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英文版〈耶穌恩友〉。

〈耶穌恩友〉作詞人約瑟‧史克文(Joseph Medlicott Scriven)生在優渥家庭,受高等教育,卻在感情路上接連受到重擊。

〈耶穌恩友〉作詞人約瑟‧史克文(Joseph Medlicott Scriven)生在優渥家庭,受高等教育,卻在感情路上接連受到重擊。 (照片來源/www.cyberhymnal.org)

「耶穌是我親愛朋友,擔當我罪與憂愁,何等權利能將萬事,帶到主恩座前求…」已有100多年歷史,被傳唱到多國,也曾被改成兒歌的詩歌〈耶穌恩友〉(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傳遞出對上帝極深的倚賴、信靠和交託,觸摸到無數的心靈,也不禁令人好奇,究竟作者是在什麼樣的心境下,寫出如此簡單而動人的歌詞?

〈耶穌恩友〉作詞人約瑟‧史克文(Joseph Medlicott Scriven),於1819年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家中經濟環境優渥,本來想克紹箕裘,跟隨海軍父親從軍,可惜因健康問題而放棄夢想。後來進入都柏林三一學院就讀,並加入普利茅斯弟兄會教會(Plymouth Brothers),成為了基督徒。擁有高學歷,家境又富裕的他,令不少人稱羨,但沒想到往後的人生卻很多舛。

2任未婚妻皆驟逝 痛苦中寫下〈不住禱告〉

25歲那年,就在即將舉行婚禮的前一天夜裡,史克文的未婚妻意外溺斃,突如其來的噩耗,讓他決定離開傷心地,隻身飄洋過海前往加拿大,落腳在希望港(Port Hope),從事家庭教師一職。在那裡,他遇到了另一個女孩伊莉莎‧羅奇(Eliza Roche),再度墜入情網,決定與她共度一生,沒料到未婚妻伊莉莎卻因肺炎而驟逝。

中文版的〈耶穌恩友〉。

又一次失去生命中的摯愛,但孤苦的心境沒有讓他遠離主,反而更加緊抓住神,透過禱告親近天父,並奉獻餘生,更多幫助他人。縱使生活不如昔日富裕,只要身上還有金錢或衣食,他從不吝於給予,也會義務幫忙弱勢者做工或鋸木柴,因而獲得「好撒馬利亞人」的美譽。

不過,接連的重擊,仍是讓史克文的身心靈飽受煎熬,被憂鬱纏身,基督信仰是支持他的重要力量來源。1855年,他提筆寫下〈不住禱告〉(Pray Without Ceasing),這首詩就是〈耶穌恩友〉的原詞。詩中他闡明耶穌是他的朋友,而主必憐憫每一個人,靠著神能永無憂愁,同時反省,自己很多時候沒有平安、白受痛苦,都是因為沒有祈求神、沒有完全交託給主。

1857年,史克文收到大西洋另一端的消息,得知母親生了重病,無法返鄉探視的他,寫了一封信安慰母親,並將〈不住禱告〉附在信裡,藉此告訴母親他對耶穌基督的信心與交託。

紐約作曲家譜曲 〈耶穌恩友〉飄揚各國

有一回,史克文的朋友前來探訪,不經意發現〈不住禱告〉,深受感動,說服史克文公開發表作品,最後他用匿名將這首詩發表在當地的報紙上,直到30年後,作者的真實身分才曝光出來。

〈耶穌恩友〉日文改編版-〈深深的憐憫〉。

1868年,印有〈不住禱告〉詩詞的報紙,隨著郵件來到紐約,被一名律師查爾斯‧康文思(Charles C. Converse)相中,他同時也是聖歌的作曲人,便為此譜曲,歌名取為今日眾人熟知的〈耶穌恩友〉。

至今,〈耶穌恩友〉傳唱到世界各地,甚至被基督徒人口不多的日本、印尼、印度國家改編。在日本,〈耶穌恩友〉被譯為〈深深的憐憫〉,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曾被改為〈當血戰終結之時〉,之後陸續改為〈星之界〉、〈星之世界〉,時至今日,英文原曲仍時常在婚禮中被歌頌。

台灣曾將其改編為童謠〈野餐〉,成為大眾耳熟能詳的歌曲。印度教會也將〈耶穌恩友〉以當地方言改編。在印尼,〈耶穌恩友〉曾被改為印尼語或巴塔克語的詩歌,也曾被改為愛國歌曲,大大提高知名度。

因為旋律動聽、簡單易唱,歌詞總能安慰到遭遇重大挫折、被憂慮纏擾的靈魂,明白惟獨主耶穌是我們永恆不變的良友,所以在最受歡迎的聖歌中,〈耶穌恩友〉從未缺席過。

〈耶穌恩友〉

耶穌是我親愛朋友,擔當我罪與憂愁
何等權利能將萬事,帶到主恩座前求
或遇試煉或遇引誘,多少痛苦白白受
皆因未將各樣事情,帶到主恩座前求

有否煩惱壓著心頭,或有煩惱壓心頭
切莫灰心切莫喪膽,來到主恩座前求
何處得此忠心朋友,分擔一切苦與憂
耶穌深知我們軟弱,來到主恩座前求

是否軟弱勞苦多愁,掛慮重擔壓肩頭
主仍是我避難處所,來到主恩座前求
親或離我友或棄我,來到主恩座前求
在主懷中必蒙護佑,與主同在永無憂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