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霍山路、舟山路上曾住著從歐洲逃難來的猶太人。      (攝影/記者葉毓亭)

1937到1941年間,從歐洲國家逃出的猶太人,輾轉逃到日本神戶,卻遭日本政府拒絕,想前往加拿大、美國的猶太人,後來到了上海。當時上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不用簽證就能入境的城市,也是亞洲唯一接待猶太人的城市,因此接待了近2萬多名受到納粹屠殺的猶太人難民,並將他們安置在虹口區。

戰爭結束之後,猶太人陸續離開上海,留下當時生活的遺跡,於是上海市啟動歷史記錄,將其居住區域、猶太會館規畫成猶太人難民紀念館,記錄猶太人在上海的生活點滴。

上海虹口區記錄猶太居住歷史足跡

      (攝影記者/葉毓亭)

走在舟山路、霍山路兩條交織出不足一平方英里的區塊,矗立著一整排歐式古典建築,是1943年日本占領當局宣布建立無國籍難民的限定居住區,猶太難民也被安置於此,使得原本在此居住的10萬中國居民,要與上萬的猶太難民同住,可想像當時擁擠情況。

當地還流傳著一個故事,當時這兩條猶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日本人在出口處焊上鐵柵門,禁止進出達1年之久,被困在其中的猶太人,靠著鄰近的上海市民以空投方式將食物投擲救助。在那段最艱難的歲月,上海人給予無私的協助,提供猶太人生活、教育上的各種幫助。

舟山路59號是前美國財政部長在上海居住的舊址。      (攝影/記者葉毓亭)

舟山路59號是美國前財政部長布魯門塞爾(猶太裔)13歲時,逃難到上海所居住的房子,當他92歲高齡重遊舊地時,年少時期的記憶湧上心頭。

這批從歐洲逃難到上海的猶太人,來自不同地方,卻在上海會合,成為一家人。直到現在,當時那一批上海猶太人已逐漸凋零,卻對上海的記憶絲毫沒有褪色,他們的後代感激上海曾對猶太人的幫助。

摩西會館 分散的人生不分散的信仰

摩西會館是上海猶太人宗教信仰中心。      (攝影/記者葉毓亭)

即使猶太人過著漂流的人生,卻仍堅守信仰教導。猶太人難民紀念館保留摩西會堂,是二戰期間猶太人心靈依靠的信仰宗教中心。

雖然戰後幾年,上海猶太人回到以色列或到世界其他地方尋求家園,摩西會堂舊址先後成為工廠、精神病院,直到地方政府意識到其歷史意義,開始進行修繕工作,保有主建築1樓宗教場地的原貌,並有妥拉經卷放置櫃中,2樓陳列猶太人在上海生活時的家具及用品,同時用影片記錄當時曾經生活在此的猶太人故事,詳細說明來上海的經歷與猶太難民詳細個人資料提供公眾查詢。三樓則是由紀念館與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國家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展覽,以文字、圖片及數據詳細說明猶太人歷經大屠殺的悲痛遭遇。

館內另兩個展覽廳,陳列記錄上海猶太人的「隔都歲月」、「自由生活」及「同情互助」不同主題區的真實生活,上海成了當世代猶太人在遠東地區最温暖、最安全的避風港,以及悲慘流離歲月中的一點亮光。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

摩西會館保留猶太人當時的物品。      (攝影/記者葉毓亭)

2樓陳列上海猶太人的家具及物品。      (攝影/記者葉毓亭)

2個新建展覽廳陳列上海猶太人生活遺跡。      (攝影/記者葉毓亭)

舊照片記錄上海猶太人那段感激的時光。      (攝影/記者葉毓亭)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