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呼召在哪裡?「我想去國外宣教」、「我立志未來要全職事奉」許多基督徒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呼召,甚至在久待教會後會產生懷疑:神祢是不是把我忘了?若能先分辨出「感覺」和「感動」的區別,你很容易從一個點,看見一個面,從一個資源,進而看見神更大的供應,這就是聆聽神心意的關鍵。
「每一個點會連到一條線,然後那條線會勾勒出一個面,你才會更清楚知道,原來這是神在我生命中的旨意。」陳思國傳道說。
尋求呼召前,我應該要做什麼?
呼召,可細分為「廣義性呼召」與「狹義性呼召」。教會是被神呼召成為「連結基督元首的身體」,意即每個在教會裡的基督徒,其實正是身處在神的呼召裡,稱為「廣義性呼召」。
「廣義性呼召」泛指信仰的基本功,從每日的讀經禱告、固定靈修、人際關係、牧養觀念、自我裝備等等,是否真正了解基督徒「蒙召」的真意,願意先花時間了解這位造物主?尋求呼召有其優先次序之分。當人們想要詢問個人呼召,意即「狹義性呼召」時,必須先與神建立良好的關係基礎。
「前面的問題沒有解決,你要走進更大的呼召,不可能。」陳思國傳道提醒,不要讓「尋找呼召」,作為一個逃避「廣義性呼召」的藉口。每個人的才幹和擅長領域不盡相同,但是呼召本是來自同一位上帝,學習將「與神的關係」放在首要位置,可以幫助你更了解神的心意。
這是「感動」還是「感覺」?
「感覺跟感動要分清楚。當我們常常禱告,感動就會越來越強,感覺會越來越弱;當你不禱告,感覺就會越來越強,感動會越來越弱。」「感動會把你帶到神面前,感覺會把你帶到人面前,感動會讓你去尋求上帝的神蹟奇事跟超自然供應,感覺很容易只讓你看見現有資源可以做的事。」
假設今天你身上只有5萬塊,「感覺」會讓人聯想到5萬塊能夠做到的事,但是「感動」的人會把5萬塊獻於祭壇,並求神使用現有資源,去達成100萬才有的呼召。「你會拋磚引玉,你會從一個點,看見一個面,你會從一個資源,看見上帝更大的供應,這個東西就是『感覺』和『感動』的差別。」
陳思國傳道分享,有時神會感動每個基督徒參與服事,但有些小範圍及一次性的個別性服事是,要讓你對於呼召的意識更加明確,並非指的就是呼召本身。舉例,神也許今天感動你去探訪一位年長者,並不代表你就會長期參與老年人的關懷事工,有可能是上帝透過這次的探訪機會,鼓勵你去牧養更多人,或是藉此呼召你成為一個強壯足以帶門徒的牧養者。你會在與神同工的過程中,更清楚明白神放在你生命中的旨意。
如何有能力去辨別「感動」和「感覺」?許多人問:當我們讀經時很常能從中發覺「亮光」,那個亮光是神給的感動嗎?「那是一個『點』,你要學會去綜合它,才可以找到更廣大的意義,而這個東西需要不斷地反思、讀經、禱告、尋求貴人協助、聽講道等等,它是一個融合。」
以製作一個蛋糕為例,我們需要準備許多材料、經過精心的調配製作而成,不會只使用單一的配料。同理,呼召也是一樣,我們要學會整合神給我們的這種訊息,反覆思想、咀嚼,最後才會綜合出一個精確的結論和方向。
「神給的呼召是一個點線面,每一個點都是有意義的。每個點都會連成一條線,每條線都會勾勒出一個越來越清楚的面。」陳思國傳道說。(照片提供/陳思國傳道)
為何呼召會是在「關係裡尋見」?
「某些程度趕鴨子上架是幫助你進入呼召的好方式。」有些基督徒也許在找尋呼召的過程中,因著牧者或領袖的指派而參與服事,到後來越做越有感動,但這樣的人並不多。若教會能夠製造出不怕犯錯的鼓勵氛圍,彼此維繫良好的溝通,才能夠吸引人主動投入各樣的服事崗位,進而找到個人呼召。
「只要你一直在『被要求』,你會永遠找不到真正的呼召,因為你的心態本身就是扭曲的,你會無法跟神進入一個真正自願的互動裡面。」若呼召並非你想做的,而是牧者委託你去做,我們要學習順服,但是順服的前提是尊重、溝通和尊榮。如果願意順服卻缺乏溝通,長久容易造成壓抑心理、律法主義等奴僕心態,會越服事但關係變得越緊張。
在「感動」裡找「方法」,不是「方法」裡找「感動」
在尋找呼召的過程中,禱告和服事要平衡,隨時測水溫。當禱告到一個階段,你會產生一個階段的「感動」,而這個感動必須要先化為「行動」,才能夠帶出果效,進而提升自己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禱告。
「在『感動』裡找『方法』,不是在『方法』裡找『感動』。」羅馬書8:14說: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要敏銳察覺聖靈放在你心中的微小感動。也許在教會中你會順從牧者的引導,但是後續回到家中,你願意順服父母親、自行安排固定的靈修生活,且積極參與探訪或是上特會,你會越來越了解上帝的「感動」是在最後面。「你會越互動越有安全感,學習在一個不確定感中找到安全感,這是你要去跟神經歷的。」
呼召,就是與神的心連結,並用你的心來回應祂的心!
呼召一定是越做越清楚,就算看似越做越辛苦。
呼召就是學會享受在耶穌早已得勝的喜悅裡!
呼召真正的完成就在它的過程裡。
呼召就是與神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