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電影《賓漢》的劇情最後,賓漢(右)與馬薩拉(左)以一場賽馬,決一死戰。 (圖片來源/派拉蒙)

電影《賓漢》的劇情或許讓大家看見饒恕之愛與基督救恩,但從電影中兩位主角從「復仇」到「和好」的故事,也能省思饒恕背後,我們所在意的是活出羅馬的榮耀,還是活出生命的價值?

15年前,有部英國、義大利及美國合資拍攝的歷史劇影集《羅馬的榮耀》,在2年內播映了2季,描述了古羅馬從共和國走向帝國的過程。自凱撒入侵高盧,截至馬克‧安東尼之死以及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的崛起,戲劇化的表現,渲染了羅馬共和國返回羅馬的凱撒,在征服高盧八年期間累積的軍力、聲望與財富,以及後續的政治、愛情與權力的明爭暗鬥,但羅馬共和國在凱薩遭元老院議員刺殺身亡後,也變得更加紛亂。

 

動盪社會中 身分迥異的兩兄弟

馬薩拉。 (圖片來源/派拉蒙)

電影描述的時代正是羅馬共和國,當時的社會與政治氣氛動盪不安,而耶穌正在此時來到世上。雖在電影《賓漢》中,耶穌並非主角,卻彷彿不斷透過影像,以「老師」的角色穿插在賓漢與馬薩拉之間,顯明「唯有耶穌十字架的救贖,才能饒恕」的電影意義。

電影一開始以倒敘手法鋪陳,從兩兄弟在賽馬場上一決生死前、互別苗頭的片段,頓時拉回兩人從前和睦地在荒郊野外賽馬的畫面,沒想到互相較勁到最後,賓漢一個閃神墜馬受傷;馬薩拉背著賓漢回到家中,母親卻不問事情原委,劈頭就是對馬薩拉一陣責罵。

身為猶太貴族的賓漢母親,在責怪中便能聽出兩兄弟之間的身分差異,因為賓漢是猶太人中的貴族,而馬薩拉卻因為父親對抗羅馬政府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從小就遭人用異樣眼光看待,就算他被猶太貴族收養為義子,仍改變不了身分的差異。

 

面對社會鬥爭 兄弟追求不同的「和平目標」

賓漢(右)與非洲商人依爾德林酋長(左)。 (圖片來源/派拉蒙)

尤其賓漢的妹妹蒂爾札隨後去安慰馬薩拉時,母親看出他們間的曖昧關係,便當場勸告蒂爾札不要與馬薩拉太親密,此舉更刺激馬薩拉內心積壓許久的自卑感。

身為羅馬人的馬薩拉因著自卑,脫口對賓漢說出:「我們信仰的神不同。」而後,為了尋找受人尊重的地位,不顧賓漢勸勉,一心踏上從軍之路。當時羅馬政權動盪不安,仍四處與其他強權國家對抗,使兄弟倆雖然都擁有「和平」的目標,卻因身分差異而分道揚鑣。

於是,馬薩拉加入羅馬軍隊,透過征戰實踐他對和平的想像。

三年後,馬薩拉頂著軍官身分凱旋回到耶路撒冷與賓漢重逢,兩人多年的兄弟情誼不變,但對「和平」與「權力」的觀念,卻已不復往日。

馬薩拉初嘗權力滋味 兄弟情誼產生對立

馬薩拉嚐到地位帶來的滋味,甚至足能與賓漢一家平起平坐,身分的轉變,不論是擁有凱薩象徵的金鷹軍徽,還是率領手拿兵器的人馬進入賓漢家門,舉手投足間都能感受到兩人身分的相似,馬薩拉彷彿不再擁有低賤的身分,而是能與之相處。

但在一次的言談衝突中,仍看見他們對當時「羅馬政權」有不同見解,兄弟的矛盾與對立就此展開。

由於當時反羅馬政權的奮銳黨左派激進人士,不斷反抗政府占領猶太人墳場,用以打造羅馬競技場,在一次反抗過程中,賓漢私下收留了一名受傷的奮銳黨反抗軍成員。不料,這名反抗軍卻在羅馬總督丟本.彼拉多與馬薩拉行軍進城巡視,經過賓漢家門時,暗中射箭襲擊彼拉多。

彼拉多雖未受傷,但因賓漢在襲擊事件中,為了不希望政府與反抗軍持續以牙還牙的對待,不但放走了這名反抗軍,還不願供出其名,最後自己承擔了叛亂罪名。

雖然賓漢的太太以斯帖順利趁亂逃跑,但他原以為馬薩拉能放走他的母親與妹妹,沒想到馬薩拉不顧其求情,仍逮捕一家三口,並將賓漢下放為奴,流放到惡劣的戰船底艙內,擔任划槳手做苦力。

仇恨使賓漢形象轉變 以為唯有勝利才能找回失去的一切

賓漢在戰船的五年期間,其形象頓時從一個溫文儒雅的天之驕子,轉變為一個受盡苦楚、滿身鞭傷的復仇之子,一心只求活下去,只為將所有失去的都奪回。他已成為一位即便其他奴隸被活活殺死,也不看一眼的人,與過去他用憐憫之心對待受傷的反抗軍,大相逕庭。

在一場羅馬與希臘的海戰中,遇船身解體,賓漢用盡力氣,終於活了下來,直到漂流到一座島上,被非洲商人依爾德林酋長(摩根費里曼飾)救起後,以自身飼養馬匹的經驗,開始受到重用,進而找到脫離奴隸身分的方法,就是-「賽馬」。

訓練過程中,賓漢雖與妻子重逢,但復仇之心卻沒有因為妻子的愛而改變,反而在見到母親與妹妹因罹患大麻瘋病,被隔離在不見天日的房間之後,更找到刺殺馬薩拉的理由。後來,兩人在競技場上互相殘殺,因為賓漢認為,唯有「勝利」才能換回失去的一切。

最後,他千鈞一髮贏得了勝利,馬薩拉墜馬重傷,失去了一條腿;但似乎什麼都沒改變,他雖贏得所有猶太人的愛戴,恢復了身分,但彼此相殘的結果卻沒有讓他卸下仇恨的重擔,反而喚不回曾經珍貴的兄弟情誼。

 

耶穌呢? 化解衝突、放下仇恨的關鍵人士

劇情最後,導演將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搬上大螢幕。 (圖片來源/派拉蒙)

耶穌呢?耶穌在他們中間又做了什麼?又與活出「生命的價值」或「羅馬的榮耀」有何關係?

賓漢最後的勝利,讓競技場上所有猶太人為之瘋狂,宛如一夕間猶太人將仇視羅馬人的怒氣發洩出來,族群的對立形成強烈對比。但身為猶太人的賓漢與身為羅馬人的馬薩拉,若沒有耶穌,仍活在「彼此憎恨」的光影之下,而他們各自追求的「和平」,也沒有任何結果。

耶穌在電影中,早在馬薩拉歸國前,在一次賓漢與妻子看見奮銳黨人士遭羅馬軍人刑求時,以「木匠」的身分出現在他們面前,雖然當時兩人面面相覷,不懂耶穌所教導的「愛你的仇敵」,要如何面對羅馬人的迫害?總以一種關愛悲憫的眼神,勸勉猶太人放下仇恨、化解衝突。

甚至在賓漢被壓解為奴、前往戰船的路途上,一度體力不支倒地的他,卻在朦朧的視線中,看見耶穌端了一碗水給他補充水分,使其重新站起、行走人生最艱難的道路。

不僅如此,電影更上演,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與猶大親嘴被捕時,一名跟隨耶穌的門徒拿起刀來砍下大祭司的耳朵,但耶穌卻對門徒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

什麼是「勝利後的虛空」

當耶穌毫不退縮的為自己的信念走上十字架的道路時,賓漢或許開始看見心愛的駿馬用盡全力而喪身,更驚覺身負重傷的馬薩拉在賽場上成了眾人的玩偶,甚至所有羅馬軍人都因他失去了榮耀,不再高舉他。這才使得賓漢終於明白-「什麼是勝利後的空虛」。

所以,當耶穌走在十字架的道路上,終於明白真理的賓漢選擇走向耶穌,拿起了一碗水,給體力不支而倒地的耶穌喝時,正是他行出「饒恕之道」的時刻。

電影畫面巧妙地穿插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前,說出「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最後,在耶穌嚥下最後一口氣的霎那,天空降下一場大雨,不只洗淨了罹患大麻瘋病的家人,更在大雨中,賓漢選擇主動與馬薩拉擁抱和好。

故事的終了,我們可以看見兩兄弟與家人相逢、完好如初的畫面,但或許我們真正該思考的是,賓漢與馬薩拉在彼此饒恕的背後,因身分差異所追求的「羅馬榮耀」,其榮耀不論是名利、權力,還是社會認同,其實真正該思考的是,如何追求永恆的生命至寶。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