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用玻璃打造的教堂-初鹿長老教會,在網路上成為一處熱門的打卡地標,教會甚至幫遊客準備簽到簿! (照片來源/初鹿教會臉書)

不僅是亮眼地標,也是許多遊客到台東初鹿的必訪之地-初鹿長老教會,位於台九線旁,白天時,教堂就像一間漂亮的玻璃花房,到了晚上,則像一盞指引方向的燈塔,讓黑暗中迷失的羔羊找到回家的路! 初鹿長老教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建築中運用大量玻璃來建造牆面,取代一般慣用的鋼筋水泥,讓教會看起來相當親切、溫暖。信徒做禮拜時,陽光從上方灑下來,加深神聖、平安的氛圍,許多造訪台東觀光的旅客,經過時都忍不住駐足參觀,甚至有新人特別來此處舉辦婚禮。

環保的美意看見上帝的心意

騰空的十字架,搭配玻璃帷幕,營造出一種神聖的氣氛,最棒的是做禮拜時,抬頭就能看見天空。 (照片來源/初鹿教會臉書)

 

「(建造)玻璃帷幕,最初是為了環保的概念。」初鹿教會傳道謝偉凡表示,2005年獻堂的教堂,是由建築師簡安詳設計,同時是教會長老的他,採用大量玻璃設計,使教堂採光佳,白天不用開燈,室內也顯得很明亮。

 

當抬頭仰望十字架時,陽光灑落,照在騰空的十字架上,搭配藍天白雲景色,心中瞬間充滿溫暖與平安;開闊的視野,更讓人有股能在十架前釋放的感覺;因教會中有專門從事鋼材業的弟兄,所以建築中看到許多鋼梁結構,建構出多層次的豐富視覺感。

 

用石頭拼貼而成的「我心渴幕上帝,如鹿渴幕溪水。」圖案,如畫龍點般,讓教會溫暖純樸的特色活了起來。這並非是一開始就設計好,而是暑期來到初鹿服務的短宣隊,突發奇想的建議,他們用塗上顏色的小石子,拼貼出這一幅畫,蘊含渴慕神的意義。

 

溫暖的教會傳統60年不變

 

夜晚的初鹿教會,光線從教會中透出,在黑暗中看見希望之光的視覺感,相當的漂亮。 (照片來源/初鹿教會臉書)

 

擁有超過60年歷史的初鹿教會,一直保持溫暖的氣氛,就如同教會給人的感覺一樣。教會最早的聚集,是在1949年9月,於葉成宗府上展開家庭聚會,由來自南韓的桃長老(中醫師)主持聖工;1956年9月9日,正式歸屬台東教會支會。

 

由於會友人數日增,原聚會空間不敷使用,因著潘古錐弟兄奉獻一分土地、謝木強弟兄奉獻木材,又得母會補助2萬元,得以完成木造的聖殿,「木造小教堂」成為最初人們對初鹿教會的印象。

 

該教會其中特別之處,是來此聚會的會友,幾乎有一半比例是從台東市過來。早期時而有幾位在台東馬偕紀念醫院服務的人員,因為覺得初鹿教會較小、資源較少,所以決定要來幫助初鹿教會,投入服事,沒想到一來,就喜歡上這裡純樸的人情味,久而久之,有愈多台東市的基督徒也來此聚會。

 

謝偉凡表示,在教會中,彼此都互相認識,有時大家會一起到野外做禮拜,結束後還會一同騎腳踏車。就像最初會友奉獻土地、以木材蓋教堂的精神,初鹿教會帶給人的感覺,著實充滿溫暖與人情味,發揮「愛人如己」的使命!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