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若教育政策稍不慎走歪,賠上的將是家庭和整個國家社會的未來。

若教育政策稍不慎走歪,賠上的將是家庭和整個國家社會的未來。

政府教育政策屢遭家長反彈的現象越發顯著,近來不論是12年國教亦或課綱的擬定,都浮現諸多爭議。

教育的重要性不但在於傳授知識、引導個人職業發展,更進而蘊含人格培養、帶動國家進步等重要且深層的意義,教育政策對個人、家庭乃至國家發展都有巨大影響,因此,若政策稍不慎走歪,賠上的將是家庭和整個國家社會的未來。

有投身教育界數十年的家長沉重表示,自己從未如此擔心台灣未來的教育環境與內容,尤其是情感和家庭教育。也有家長衷心盼望,教育部應更看重家長們的聲音,不能只是徵詢部分團體等專家的意見,否則,「台灣的教育政策與制度恐怕會被有心人士『綁架』。」

家庭敗壞了 經濟好有用嗎? 「價值混亂」是這世代孩子的問題

家,是每個人最溫暖的避風港;家人,是每個人最親密的依靠。家庭,是上帝最美好的創造,也是聖經中極重視的價值和組織,而今這個曾被視為「最溫暖的避風港」,卻變得支離破碎。

透過統計數字告訴我們,現今台灣的婚姻價值觀式微、家庭問題層出不窮。我們的離婚率是亞洲第一、世界名列前茅;更有學術研究指出,離婚率與低出生率、犯罪率、失業率、甚至是自殺率等社會指標,皆息息相關,印證了「覆巢之下無完卵」。

有學校輔導老師指出,在校接觸到很多生命破碎的學生,發現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不少學生失去家庭的溫暖,轉而以愛情彌補心靈空缺;在情感上,認為只要兩情相悅,就可發生性關係,導致意外懷孕、墮胎等悲劇,無法健康看待情感關係。

這些學生流淚的例子,讓他們不禁想問:教育到底給了我們孩子什麼?同時更加有感,「家庭政策」做的好,絕對能減少社會問題的發生,因為「防患未然比事後輔導更有效!」

此外,學校的性別教育思潮也已默默被綁架,性別議題無限延伸在各領域,如「國小課綱」,導致未來小學低年級學生,從小就要接受多元性別內容課程。家長認為,這與兒童發展的理論背道而馳,「驚悚」之外,也非常憂心。

這樣的教育方向到底是誰在決定?

要擦乾許多孩子的眼淚,在教育上,除透過好老師陪伴與教導正確價值觀,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從「政治與政策」全面性著手,否則再照這樣發展下去,而無實質改善動作,恐怕就要坐以待斃。

大安區立委候選人曾獻瑩指出,許多青少年發生問題,原因是無好好落實「家庭教育」,這包括情感、親子、兩性、人際…等教育,「我們從小學國語、數學、英文、化學,但都沒學過要如何建立關係、解決衝突、兩性教育…等;我們國內有家庭教育法,雖訂得很好,但都『沒落實』」。

他認為,從小就要給孩子正確的教育教導,包括如何交往、組成家庭…等,幫助其順利踏入婚姻家庭,如此他們就會對此「有盼望」。這也是多數家長期待的教育方向,而不是只有多元性別內容。

如今,「不管推什麼政策,出來反彈的是家長居多。」例如升學制度常朝令夕改,讓家長不知所措,是直接的受害者。曾獻瑩直指,家長沒有參與,是更大的問題,甚至有些政策被指是「黑箱作業」,為人詬病。

「孩子是家長的」,今天政策要推出什麼內容,應該讓家長「更多參與」才對。這不是要否定專家學者的意見,是希望能達到「平衡」。

現今教育部設置許多委員會,如「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有許多專業、學者的意見,「但不見得是家庭的需要」。他認為較好的比例是:1/3家長代表、1/3專家學者代表及1/3的官方、政策面代表。讓更多不同領域的人一起參與決定,如此也才會較符合現實家庭的真正需求。

台灣教育不要被少數特定議題給綁架

其實,「性別議題」只是「家庭議題」的一部分,有許多更重要的領域應當被重視,如婚姻、親子、情感、倫理教育…等。幸福是需要學習的,靠的不只是性別平等教育,而是建立良好的家庭親子關係,與社會人際關係,這就是為何許多家長、老師都期待政府能加強「家庭與情感教育」的原因。

在我國教育基本法中,家長對子女受教育內容及學校教育的事務,都有參與的權力。世界人權宣言也提及,家長對學校內容有「優先選擇」的權利。

不管是台灣還是其他國家,對孩子的受教權,第一注重的是「家長的聲音」,所以國內不應忽視。曾獻瑩認為,可行的具體做法是「提高家長代表參與(政策面決定)的權力」。當不同意見、角度進來了,就會產生改變。

他也相信,若成功推行,會減少很多社會對立及成本耗費。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