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照片來源/莊明立牧師提供)

2016武昌宣教年會「敞開的門宣教的心」,主講員莊明立牧師以「聖徒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極窮當中格外顯出的厚恩」及「耶穌塑造合乎主用的器皿」三個講題信息,說明上帝為何允許基督徒受逼迫。

許多國家的基督徒受逼迫,但你知道為何會受到逼迫嗎?

「敞開的門」每年都研究世界各地基督徒,針對其受宗教逼迫的全方位實況進行追蹤調研,並依狀況分出「極重逼迫」、「重度逼迫」、「較重逼迫」等級,列出全球守望名單。

 

近20年來透過「敞開的門(Open Doors)」服事全球受逼迫基督徒的莊明立提到,一般基督徒都知道「很多國家基督徒受逼迫」,但不一定知道為何受逼迫,而透過「敞開的門–全球逼迫代禱手冊」,可清楚知道名列前50名受逼迫國家的正確代禱事項。

※敞開的門–全球逼迫代禱事項【點我閱讀】

 

宣教不是「事工」,而是神所囑咐的「大使命」

耶穌獻上自己的生命,被釘十字架,成就了全人類的救贖計劃,聖經中明明記載著—耶穌不是被人殺了而死亡,是他將靈魂交給父神,而結束其生命。莊明立指出,接受福音的人,不應先做「基督徒」,而是應先做「主門徒」,而每個門徒都應有「宣教的心」,因為宣教不是「事工」,而是神所囑咐的「大使命」。

 

很多人不明白,若如同聖經所記載:「耶穌釘十字架,一切救贖計劃都完成了!」那基督徒應當安穩到天堂就可以了,為何還需要跟隨耶穌被釘十字架,犧牲自己的生命?

 

莊明立說明:「基督說成了,是救贖的工作完成了。可是,這個好消息不是每一個人都已經得到,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的人,根本沒有聽見過福音。」

 

基督徒得永生不是為了「自己」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馬太福音9:35-38

 

耶穌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隨著耶穌再來的時間不斷迫近,基督徒若能多關心這些收割的國家,多聽其見證,就可被這些已發生的狀況提醒—「單單愛主、侍奉主是不夠的」,因為上帝真正的心意,是使萬民都能得到福音的救恩。

 

所有的基督徒,都知道救恩是「免費」得來的;可是跟隨主是「要付出生命代價」,這觀點多數基督徒可能不一定明白,或不一定願意。很多基督徒「信耶穌」但是「不傳福音」,以致白白使未得之民直接「保送」到地獄。

 

信耶穌得永生,受洗成為基督徒已經是得永生的確據,已得到「進天國的護照」。但在神的救贖計畫中,基督徒得永生不是為了「自己」,得天國護照不是為了等死,得永生是為了「隨時可以為傳福音給未得之民而死」。

 

聖經中使徒為傳福音,包括保羅遭逼迫,被猶太人鞭打五次,被棍打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第二次被囚時殉道;彼得最後被倒釘十字架、為主殉道;巴多羅買被重重拷打,又遭剝皮,最後斬首而死⋯

 

莊明立強調,「宣教的配合」不是安穩的生活,而是迫切為未得之民代禱哭求神的憐憫,將每滴眼淚都獻給主;真實的願意擺上自身生命,成為「不怕死的宣教士」與主配合,而達到傳福音、宣教的目的。

「宣教」不是事工,是「大使命」! (攝影/記者陳衿妮)

 

聖徒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歌羅西書1:24

 

聖經中記載保羅說:「用我肉身補滿基督受患難的缺欠。」這句話的本意是指出-耶穌己經完成父神計畫中的救贖大工,不過還需要基督徒願意献身,肯付上生命代價的擺上,才能完成宣教大使命。

 

雖然神已興起很多宣教士,在世界各國傳遞福音,但其他宗教人士多拒絕聽福音,難以邀請他們來教會,其多是抵擋福音。

 

若要這些人「聽見福音」,就要如同保羅一般,首先必須透過禱告去接觸他們,有時甚至會經歷生命危險的境遇,就算被石頭打,仍然不能停止。直到為主殉道,當犧牲生命後,才能刺激他們思考:「到底我所信的伊斯蘭教是真的?還是我所逼迫的基督徒的神才是真神?」

 

當基督徒願意付出「生命代價」,這樣的震撼,會使其他宗教徒重新去思考信仰,進而扭轉其信仰價值與世界觀。

 

基督徒應對齊神的心意,站立在回應神的「宣教呼召」上。 (攝影/記者陳衿妮)

 

現在神要得到「硬土」的莊稼收成

耶穌基督福音廣傳約2000年,比較容易聽聞信主的國家人民,大部分已聽聞福音好消息,但隨著耶穌再來的時間迫近,現在是神要得到「硬土」的莊稼將收成。如同「葡萄」剝皮是容易的,但「核桃」去殼卻需要敲敲打打。

 

現在上帝要收成「硬土」的莊稼,這個工作必須透過「逼迫」,讓基督徒裡面的「基督」彰顯出來,才能讓很多未信者歸主。要使逼迫基督徒的他們信主,必須要補滿「基督受患難的缺欠」,有別於過去普遍談到的宣教作法,這點值得基督徒思考。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