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今年教育部原定8月於全台國中、小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引入備受爭議的「性別混淆」及疑似「多元情慾」的內容,台灣真愛聯盟為此發起反對連署而使這個議題浮上檯面,隨即引發媒體論戰,但不少民眾仍是「霧煞煞」,甚至還演變成「贊『同』」及「反同」二元拉鋸的情勢…究竟該舉「贊成」亦或「反對」?而家長的擔憂到底又何在?

深入研究的教育學者及家長們真的很想說:問題不在「同志」,而在「教育」!

2004年陳水扁總統正式公布「性別平等教育法」,目的在促進性別地位的實質平等,盼消弭性別歧視及霸凌,建構性別平等的教育資源與環境。教育部依法行事,自2008年依序編印《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性別好好教》等書籍,發送至各國中、小校園供教學參考使用,並決定於今年8月啟動。

性別平等教育部分內容引發爭議。

去年底,學校教師在短時間內被教育部通知前往受訓,以了解相關課程內容,但仔細翻開內容一看,其中有不少「性別混淆」及引導「多元情慾」的內容,部分教材大有問題!

老師及教育學者們立即向教育部投遞質疑信件,在未得回應後,隨後組成「台灣真愛聯盟」,針對該政策透過網路發起反對連署,盼教育部能正視此問題。

爭議一: 性平教育≠性解放

受爭議的是,教材中提及傳統「兩性霸權」時代已過去,社會允許有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甚至不確定性別,以及多元家庭(男男婚、女女婚、性愛分離伴侶等)存在,引導發展「多元情慾」。更提到人是性的動物,可以認識及探索自我的「性取向」(選擇性伴侶的對象),都帶有鼓勵性行為發生的意味。

真愛聯盟發言人齊明表示,國中、小學學生並非已成熟到適合「學習選擇性伴侶」,且根據兒少發展專家意見及實際的生活經驗來看,其生理與情感發展仍在形塑期,尚不是教導如何選擇性伴侶的合適時機。其二,雖然青少年有「性好奇」很正常,但應教育兒少如何化解性尷尬、延後滿足性慾望,並授予正確的性愛及婚前觀念,而非變相鼓勵他們用行動探索。

台北市教師協會理事長張文昌也認為,有些教材過於露骨,並不適合拿來教導青少年。

爭議二: 性別混淆,同性密友期≠有同志傾向

為下一代的教育把關,人人有責!

在國小教材參考書籍的漫畫內容引導出:「我覺得班上有個同性別同學很可愛,我喜歡跟同性別同學在一起吃飯、玩耍,對異性不感興趣,我可能是同性戀?而且以後也不可能變為喜歡異性?」...等,皆引發混淆學童性別取向的疑慮。

身為母親兼教育工作者的彭菊仙提出反思,有多少人注意到青少年因社會、媒體訊息,造成性別認同混淆的嚴重性?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會經歷與同性較親密的階段,小學時期為「同性群友期」,此階段男女生會自成一國,互相對立;中學則進入「同性密友期」,會和一、兩位同學變得親密,不再喜歡群體的友誼型態。她認為尚未完整經歷「同性密友期」的兒少,缺乏分辨「密友」與「戀人」的能力。「請諒解在第一線教育的我們,提出合情合理的質疑,應該被尊重,並『化解』這些疑慮!」彭菊仙說。

心理學教授許瑛珍表示,同性密友期的發展是健康的,教材內容忽視一般人成長過程社會化發展的正常現象。且男生較陰柔、女生較陽剛,和是否為同性戀無直接相關,只是特質上的不同,教育部應教導的是「認識並尊重不同的性別特質」。

所以,家長們反對同志教育?事實不然,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總會長林曉儀表示,在孩子身心和性別認同尚未確立前,就貿然進行教學,不得不提出時機「過早」的疑慮。前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指出,同志教育應等到高中或大學教授較合適,因身心大多發展健全,才足以客觀探討同志議題。

爭議三:忽視普世價值,強迫家長買單?

令家長焦慮的,還有傳統家庭價值被解構,甚至被否定。《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裡寫道:「父權體制下的性別定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社會,婚姻也不再侷限於一男一女的構成,可以是男生跟男生、女生跟女生,可能出現單親家庭,出現兩個非異性戀所共組的家庭,當大家看電視時,不覺得奇怪或噁心,而是同喝開水般自然的接受現狀的存在…」

「……當無預期的懷孕,當事人也可享受自己對生命選擇的自主權……墮胎是一項合法、合理的選擇。……」

上述內容,不禁讓許多人心生質疑,同志、多元性別、兩人以上的性關係家庭以及墮胎,已經符合法律規範嗎?彭菊仙說,如此走在法律前的觀念灌輸,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教?真愛聯盟發言人齊明也認為,性別平等教育既是「普世教育」,就應該考量到「普世價值」。每個家長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組成幸福家庭,但這些內容並不符合家長對孩子的期待。

法律上明文保護家長擁有對兒童的教育權。

前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家長們非一味反對,只是希望教育部實施政策前,要先讓家長看見完整配套措施及師資水準,以取得信任。

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張文昌提出,要教導學生認識多元和自身性取向,國中小老師恐怕還負擔不起。而且台灣主流價值和家長觀念仍舊無法接受此議題,在國中、小學進行教學,將引起大爭議。

不贊同≠打壓歧視

因性別平等教育部份內容有多處不符合基督信仰的教導,基督徒似乎也被扣上「反同」的帽子。對此,劉曉亭牧師認為,基督徒對很多事情持「反對立場」是必然的,因為《聖經》明文規定不行。基督徒必須理解聖經是「真理」而非「傳統」,傳統可以改變,但真理不行。不管是從其他議題或性別平等教育來看,堅持真理是保護並非固執。

針對同志議題,劉曉亭牧師建議要有智慧避免衝突對立,談論的關鍵是「態度溫和、語氣謙卑」,持開放討論態度。「基督徒必須先真正關心同志者,並以此出發,不用先急著表達立場。」他說,同性戀是一種感情狀態非性別差異,很多同志其實活得很辛苦。

他亦不贊成性解放教育,這會為社會帶來無窮後患,且性會讓人轉移焦點,失去對人內心的探索。

基督徒遵守從聖經而來的價值觀。

基督徒遵守從聖經而來的價值觀。 (攝影/記者張嘉慧)

長期關懷同性戀者的出埃及輔導協會執行長厲真妮認為,基督徒應該起來關心社會議題,並以公民身分對不當的教育政策做出回應。但切勿中了少數有心人士的詭計,以信仰或聖經去責備同性戀者,這樣反而會落入對方的圈套-以弱勢被打壓者姿態和強勢的基督教作對比,來博取社會大眾的同情。

協會呼籲教會應起來學習關心同性戀者並與社會對話,雖然這並非容易的功課,卻刻不容緩!厲真妮說,大多數同性戀者並沒有參與性解放運動,和大家一樣都渴望真愛,所以基督徒有責任將福音傳給他們,並用神的愛陪伴,讓真理進入他們心中,恢復上帝起初創造的聖潔和美好形象。

惹議踩剎車 教部召開公聽會 擬重修課綱

爭議教材修改有望。

真愛聯盟認為,內容惹爭議是因教材編寫委員盡是性別專家,並沒有兒童發展、課程設計學者,觀點過於偏頗。而截至5月底,發起的反對連署人數超過18萬人,教育部也開始正視反對聲音,國教司於5月12日邀請真愛聯盟與同志團體一同召開會議,決議請真愛聯盟提出修改課綱的建議,該聯盟也已於6月中旬遞交建議書。

教育部國教司表示,針對外界提出質疑的部分,他們也不希望閉門造車,已規畫召開公聽會,屆時將廣納社會各界的建言,不排除修正可能。

進行教材編修、出版書籍的教育部訓委會也說明,若課程大綱修改,爭議的教材內容也可能會跟著修正,並透露7月將在全台進行5場公聽會。

教育部雖未允諾反對人數會影響此政策喊卡,但真愛聯盟強調,各界民眾要持續推動連署、表達訴求,成為一股力量,促使教育部更加看重此議題及審慎因應對策。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