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是鼓勵基督徒參與公共事務,勇於發聲的信條,16世紀宗教改革以至20世紀黑人平權運動,都可以見到基督徒走在最前方領導、不畏強權的身影。

但數十年來,基督徒從公共事務的要角淡出,特別是台灣教會。只是,這幾年一波波社會運動的刺激下,基督徒漸漸重視教會牆外發生的事。究竟基督徒該抱持什麼樣的「公義觀」,才能在世上作光作鹽?4月29日晚間,前文化大學行管系教授姚立明、民運作家余杰,從自身參與社會運動的經驗對談「基督徒的公義觀」。

余杰─讓信仰涉入生活各層面 恢復清教徒時代榮光

「基督徒公義講座」於荒漠甘泉音樂餐廳舉行,左為姚立明,右為作家余杰。

「基督徒公義講座」於荒漠甘泉音樂餐廳舉行,左為姚立明,右為作家余杰。 (攝影/記者林純如)

較多講愛而不講公義,較多講福音而不講律法,是余杰到訪世界各地200間以上華人教會,觀察到的普遍現象。基督徒從神所領受的應當是整本聖經,是新舊約的融會貫通,是愛和公義的平衡、福音與律法的配合。公義就是接納弟兄中最小的、那些只能躲在家裡哭泣的人們。

余杰也提到,他現居的美國維吉尼亞州,就是當年清教徒搭乘五月花號靠岸之地。17世紀清教徒,從文明的歐洲移民不毛之地,只為了捍衛信仰自由。他一直思考如何重現清教徒時代的榮光,讓信仰回到生活各層面,回到社會、經濟、家庭、政治領域。

「信仰有敬虔、生命有見證、學識有精深。」他勉勵基督徒,培養論述能力,說出來的話才能鏗鏘有聲,說服屬世的聲音。相信神對基督徒都是有呼召的,就看勇氣和信心夠不夠大。

姚立明─「從政從來不在人生選擇中」 明確呼召關注公義與政治

姚立明坦言,學業完成後只想續留德國,神卻一一關門帶夫妻倆回台灣,而意料之外踏上從政之路。

姚立明坦言,學業完成後只想續留德國,神卻一一關門帶夫妻倆回台灣,而意料之外踏上從政之路。 (攝影/記者林純如)

鄉民口中的「戰神」姚立明,自1995年當選立委後投入政壇,曾是紅衫軍運動領導者,也是政論節目來賓,最廣為人知的,當然還是去年擔任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競選總部的總幹事。

他坦承,從政從來不在人生的選擇中,當時和太太楊芳玲在德國完成學業後,覺得當地環境太棒了,完全不想回台灣,定意續留德國,定期上教會、讀經、禱告、奉獻,過個平順的基督徒生活,也不會見到太多不公義的事情。

沒想到,神卻攔阻他們的計畫,「神很奇妙,幾乎是(把我們)逼回台灣。」姚立明夫婦回台後,進入學校任教,另一方面展開意外的從政生涯,即便10年前,夫婦倆到了可以退休的時候,打算回到德國攻讀神學文憑,將來在神學院教書,可是神又關了這條路,讓兩人留在台灣,繼續在公共領域發聲。

對姚立明而言,神給他關心公共事務的呼召很明確。「就像約拿一樣逃掉,也會被抓回來!」

「公義」卻不「自以為義」 禱告領受「和睦」為柯助選

「政治是鄰人之事。基督徒是被選召,有恩典來解決公共問題的。」一個人晚餐吃什麼是自己的事,2個人晚餐要吃什麼,就是公共的事;一個人買房子是解決自己住的問題,如何讓所有人買得起房子,就是政治政策了。

關心不公不義,是來自神基於恩典所賜的信和愛。什麼是公義?姚立明認為,「不需要多做闡釋,對於不公義,會很清楚的在心中明白,要站在它的對立面。」但他也提醒,法利賽人的「自以為義」心態,以為有了天堂的門票,就忽視了會堂以外的世界,在教會裡虔敬,卻無視教會門口的街友。

去年他和柯文哲聯手打了一場特別的選戰,寫下台灣政治的新頁。回想一向立場較「藍」的他,初入陣營時,遭受不少偏綠者不友善的眼光。而這麼做,是他和妻子在禱告中領受「使人和睦的有福了」,因此毅然加入柯陣營,在對立的政治文化中,尋求和解,走出一條新路。

教會教導唯有順服? 一定要投給基督徒候選人?

講座會場滿座,可見基督徒對於公義、公共事務的關注度越來越熱。

講座會場滿座,可見基督徒對於公義、公共事務的關注度越來越熱。 (攝影/記者林純如)

事實上,姚立明也提到,自己年輕時在教會受的教導,都是最好別管政治,而且這還是汙穢的事。有些教會強調順服,或是不願會友在教會中討論公共議題,對此他回應,或許是牧長並沒有相關專業,出於愛心希望會友勿在口舌中生事端。

但若完全的順服,就沒有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因此他認為,不要怕涉入政治,但要更深的了解議題,學習相關知識,求神賜下智慧,研讀相關的《聖經》經文,做出討神喜悅的作為。

至於選舉時,一定要投給信主的候選人嗎?姚立明表示,這並非形式化的標準,他引用路加福音中,猶太人被洗劫,祭司和利未人沒有理會,唯有當時地位低下、拜偶像的撒瑪利亞人見義勇為。不是不信神就不蒙神喜愛,重點是有沒有好撒瑪亞人的心腸,「愛心的表現不會隱藏。」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