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教會的講壇,需要喚醒時代的良知,屬靈的儆醒,聖經真理是我們的力量,說好故事是我們的手段……

遙處新界洪水橋的中國宣道神學院,在城市急變,人心躁動的日子,持守著一份簡單、樸拙的風格情懷;在村屋與貨櫃組合成的校園內,默默培育神國精兵,莊稼工人,雖不耀眼燦目,屬靈熱量卻極為充沛。

每逢雙月,都有朋自市區來,坐進無甚裝飾,氣氛溫馨的禮堂,與同工和會眾分享「教牧涼亭」的信息,成為滿載學院田園風味的特色聚會。

教牧涼亭好乘風

      (照片提供/時代論壇)

中國人造字充滿藝術與想像力,山水美處,皆會建亭,人行至此,自當停步,不單為了遮風擋日,更是需要讓身心靈棲息於此,靜觀萬物,四時變化,皆成風景。平日匆忙的步伐,教人失去了停的空間,教牧更需要涼亭,放下自在,細沐恩雨靈風。

平信徒面向以教牧同工為主要對象的聚會,難免有點壓力,彷彿彼此的位置對倒了,本當我來聽你的教導,然而我總愛以夥伴的身份,感恩的心情,放下包袱,放開胸懷,盡情分享。幾十年來,恩主透過不同忠僕的口,啟導生命的成長,滋潤困頓的心靈,洗濯沾上污泥與受傷的雙腳,能夠為同工反哺微小的力量,豈不快哉。

選了個近年鑽研最深得力最厚的題目「故事人生」,乍看是教同工們如何講好故事,更大的潛台詞乃是要讓教牧重奪講壇的話語權,不要讓「但求人氣,不求信息,只講包裝,欠缺內涵」的聚會歪風繼續吹。

無論是一般講壇或是福音聚會,都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講論聖經的真理和承載的教義,要讓抽象的概念投射在大眾認知理解的範疇,發揮觸動人心、明道行道的力量,是非常高度的宣講藝術。當然力量是來自聖靈的感動,不可或缺是上帝要藉祂兒女的口去宣揚。

古往今來「故事」與「比喻」都是傳講宗教的雙翼,印度、埃及、希伯來,宗教故事的歷史長達三千年,成為深遠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同樣是天道人心的寫照,傳統智慧的結晶。

故事意識的沉睡

故事的教育與啟發性更成為西方國家的傳統,以英國皇室為例,每逢女王生辰,都邀請小朋友到白金漢宮,聽女皇為他們講故事;傳統源自基督教,因為一家之主應該為孩子們從小講聖經故事。這些傳統的瑰寶,隨手可得,超越地域與階級,只是太多人包括基督徒老早把它唾棄了。

故事包裝人生,人生演繹故事,透過故事可以進入不同文化的精華與殿堂,體驗故事,可以啟發生命深邃的智慧。誰人掌握和擁有故事,並有講故事的話語權,誰人就能擁有最強大而溫柔,延伸無盡的軟實力和巧實力。

耶穌是說故事的高手,面對靈智未開,固執頑劣的猶太人,要解釋超越他們經驗與想像的天國,談何容易。耶穌卻從他們的文化與經驗世界中出發,巧言妙喻,解開了神祕而奧妙的天國世界,並且觸動他們嚮往的動機。福音書作者中,約翰與路加都是記述故事的好手,意在言外的技巧,將耶穌的教導掌握得淋漓盡致。

無可否認,故事的能力與人生的閱歷常成正比。台灣的李家同、香港的司徒華,都是在人生路上走了一大半,驀然回首,驚覺故事世界的遠大與深妙,從而執迷於此,用小故事啟導人心。

神學院自有良師教授講道學,從傳理的角度詮釋,乃屬「公共演說」(Public Speaking)的一環,由於要用言語去促成行動,以行動去衍生改變,講道是非常高深而莊嚴的學問,每一個細節都不容苟且。講壇的失陷是信仰迷失的象徵,我絕無資格以「大師」身份去教導教牧同工如何做好「公共演說」的功夫,但不惜以「小匠」的角色,提供一點實戰多年的心得,就是講好故事。

不單擔心講壇失落,也擔心故事的沒落。這是時代的警號,反映世道人心,只重視日復一日在重複的環境中生活,不相信改變,也沒有求變的熱誠與願景,又只著眼於現實可見的回報,忽略了更突破、更超越的世界。

台灣作家兼評論員楊照形容這是「故事意識」的沉睡。

教會的講壇,需要喚醒時代的良知,屬靈的警醒。聖經真理是我們的力量,說好故事是我們的手段。

尋找中國的故事

中國宣道神學院的創辦人趙天恩牧師一生就是一個中國的宣教故事。他所提出的「三化異象」──中國民族福音化、華人教會國度化、中國文化基督化,放在今日福音事工,百駒競走的時代,仍然是步伐堅實,方向明確的三頭馬車。一間有故事的神學院,總不易在時代的洪流中被衝擊失位。

中國,是何等廣闊而無邊,多變而固執的福音板塊,只要提出向中國傳福音的口號,頭上就有光環,奉獻就有支持,事工就有發展。

在異端四起,教義扭曲的時代,中國福音禾場永恆不變的指南針,是持守整全聖經的真理,而不是單憑「市場需要」去剪裁,將天國神聖的福音濫加添加劑與人造色素,只求數字交代,不講靈命扎根。

向中國傳福音,也需要中國人聽得懂的福音故事。涉及文化的認知理解,生活的現實體驗,國情的脈動肌理。

倚在學院教牧涼亭,我列舉了兩個聖經故事,引為「最為中國的福音故事」。

第一個是舊約的路得記,以人倫為經,愛情為緯,善良誠信,苦盡甘來,非常人性平實。上帝未曾現身,卻在歷史中穿針引線。沒有超自然的神蹟,卻滿載人性化的恩典。

第二個是新約耶穌講述的浪子比喻。在中國民間傳奇中也有類似的故事,但多著重浪子回頭金不換。聖經所描繪的圖畫卻是慈父的包容、等待與接納,是大愛的詮釋。在父權社會的價值下,對中國心靈刺激猶深。

告別教牧涼亭,回到車水馬龍的鬧市塵囂,只是為中國人尋求故事的迴響,仍在心頭蕩漾...中國人需要他們的福音故事。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馬太福音9:35)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