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教宗在「亞美尼亞大屠殺」(編按:1915至1917年間,土耳其政府對境內的亞美尼亞人進行種族屠殺,人數達到150萬)100周年紀念日之際,不惜冒著得罪土耳其的風險,指該歷史事件是「種族滅絕」;然,梵蒂岡5月13日簽署一項條約-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

根據該條約,梵蒂岡贊成解決以巴衝突的兩階段方案。因該條約規範天主教會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轄範圍內的活動,也明白昭告外界,梵蒂岡將外交承認的對象從「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改成「巴勒斯坦國」。

原本許多歐洲國家礙於美國與以色列的態度,準備在以巴談判之後,才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然而,以色列當局對巴勒斯坦強硬、乃至僵化的態度,讓不少歐洲國家感到不耐。去年10月,瑞典率先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後,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國會,也已陸續要求政府承認巴勒斯坦。

據悉,目前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中,已有135國承認巴勒斯坦國,但多數歐美國家僅承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梵蒂岡官方與巴勒斯坦簽署正式的法定文件之後,其外交關係上已經從「巴勒斯坦自由組織」轉為「巴勒斯坦國」,相信這對以色列的外交關係,將掀起一個推波助瀾的負面作用。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給予巴勒斯坦觀察員資格時,梵蒂岡就承認巴勒斯坦國。如今,兩國首度簽署正式的法定文件,等於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同時,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Mahmoud Abbas)也在當周周末(17日),參加羅馬2名19世紀修女的封聖儀式。

BBC駐羅馬記者說,成千上萬的阿拉伯裔基督徒,因害怕伊斯蘭暴力而逃離中東;教宗方濟卻努力在中東鞏固基督教的勢力。梵蒂岡發言人隆巴迪(Federico Lombardi)向媒體證實了這項消息,隨後立刻引發以色列強烈不滿,表示梵蒂岡此舉不僅無助於和平進程,更有可能使巴勒斯坦領導人,不願意與以國展開直接的雙邊談判。

根據「VOI以色列之聲」(Ari Abramowitz and Jeremy Gimpel),在一場「激進的伊斯蘭教支持者和反對以色列的歐洲模式」討論會中說到:「如果西方與穆斯林世界,對以色列展開軍事進攻,以國很可能會獲勝。」

討論中也提到,所謂「歐洲對付以色列」的模式-例如:丹麥支付失業金給國內的ISIS恐怖分子;荷蘭則是削減居住在猶大和撒馬利亞(西岸)荷藉猶太人,因大屠殺倖存者擁有的養老給付金。同樣的,美國現在有資金轉移到伊朗,用於購買飛機,來摧毀以色列。

AJC (The 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執行董事大衛‧哈里斯(David Harris)稱,此舉對所有尋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間真正的和平」的人或活動,正好適得其反。他相信,鼓勵恢復以巴和談的「和平共處」,是最好的策略,「而不是在談判桌以外的單方面手勢。」

今天,讓我們新教的基督徒來思考,二次大戰以來,天主教的教會是否是猶太人的朋友呢?當年納粹德國時期的羅馬教皇,不也是宣告支持希特勒嗎?歷史是這麼的殘酷,因著教皇如此的宣告,帶來的竟是600萬的猶太大屠殺的結局。

今天,在巴勒斯坦自治區內有許多的基督徒(包含天主教徒與新教基督徒)被迫害、甚至殺害;反觀在以色列國家當中,超過20%人口是回教徒,他們卻是受到法律的保護著。

那麼,現今的基督徒應當用怎樣的眼光來看這一個事件呢?新教的基督徒是否也期待,這些政治環境會跟著時代而改變呢?

● 箴5:3-4 因為淫婦的嘴滴下蜂蜜;她的口比油更滑,至終卻苦似茵蔯,快如兩刃的刀。

● 主啊!求你讓世人明白,這些仇敵是要讓以色列在世界上消失。求主保守,不讓這些企圖得逞。

● 讓我們一起來禱告,求神打開所有基督徒領導者的眼界。讓我們明白神的旨意、讓以巴雙方都能回到談判桌上、讓神再次將公義的恩雨降下、讓和平相處的情境能落實在耶路撒冷。

● 創15:18-21 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幼發拉底大河之地, 就是基尼人、基尼洗人、甲摩尼人、赫人、比利洗人、利乏音人、 亞摩利人、迦南人、革迦撒人、耶布斯人之地。」

● 啟3:8 我知道你的行為,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