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博愛浸信會新堂即將落成,上空的十字架高舉基督。

博愛浸信會新堂即將落成,上空的十字架高舉基督。 (照片提供/博愛浸信會)

百貨公司週年慶或美食商店外的「排隊文化」,總能創造更多買氣。沒想到在教會界也有此一風潮,就發生在花蓮博愛浸信會,而且還是每週的主日崇拜。為什麼?「因為牧師的證道太精采!」所以沒有人姍姍來遲,弟兄姐妹們反倒提早至教會門口外排隊。 花蓮唯二千人教會之一的博愛浸信會,不僅創造「吸睛」的排隊文化,今年12月新堂將落成,被路過的社區居民以為花蓮市又開了一家「小遠東百貨公司」。

透明玻璃打造 民眾:怎麼那麼漂亮!

去年動工,預計今年12月完工,明年3月拿到使用執照的博愛浸信會,新堂建築共1,200坪。以透明玻璃打造的現代化外觀,好像百貨公司或旅館,路過的居民忍不住抬頭欣賞,有人大讚:「哇,怎麼那麼漂亮!」很想走進來看看。主任牧師張木泉表示,透明玻璃讓外面的人能將裡面看得一清二楚,降低民眾對教會的距離感;一眼就看見高空中的十字架,高舉基督,期許教會能成為一間「人想要甚麼就能擁有甚麼」以及「心靈漂泊者的歸屬」。

不分教會的弟兄姐妹全心奉獻,見證上帝親自掌管與供應建堂事工。

不分教會的弟兄姐妹全心奉獻,見證上帝親自掌管與供應建堂事工。 (照片提供/博愛浸信會)

一樓挑高大廳內有教會開設的喜樂咖啡吧;主會堂的樓梯直通到室內大廳休閒廣場,有技巧的引導弟兄姐妹及新朋友在主日會後相互交通,連愛宴也可在室內進行。「我們希望在現今人與人冷漠的世代中,營造彼此相愛的文化!」這確實讓不少未信者大開眼界,對教會留下好印象。 新堂建堂經費1億8千萬,但張木泉不忍全教會弟兄姐妹背負銀行貸款,因此推動信徒奉獻、螞蟻雄兵建堂奉獻、舉辦義賣募款、至各教會分享建堂異象,並向弟兄姐妹「無息借款」。 不少教會只要投入建堂,就會面臨會眾人數減少、奉獻降低或牧師走路的景況,因為太辛苦。但博愛浸信會建堂過程中,建堂委員會主動擔下許多困難之事,讓張木泉可以將心力花在牧會上,教會人數不但持續增長,奉獻也增多。因此期盼未來能將教會的建堂募款策略及見證分享出來,見證神的榮耀,並希望在獻堂前將無息借款還清,為主做見證,激勵更多教會及弟兄姐妹。

講道生活化養成另類「排隊文化」 未信者也跟著排排看!

博愛浸信會目前在擁有3,000坪空間的臨時會堂聚會,每週主日,教會外可以看見為了參加下一堂聚會而排隊的會眾,因為如果遲到,就坐不到好位置。意外創造出的排隊文化,連未信者也跟著排隊。

博愛浸信會意外產生的排隊文化及戶外浸禮,都是把握機會讓社區居民看見基督的美好。

博愛浸信會意外產生的排隊文化及戶外浸禮,都是把握機會讓社區居民看見基督的美好。 (照片提供/博愛浸信會)

但主日聚會到底有甚麼值得會眾們這麼「拼早起」?張木泉認為,教會持續增長,除了一定要有上帝與聖靈的同在外,另一個關鍵在於領袖和「牧師的講道」。他的觀念為「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講道主題吸引人、內容一聽就懂,就是要讓人喜歡參加主日,照顧到新朋友的需求。「主日崇拜是我們教會出席率最高的聚會!」 此外,和排隊文化有同樣理念的「群眾聚集效應」也應用在「浸禮」。博愛浸信會將浸禮移到戶外舉行,弟兄姐妹及受洗者的親友全聚集在戶外廣場觀禮及領受祝福,感動未信親友信主,同時吸引未信者駐足,很有智慧的把握機會讓人「看見」基督的美好。

明年開始「網路教會」 朝萬人教會邁進

剛到此地牧會,張木泉發現當時花蓮為全台灣離婚率最高的城市,於是從婚姻家庭事工開始做起。「家庭被建立,其它事工就跟著起來。」而聖靈、敬拜更新及轉型小組教會,是教會帶來不斷增長的關鍵。

復活節走出戶外遊行,向人宣告耶穌復活。

復活節走出戶外遊行,向人宣告耶穌復活。 (照片提供/博愛浸信會)

「我告訴小組長:『你們就是小組的牧師!』」其中「敞開小組」更是以傳福音為目的而成立的「任務編組」,一季即帶領50人信主;平時也會以小組結合個人見證進行佈道,果效極佳。「因為一個人生命改變更新,就是最好的『福音』!」 23年來,張木泉帶領博愛浸信會從50人成長到現在的1,200人,雖有意植堂,卻有鑑於差派出去的人才需要18般舞藝且能耐苦,開拓容易半途夭折。直到近來受到7-11及麥當勞「中央廚房」的概念啟發,博愛浸信會明年決定正式發展「網路教會」,由母會「連線直播」講道內容,再由當地傳道同工關懷牧養,如此便可多點拓展。

會做事更要「建立關係」 花蓮是牧會第一站也是最後一站

「把事情做好,人還是會離開、教會還是會分裂。」 因此張木泉認為牧會的困難點不在於事工,而是「關係」。所以從傳道人夫婦開始,會定期聚集禱告、出遊、相互關心,舉辦同工退修會,並提撥同工們「關懷基金」,穩固彼此相愛的關係。

張木泉牧師夫婦委身花蓮23年,緊抓住上帝的應許,順服祂的帶領,願意成為花蓮的一粒麥子,將一生埋在這裡。

張木泉牧師夫婦委身花蓮23年,緊抓住上帝的應許,順服祂的帶領,願意成為花蓮的一粒麥子,將一生埋在這裡。 (照片提供/博愛浸信會)

在偏鄉23年的牧會旅程,張木泉前2年總是在和神拉扯,即使天性樂觀也曾感到幾近崩潰,「不想幹了」,但神每一次都用經文給出安慰與提醒,讓他再次回到神的面前全心順服與仰望。過程中縱然有缺乏,但上帝總是不吝給出大禮物,小至一台電鍋,大至一部汽車,上帝都感動他人免費贈送,讓張木泉無法不降服於神的愛。 他的充電管道,就是每天清晨4時半一定起床禱告、親近神,儆醒的避免屬靈驕傲,提醒自己只是神的管道。「煉淨渣滓去,更合神心意,全心順服主,至死永不渝。」這是張木泉自神學院畢業時對神的立約,簡短20字,也是他用盡半生將生命委身花蓮的見證。「這裡是我第一個牧會的地方,也是最後一個!」他堅定的說。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