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

是甚麼樣的動力,讓一個人願意認養貧童長達20餘年,而這份愛的火苗至今仍不止息?答案很簡單,是將「知恩的心」化為「報恩的行動」。

變卦人生遇上逆轉的愛

母親患上腎臟結石期間,教會師母在病床前陪伴、唱詩、禱告,一年多後母親信主受洗,救恩進入了徐凱君的家庭。圖為徐凱君在兒童之家的生活,他在這個上百人的大家庭中,找到了天父的愛,改變他的一生。

母親患上腎臟結石期間,教會師母在病床前陪伴、唱詩、禱告,一年多後母親信主受洗,救恩進入了徐凱君的家庭。圖為徐凱君在兒童之家的生活,他在這個上百人的大家庭中,找到了天父的愛,改變他的一生。 (照片提供/徐凱君)

50多年前,徐凱君的父親因病倒下那天,母親一夕間成為寡婦,原本小康的家庭,頓時失去生活支柱,家中經濟每況愈下。因無力撫養3名孩子,透過台南看西街教會的介紹,年僅8歲的徐凱君,與大哥一起被送進芥菜種會位於樹林的兒童之家別館,跟上百名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一起生活。

「我無從選擇,只能接受安排。」當時家徒四壁,父親的安葬費也付不出來,是由教會協助處理爸爸後事。雖然失去父母親的照拂,但在兒童之家「將信仰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生活型態,讓徐凱君找到亙古不變「天父的愛」。

在那個「大家庭」裡,他深刻經歷神又真又活,同時知道,有許多來自陌生人不計回報的奉獻,點亮他們這群上百位孩子「成長的希望」。因著這份愛,使他突如其來遭逢變卦的幼小生命,得以「逆轉」,不被悲觀籠罩,而有了一絲曙光,這道光,指引他未來的道路,至今都不偏離愛的軌道。

從派報生變擁一片天的金融家 不變的是對信仰的堅持

「兒童之家對我的信仰影響很大。」憶起住在兒童之家的童年生活,徐凱君對聖誕節、贊助人造訪、送禮以及每周日做禮拜,印象最為深刻;所以之後離開兒童之家、進入社會,徐凱君是自己找教會,主動「受洗」。

徐凱君和芥菜種會創辦人孫理蓮的合照,意義非凡。

徐凱君和芥菜種會創辦人孫理蓮的合照,意義非凡。 (照片提供/徐凱君)

雖幼年家境不如人,但徐凱君憑著一步一腳印的努力,考上台北商專二專夜間部補校,期間一邊用課餘時間當派報生、賺取學費,一邊刻苦求學,在一次機會下進入一間貿易公司當業務小弟;直到當完兵後,一心想賺錢的他,洗了1百多張大頭照、拚命寄履歷表,最後選擇進入待遇不錯的國泰信託工作,當時同事中有後來曾任行政院長的游錫堃,及寶來證券創辦人白文正。

為了拓展業績和客戶源,徐凱君每天騎著機車「地毯式」拜訪各家企業公司、交換名片,果真做出一番成績;轉入關係企業後又繼續深造,後來把握機會進入寶來證券擔任營業員,逐步走出一片天。面對忙碌的金融業環境,徐凱君總是堅持不缺席每場主日聚會,而風光的背後,「戒貪」的聖經價值觀,是保守他勝過一次次試探與股災的「保護傘」。

有不少親友甚或教會弟兄姊妹,會向徐凱君打探股市「明牌」,他與妻子卻貫徹「公私分明」的原則,以避免紛爭。倆人在工作上非常出色,即使太太的業績衝到全公司第一名,獎勵金優渥,夫妻倆從不追求名牌、名車,認為「錢夠用就好。」能不被金錢、物質欲望綑綁,是源於聖經真理以及在兒童之家受到的教育,徐凱君進而立志:「以前人家如何幫助我,我一定要加倍奉還!」

「感恩不如報恩,感動不如行動」 為教會、福音、認養不遺餘力

忙碌工作中仍兼顧服事的徐凱君,在教會中擔任執事、大力協助推動建堂;1996年放下工作,舉家遷移加拿大,希望「放個長假」,期間依舊不忘服事使命,被選為教會執事,負責傳道部事工,包括中文學校、新移民、佈道等。特別的是,當時教會正開展華人船員福音事工,「只要船一來(港口),我們就傳!」3年中,向3千多位船員傳遞主愛、逾1千人決志,其中不乏進而受洗,以及讀神學院、當傳道人的弟兄姊妹。

因為是過來人,現在的徐凱君很樂意成為認養事工的代言人。「感恩不如報恩!」他說。

因為是過來人,現在的徐凱君很樂意成為認養事工的代言人。「感恩不如報恩!」他說。 (照片提供/徐凱君)

回台後,徐凱君加入國際基甸會,「贈送聖經、領人歸主」,不減福音熱火;也未忘記童年成為失怙兒、入住芥菜種孤兒院,因此認識救恩的奇妙「插曲」,當自己有能力後,就開始主動加入世界展望會芥菜種會的「認養」行列,領養海內外多名貧窮家庭孩童,長達20多年不間斷。

有時徐凱君還會幫院童加「禮金」,「他們會特別開心,因為可以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曾是「過來人」的他,特別能同理、且知道孩子的需求,除了奉獻之外,更會付出「多一分關愛」;只要有餘力,他也會出席資助人與認養童的相見歡,或是奔走各處協助募款、牽線,成為認養事工的「最佳代言人」。

「感恩不如報恩,感動不如行動。」《聖經》路加福音記載,耶穌經過撒馬利亞和加利利,進入一個村子,醫治10個長大痲瘋的,卻只有一人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俯伏耶穌腳前獻上感恩。「走吧,你的信救了你!」耶穌對那位「知恩」的撒馬利亞人說。孫雅各牧師(孫理蓮夫婿,一起創立芥菜種會)曾以這段經文勉勵兒童之家的孩子們「走出去」,「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徐凱君銘記在心。

放下面子為神做見證 盼榮耀主名、帶動「認養風」

和徐凱君住在兒童之家的同一批孩童,有許多都成為神國僕人,見證這份事工成就神國度榮耀的工作。

和徐凱君住在兒童之家的同一批孩童,有許多都成為神國僕人,見證這份事工成就神國度榮耀的工作。 (照片提供/徐凱君)

要道出過去在孤兒院的出身,徐凱君坦承,「以前很難啟齒」,一方面也覺得不用太過張揚、「曝光」自己為主所做的工。但為了見證神,調整心態後的他,開始願意吐露這些心路歷程。

其實,和徐凱君住在兒童之家的同一批孩童,有許多都成為神國僕人,包括現任基督教福音協進會會長夏忠堅牧師、第一位出國留學的芥菜子陳秉中長老,以及牧師賴顯章、王憲雄…等,這些真實的生命見證,讓人驚嘆,一份微小、無名進行的「認養愛」,成就了關乎神國度極大、榮耀的工作,並延續許多灰暗家庭、遭遺棄孩子的希望。

現在,徐凱君很想讓更多人知道芥菜種會所做的愛心事工。「孫雅各牧師與孫理蓮牧師娘帶出的影響很大,當時倆人建立的教堂有300多間,還開辦多間診所、療養院、孤兒院、幼稚園、學校…等,可謂『亞洲奇蹟』。」而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效法」、「支持」他們所創立的機構,將生命影響生命以及愛的影響力綿延下去。

認養的意義對徐凱君而言,「不單是幫助他人,同時是『榮耀歸與主名』。」

認養的意義對徐凱君而言,「不單是幫助他人,同時是『榮耀歸與主名』。」 (攝影/記者張嘉慧)

從認養童到資深認養人,認養的意義對徐凱君而言,「不單是幫助他人,同時是『榮耀歸與主名』。」身邊就有朋友從他身上看見「錢不是拿去吃吃喝喝,而是做更有價值的事。」自己也立志「能做就盡量做。」正如聖經教導:「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每年付出10幾20萬的認養奉獻,甚至更多,從看見孩子們臉上的笑容、或是得知他們正常就學的消息,徐凱君明白,為了靈魂,一切都值得,也是積財寶在天上!

《聖經》申命記10章18節 他為孤兒寡婦伸冤,又憐愛寄居的,賜給他衣食。

芥菜種會認養服務簡介】

兒童之家的創立起源於1953年,來自美國的孫理蓮宣教士,眼見台灣有許多無依的孤兒,或是父母因經濟條件不允許、無力撫養的孩子,於是她在美國籌募了一萬元美金,在台成立兒童之家迴龍本館(位於今新北市新莊區),2年後,因為該館不敷使用,孫理蓮就在樹林地區另外設置兒童之家別館,安置更多的孩子。

自孫理蓮開辦認養服務以來,各界協助芥菜種會深耕全國各地偏遠鄉鎮,幫助貧困家庭的兒童度過困難,透過「認養」,讓弱勢家庭的孩子得到經濟補助、關懷訪視、課業或升學就業輔導等一臂之力,協助孩子克服階段性困難,爭取更豐盛的未來。服務電話02-2597-2200。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