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太陽花學生運動」話題延燒長達一週,引發全民及媒體高度關注,網路上正反論戰湧現,但即使是遭遇天寒日曬、各方輿論批評,以及24日凌晨因鎮暴引發的流血衝突,卻絲毫未澆熄抗議學生們的初衷。

此次學運主力推手為青年學生,他們是國家未來的中流砥柱,更是「台灣人的孩子」,有教會牧者、長輩自事發至今,一直陪伴在參與學生的身旁,適時給予關懷和引導;眼看抗爭行動越演越烈,各地教會近日紛紛啟動代禱網絡,期盼「天佑台灣」。

不滿黑箱服貿背後的「冰山」 學生讓悲憤變得有價值

青年悲憤力量引發的太陽花學生運動,對國家社會有一定可取的價值。      (攝影/記者張嘉慧)

觀察備受全台注目的太陽花學運,長期關懷、牧養青少年族群,目前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的教授謝智謀表示,其背後隱藏的更大肇因,是年輕人長期累積對政府的不滿,以及對未來生存環境的高度擔憂,最後藉由黑箱服貿這座「冰山一角」,引爆出集體抗議行動。

然而這樣的學運真的毫無意義嗎?謝智謀非但不這麼認為,反倒從青年悲憤的力量中看見這場運動的價值。

就業、薪資、購屋…問題,是年輕人遭遇的時代困境,在政府高喊著提升社會經濟,果效卻依然讓人民「很無感」,長期壓抑下,最終引燃他們為「捍衛未來理想環境」,掀起對政府的反撲。「這是可喜的,讓我對年輕人有更大的期待。」因為從這當中,他們在思考生命的出路。

不只如此,學運會爆發,更加凸顯出政府長期處於政爭、立院運作不公、制度漏洞及人民對此感到無奈的光景。事件浮上檯面後,帶動大家更認真去檢視立院的審議制度,因此「(太陽花學運)絕對有正面的價值」,甚至促使人民對於台灣各方面的未來重新「覺醒」。

執政者應放下政治權謀 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

學生們風吹日晒、不分晝夜的守在立院外街頭,就是希望能獲得到政府合理的傾聽與回應。      (攝影/記者吳佳玲)

面對服貿程序爭議,兩黨互推皮球,同時看見大人在政治權謀中的狡詐,挾持學生們跳入陷阱。謝智謀表示,學生反黑箱服貿的動機其實很單純,政府不該把他們變成政治遊戲的棋子,每一位執政掌權者應該要回到「心中的單純」,在這項議題上打破「成人主體化」的強硬態度,與學生好好對談,讓孩子的聲音被聽見。

自己身兼華人磐石協會理事長,在青少年機構服事,長久以來深刻感受到政府對青少年政策、資源的弱勢化,沒有好好思考如何提升孩子的發展機會與平台。此次學運事件正凸顯出政府需要認真去傾聽「一群人」的聲音,而非以「律法」般的態度,強制執行自以為對人民有益的政策。若政府能聽進人民的「諫言」,進一步開啟對話的彈性空間,相信能讓學運抗爭事件變為圓滿。

抱持關心學生需要與社會樣貌的立場,謝智謀自己從20日起就到立院現場陪伴學生靜坐,與之對話。「我不會拒絕與學生走在一起,或在還沒進行理解之前,就質疑他們做錯了;我接納學生的樣貌,不以鄙視的角度論斷他們,因為我從他們的悲憤中,同時看見了可取的價值。」

勿讓「從教會走進社會」淪為口號 應開啟對話空間

      了解更多

「從教會走進社會不要淪為口號,而是要『實踐出來』。」謝智謀指出,牧師的生活是面對95%的基督徒,但會友的生活卻是要面對95%的非基督徒,太陽花學運演變至今已是社會的重要脈動,教會不應「孤立」會友走進社會的「需要」,而是應打破「避而不談」的現況,勇於、積極的開啟對話及反思空間。

他鼓勵牧者及基督徒,甚至可以到立院現場觀察學運民眾,然後與教會青少年展開對話,明白基督徒在這當中的角色,彼此接納,在真理交通中一起繼續往前走。「未來所有的社會重大議題,也都該如此做。」

還有一點值得反思的是,教會常將青少年視為「附體」,投資他們在敬拜、帶小組等的服事能力,但同時更應該培養其面對、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會開啟回應社會議題的對話空間制度,能培養青年走進社會的能力,如此他們更能知道上帝在自己身上獨一無二的計畫。

30年前曾親身參與民主運動的謝智謀,反觀這次太陽花學運,撇開政治權謀的部分,整體相當理性、有次序,可謂世界公民的典範。「我很樂見,不會給予譴責。這是公民運動的必要過程,及必須付出的合理代價。」現今的民選總統制度不也是在這樣的抗爭過程中產生?如果沒有這些過程,民主不會進步。

在現今學生為自己生命出路進行反思、對現有體制抗爭的同時,最後謝智謀提醒,教會也當在高喊走進社會的時刻,進行自我省思,而不是每每在面對社會敏感議題時,就隱藏起自己的身分,這樣永遠都無法真正走進社會。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