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中山教會建築走過74年歷史。

中山教會建築走過74年歷史。 (照片提供/中山基督長老教會)

「建築」是具時代精神的藝術類型,而「教堂」往往是最能反映當時代文化特色與人類心理狀態的「建築」。

台灣教會巡禮第一站,來到位於台北市中山區被市定為三級古蹟的「中山基督長老教會」,走過74年歷史,不僅記載著台日文化融合的故事,更蘊含宗教建築奧秘。

經過台北市鬧區,一棟古色古香的建築佇立,吸引路上行人的目光。這是日本基督教於1937年(當時為昭和12年)來台設立的宣教據點,當時地址為「台北市御成町及大正町一丁目十八番地」。自後1945年(民國34年光復),土地產權歸還國民政府,並於1947年正式更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中山教會」(簡稱中山基督長老教會)。

首座台日攜手共建的中山教會,當時代台日基督徒的合一敬拜,讓宣教腳蹤在此留下美麗足跡。由於這樣特殊的歷史背景,殖民地建築風格格外強烈。9米高仿哥德式建築,以十字架形狀為架構,搭配別緻的鐘樓,於1996年被政府認定為三級古蹟建築。

(左圖)奠基石上刻著日文。(中圖)以十字架圖形架構的中山教會。(右圖)別具意義的鐘樓。

(左圖)奠基石上刻著日文。(中圖)以十字架圖形架構的中山教會。(右圖)別具意義的鐘樓。 (照片提供/中山基督長老教會)

教堂採洗石子做外飾,方位坐西朝東;走進會堂,立即感受寧靜莊嚴的氛圍,台灣少見的「錘式桁架」是堂內重點特色,以仿哥德復興式建築為屋頂結構設計,將室內空間向上延伸,減低視覺障礙,高挑的空間,更顯人的渺小。

哥德復興式建築特色源起於西方,拱形設計含宗教寓意。

哥德復興式建築特色源起於西方,拱形設計含宗教寓意。 (攝影/記者張嘉慧)

尖拱線條將人的視線抽離地面,產生無限延伸,有抬頭「仰望」與敬畏神之意。除此之外,在教堂內呈現出最多的圖形即是「拱形」,如門、窗、講台及玄關等。

講台前上方的彩繪裝飾以聖經故事為主,內容有耶穌於客西馬尼園禱告(下圖左),以及牧羊人耶穌牧養羊群、呵護世人(下圖中),具教化涵義。六瓣圓形多彩花窗(下圖右),遇光線產生不同折射角度,繽紛中帶有宗教神秘感。

彩繪裝飾後以壓克力材質製成。

彩繪裝飾後以壓克力材質製成。 (照片提供/中山基督長老教會;攝影/記者張嘉慧)

修繕過程辛苦 盼讓人親近福音

修繕工程辛苦。

修繕工程辛苦。 (照片提供/中山基督長老教會)

中山基督長老教會2005年因漏水日趨嚴重而進行搶修,汰換老舊材料,屋頂更換採用現代工廠仿燒的文化瓦,便宜、方便且強度高;還在室內擺放白蟻誘餌,一旦白蟻入侵時,即可第一時間解決蛀蝕問題。

由於目前已是市定三級古蹟,即使教堂進行維修,其外觀與整體設計風格必須原樣不動,就連周圍新起的建築高樓配色都要和它一致。

中山教會簡永文主任透露,教堂修繕過程需要與公部門單位不斷溝通,期間歷經7次颱風,過程可說經歷艱辛,夾雜汗水與淚水。經過一年修繕工程,美麗的建築展現眼前,其中也包含許多同工辛勞的痕跡。

至聖所的莊嚴。

至聖所的莊嚴。 (照片提供/中山基督長老教會)

工程期間,教會修繕小組常在監工結束後,自願留下繼續進行簡單的「施工」,還有人辭去工作參與其中,女性長者也常送來食物等,暖胃更暖心,這份台面下不被看見、沒有讚美的服事,因有著一顆顆單純願意投入的心及合一的肢體,得以持續下去。

「我們可以住豪宅、開名車,但在教堂的保護上,若對投入的金錢與心力感到難為,實在說不過去!」當然,教會內的軟體造就,是信徒復興的重點,但中山基督長老教會也相信,禮拜堂可以成為未信者對基督教的重要印象與認識,因此用心保養,盼善用台北市古蹟的定位,讓它成為民眾更願意親近福音的殿堂。

教會中庭。

教會中庭。 (攝影/記者張嘉慧)

如今許多校園社團及社區大學的學生經常組團參觀,除觀賞這難得一見的美麗古蹟外,也聆聽關於「它」的歷史見證,間接打破宗教藩籬。有空到台北市林森北路時,不妨走進中山基督長老教會,來一趟教會巡禮,親身體驗宗教及建築的奧秘。

【教會小檔案】

■ 教會名稱:中山基督長老教會
■ 建立日期:1937年
■ 建築風格:仿哥德式
■ 現任牧者:洪淑雯傳道
■ 是否開放參觀:是
■ 連絡方式:02-25518480
■ 教會地址:台北市林森北路62號【MAP】
■ 目前會友人數:約4百人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