣的主力產業,如金融業、電子商務、醫院…等有利,但如何協助台灣業者能順利通過大陸的層層審批與規定限制,適應當地化的經營與生存,並對可能產生衝擊的產業提供相關輔導配套,也是政府該審慎思考規劃之事。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