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宗教權利機構者」在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地位。在主前135年左右直到主後67年,當羅馬政權進入巴勒斯坦區(見註1)管理猶太人,就任命「該亞法家族」成為猶太人「宗教權力機構」的最高領導者,即大祭司的階層。在世代傳承之下,「宗教權利機構」的宗教思維,至今仍深深影響以色列境內猶太人的宗教觀。

一、複雜的宗教問題 是以色列境內猶太人不相信耶穌的主要因素

      (本報資料照片)

當羅馬政權進入巴勒斯坦區,所面對的第一挑戰就是「管理問題」。因了解猶太人在過往都有反抗的歷史記錄,也擔心猶太人會再一次進行反抗行動,因而授權「猶太宗教團體權力機構」在宗教方面的自由,一方面管理猶太人,採以夷制夷的方式,讓猶太人來牽制猶太人,一方面也能獲得猶太「宗教權力機構」的信任,同時解決羅馬政權在巴勒斯坦區分封管理的問題。

除此之外,該亞法家族非常配合羅馬政權的政策,也非常希臘化,一直都想把希臘跟羅馬的文化引進巴勒斯坦地區中,從現今歐洲的雕刻藝術品即可得知。台灣HOLOSCOUST和平紀念館卓健誠牧師表示,羅馬政權認為強身才能強國,因此舉行許多競賽運動,其中很多運動都是以裸身方式展現肌肉的力與美線條。

不過要參加競賽運動,必須符合羅馬政權的規範。羅馬人是不接受割禮的,猶太人卻必須受割禮,因此一些猶太人為了要能參加運動,而讓下一代「不受割禮」,背離猶太傳統宗教的禮法。

此舉引發宗教團體的厭惡,讓「宗教權力機構」分裂成「當權派」與「敬虔派」。當權派的「宗教權力機構」對猶太人採高壓管理,使得宗教變得「世俗化」,引起底下敬虔派的不滿,因而遠離權力核心,移至死海地區附近(現今的昆蘭社區),進行潔淨禮的工作,自成一派。現今以色列境內中,可見一群戴高帽子的正統派或超級正統派,就是由其延續下來。

卓健誠表示,當權派世俗化與敬虔派出世化,兩者產生衝突,而耶穌所提的彌賽亞是救世主的概念,但敬虔派的彌賽亞觀是救國的君王,這也是普遍猶太人的觀念,所以認為耶穌是「沒有成功的彌賽亞」。兩者標準不一,以致複雜的宗教因素延續到現今,讓猶太人很難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

二、耶穌衝擊羅馬政權時代「宗教權利機構者」的經濟體制

宗教團體權力機構以「聖潔」名目,設立聖殿稅,要將屬神的歸神、屬該撒的歸該撒,因此當外地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聖殿獻祭時,不能拿外地的幣放在聖殿的奉獻箱內,必須換成聖殿專屬的幣值,因此產生「匯差」,出現金錢漏洞。

當耶穌進入聖殿時進行「翻桌」潔淨的工作,也阻擋了宗教團體權力機構的財路,當有人提到納稅問題,耶穌就用錢有兩面的特性,讓該撒的歸該撒、神的就歸神,用宗教團體權力機構者的話去堵他們的嘴。

此外,外地的猶太人若回到耶路撒冷獻祭時,需要在入聖殿前的潔淨池進行沖涼潔淨,旁邊都有祭司收費;但耶穌說,生命更新、重生,需要接受聖靈的洗,當此想法提出時,明顯已擋了人的財路。

卓健誠進一步指出,猶太人喜歡將一個理念有形化,有形化就會有錢賺,以祭物來說,祭司掌握了雛鴿、羊的審核標準,因此若百姓獻上的祭物不符合要求,祭司就會指定或直接跟祭司購買,以符合獻祭的標準。

當耶穌提出了「屬神」的經濟價值「真理」時,衝擊到當時的經濟體系,因而挑戰到宗教團體權力機構的經濟地位。

【註一】巴勒斯坦區

以色列尚未復國之前,統稱為巴勒斯坦區。

【相關閱讀】猶太人為何不信耶穌 (上)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