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華神周學信教授以公共神學角度,談裴洛西訪團來台,給予基督徒一些思考。(圖/AIT臉書、本報資料照)

近日,美國對台政策修訂及變動、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團來台、大陸喊話及軍演……等,連日沸沸揚揚,不免引起人們關注和討論。對基督徒而言:「是否該關心政治和公共議題?」同樣帶出許多反思與探討。

 

針對此,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研究所教授—周學信,以「公共神學」角度出發,針對近日備受關注的國際新聞話題做出教導。

 

他指出:

基督徒並非藉由逃避屬世的事物來完成「活出神形象,向人見證神的榮美。」當耶穌也曾用「在基督裡道成肉身」來走入世界,基督徒同樣該參與其中,並以行動追求神屬性中的公義,為人活出耶穌捨己的愛。

以「公共神學」來看教會與社會

因著基督信仰一直與世界相連,上帝是世上一切的創造者,因而,信仰不僅是幫助人認識上帝,也幫助我們了解自身所處的社會和文化。

 

當所有基督徒都肩負對外傳福音、發揮福音影響力之責,此「不應只顧自己,更要愛神、關顧社會中所有人,達到『共好』、『共善』的境界」,促成「公共神學」的興起。

 

以公共神學來看裴洛西訪團來台及其相關效應,周學信指出:當我們還在思考「基督徒與教會是否應該關心政治、關心國家?是否應該為國家的處境守望?」時,就突顯出基督徒對於社會關懷、對於基督徒與教會在社會中的定位,仍處模糊。

  • news-details
  • 周學信教授。(圖/本報資料照)

以現況來看,有些教會認為不應參與政治,而在靈命增長的同時,卻幾乎與社會完全脫節。相對的,也有些教會積極參與社會,期能以實際行動追求公平正義。

 

但不論是「避而不談」或「極度投入」,若信仰根基不足、對於真理的認識不夠全面,每種行動都可能僅是「個人選擇」,又或者因對於全貌認識不足,使行動未能帶出預期果效。

 

基督信仰的「公共性」

周學信表示,基督徒不能因為這世界、屬世文化終將過去,就選擇完全「與世隔絕」。

 

讓基督信仰能在公共議題上佔有一席之地,有其必要性。因魔鬼一直在尋找可吞吃的人,當基督徒選擇「默不作聲」、教會選擇抽離「公共領域」,那麼決定議題走向的權力,很快就被其他力量所佔領。

 

進一步談及信仰的公共性,周學信提到,當主耶穌為人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復活、四十日後升天,坐在神寶座的右邊;這代表,耶穌救贖人的工作已然完成,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代表祂尊貴榮美的身份,如此犧牲與救贖,已穩固參與公共的基礎,也代表「耶穌基督是主」不只是一個屬靈口號,而是真實確切的聲明。

 

「當我們說『基督是主』時,就表明耶穌才是我們的救主,權柄超越一切萬有之上。不論是過去帝國王朝的政權、當代國家的統治者或君王,這些人即便被稱作王、有很大統治權力,但他們仍都是由主耶穌所創造,在神的掌管之下。」

 

聖經中的公共及參與

此外,信仰的公共性也記載在《聖經》中。相較於談個人救恩,有更多處的經節,在談論和教導如何行公義、關懷貧窮……等相關處境。

 

例如,馬太福音18章提到「不饒恕人的僕人。」基督徒常以此作為「要饒恕人,因為我們也曾被饒恕」的勉勵,卻不能忽略了譬喻中所提「免除債務」的主題。

 

當時代課稅沉重、佃農只能靠借貸勉強過活,然不斷增高的貸金使人債台高築、無可翻身。為此,主耶穌命令以色列人每50年要免了人的債、歸還抵押的土地,因為地產是負債家庭重要的生產工具。

 

然而,當國王免了僕人的債,僕人卻不願免去同為僕人的同伴、所欠下的一點小錢,當他拒絕行公義,國王的審判也隨之來到。

 

另一例子,則是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西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正是由貴族統治、農業發達的時代。當時的絕大多數財富,都握在統治階級手中,土地、作物、農人皆受統治階級控制。

 

路加福音16章,耶穌提到了一個經濟不平等的例子:窮人的受苦和死亡,也隨後下了審判。這使人看到,拉撒路在亞伯拉罕的懷中安歇,財主卻在地獄火中受苦。此故事也再次引人看到,難以忽視經濟公義與審判的相互關連,若不幫助窮人,眼睜睜看其受苦、死亡,可能會遭受地獄永火的刑罰。

 

再回到耶穌自身的譬喻,拒絕好消息的人,並非拒絕了一份聰明提議,而是拒絕了真實展現神國度的那一位。耶穌的譴責,並非臨到那些不認識祂的人,而是譴責明白福音、卻拒絕活出來的法利賽人。

 

從這些事例來看,耶穌宣告並追求的公義,如同祂預告祂的國將要來到一樣明瞭;惟有主耶穌才是主,祂才能使這國得以完全。身為基督徒,我們蒙召,應如同十童女提燈迎接新郎的譬喻,要活出信仰,準備好迎接耶穌的再來。

 

從主日崇拜開始關注公義

「基督徒想要關注、認識公義,可以怎麼入門?」周學信表示,最好的方法就是從主日崇拜開始。

 

當神兒女來到主面前、參與崇拜聚會,就是讓我們的生命和眼目聚焦在祂的身上,從中去學習和省思,如何做才能更有神子民的樣式。

 

單單透過媒體,或透過各種社群平台、軟體來接受資訊、並且輕易相信,是一種很不健康的方式!

 

周學信分享,有次在與妻子用餐時,她轉傳一份代禱信給他看,然而,多數內容看來都是很奇怪或有誤的論述,這讓他不禁呼籲弟兄姊妹:「不要忘記學習從神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要有神的眼光,那參與主日聚會就會是一切的起點。主日崇拜的重要性不只是講道,也非僅限於敬拜,而是從聚會初始到末了,讀經、啟應、敬拜、講道、聖餐、祝禱,所有過程都是在表達信仰,參與者也在當中經歷上帝,更加知道祂是主、配得一切尊榮讚美。

 

最後,周學信再次提醒,「媒體傳播的過程,有時是無法傳遞正確訊息的。期許眾人除了要認識神的公義,以合神心意的方式,找到基督徒在社會中的定位,每個人也都要更多學習分辨資訊內容,才能真正閱讀到對個人及社會有益的時代訊號。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