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你們要吃飯,這不是廣告的台詞,是一段聖經的主題。為什麼在令人難過、失去盼望的時刻,保羅勸眾人都吃飯呢?

這不是吃飯的廣告台詞

 

「天漸亮的時候,保羅勸眾人都吃飯,說:你們懸望忍餓不吃甚麼,已經十四天了。」(使徒行傳二十七:33)

 

你們要吃飯,這不是廣告的台詞,是一段聖經的主題。因為當時大家已經十四天了,沒有吃飯了。

 

當人焦慮、沮喪、難過、失望時,會沒有胃口,即使幾天不吃飯,也不餓。心情不好,美食當前,也不想吃。

 

許多食物會影響大腦活動,讓腦神經亢奮。但是人在難過、憂鬱時,為了減少情緒對大腦的過度刺激,會讓人沒有胃口、不餓、噁心、想吐等,來抑制大腦神經元的活動,以免進食,又激動大腦。

 

短期減少進食,是人在焦慮、沮喪、難過、失望時,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例如,哭過的那一天,人就不會餓。但是長期在難過中,失去饑餓感,將使肌肉萎縮,骨質疏鬆,注意力散失,判斷力失去,失去自信心。

 

美食,是生活的情趣,有飯吃不下,好料不覺美味,佳餚聞不出,人生少樂趣。

 

上帝的僕人保羅提醒我們,沮喪、難過時,我們要「吃飯」,不要說我已了無生趣,為什麼還要吃飯?不要說我不知未來如何,現在何必去吃飯?不要認為沒有飢餓感,為什麼還要強迫自己去吃飯呢?

 

其實,「保羅勸眾人都吃飯」,好有同理心,因為:

 

大家一起吃,比一個人吃更吃得下。是要吃飽飯,不是只吃一、兩口。是用勸的方式,不是用嘲諷的、責備的、或教訓人的。用勸的方式,就可以讓不想吃飯的人,吃得下,而且是兩百七十六個人,都願意吃,這也是很大的神蹟。

 

一點肥肉,一點麵包配奶油,一點甜甜的,尤其是葡萄、巧克力、可樂等,可以讓難過者的大腦,重啟一些胃口。

 

吃吧,吃吧,在海上懸望風平浪靜的日子,真是難,風平浪靜不在人手中。等了好久,還是如此,真是令人失望。

 

不過失望,還是比絕望好一點,因為天有漸亮的時候。

 

至於我,我的天空還沒有漸亮,我先去吃早餐了,麵包、奶油配牛奶,我是揉合著信心與失望,讀著聖經配眼淚,勸自己吃下去吧。

 

這是神蹟。

 

(文章授權/張文亮)

author

張文亮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 C. Davis)博士,曾任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台灣大學新生專題課程(大學101)授課教師,台灣大學生態工程中心主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