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劉俠女士逝世10周年,生前好友、同工在她的居家舊址,用文字、音樂感懷她的生前點滴。

劉俠女士逝世10周年,生前好友、同工在她的居家舊址,用文字、音樂感懷她的生前點滴。 (攝影/記者陳曉玫)

「沒有被烈日灼傷過的皮膚,永遠不知樹蔭的清涼;沒有流過眼淚的雙目,永遠不了解人間的疾苦;沒有受過一段困苦的日子,那就不算是人生的旅途。」-《生之歌》杏林子

10年前,伊甸基金會創辦人「杏林子」劉俠因遭受疑似精神異常的外傭施暴,送醫不治過世。許多人為此心疼、流淚,甚至憤憤不平,但她卻毫不埋怨,選擇饒恕。雖然幾乎一生不曾脫離病痛,她卻竭力將「愛神愛人」的信仰精神體獻於文字、行動中。好朋友張曉風曾形容她是「健康的病人、甜蜜的受苦者、快樂的憂世人、富有的窮光蛋」,發出溫暖的光芒,融化世人心中的剛硬。

10年光陰恍若昨日 寬恕之愛遺留人世

劉俠筆名杏林子,一生文字創作無數。

劉俠筆名杏林子,一生文字創作無數。 (照片來源/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人生一定有痛苦,但劉俠將痛苦獨自承受,卻將喜樂和大家分享。」劉俠的哥哥、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董事長劉侃表示,當年照顧她的外傭,疑似精神異常,毆打、拉扯劉俠身體,導致多處骨折。在前往醫院的救護車上,劉俠雖然承受強烈痛楚,卻選擇饒恕傷害她的外傭,一句埋怨的話都沒有說,只用僅存的力氣問:「上帝啊!你要我學甚麼功課?」

劉俠對上帝的信心、對人的寬恕和慈愛,觸動身邊每位好友。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表示,常常聽人說「神愛世人」,很少人講「基督徒愛世人」,但劉俠卻是實踐這句話的生命典範,成為一股溫暖的力量,提醒他幫助弱勢。好友張曉風也表示,自己從劉俠身上學到:「只要心是熱的,就有做不完的事!」

和劉俠、三毛合稱「文壇鐵三角」的張拓蕪說,劉俠是一位充滿雄心壯志、眼光長遠,且築夢踏實的人。他知道劉俠身上從不停歇的痛楚,常和三毛勸阻她放棄理想,卻又被她深深感動,成為忠貞的支持者。

16歲信主翻轉生命 著作聞名兩岸

張曉風(左)、李家同(右)到場追憶杏林子生前點滴。

張曉風(左)、李家同(右)到場追憶杏林子生前點滴。 (攝影/記者陳曉玫)

「當小小的蚌,安詳地憩歇在海底,突然一個打擊臨到牠,一粒沙子嵌進肉中,痛得牠昏天暗地,牠抗拒不了,排斥不了,只有強忍著撕裂一般的痛苦,撫著傷口,一點點分泌出光滑的雲母質來層層包容這個侵入牠生命中的『苦難』...」

這段文字,出自劉俠的第一本著作《生之歌》。正如那遭受打擊的「小小蚌」,她在12歲,小學都還沒畢業那年,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讓原本活潑開朗、愛作夢的小女孩,因受病痛纏身常被困在房間,無法出門。

劉俠家人在外國傳教士影響下信主,她也在16歲那年受洗後,後來加入函授學校,開啟她的寫作生涯,帶來人生第二次翻轉。19歲那年,她所撰寫的文章首次被刊登於書報,後來的第一本出版散文集《生之歌》更為她打開知名度。

從第一本著作到最後的《美麗人生的22種寶典》,劉俠一生創作無數,包括散文、詩、小說、廣播劇、電視劇、舞台劇等。她的文字蘊藏生命的洗練與深度,不僅被選用於台灣國文課本中,至今每月都有來自兩岸三地的人寫信要求授權。

40歲左右,劉俠捐出稿費,並強忍身上的病痛,走上街頭為弱勢請願,成立結合福音與福利的伊甸希望基金會。後來更推動促進殘障福利修正法行動委員會、中華民國殘障聯盟成立,以及台灣無障礙建築與相關法規的通過,提高政府殘障福利預算。

紮根上帝恩典的生命樹

「第一次讀到詩篇第一篇時,忍不住叫了起來。呀,我就是長在溪邊的這棵樹嘛!」

劉俠生前幾乎終生受病痛所苦,只有大痛、中痛、小痛的區別。

劉俠生前幾乎終生受病痛所苦,只有大痛、中痛、小痛的區別。 (攝影/記者陳曉玫)

劉俠年輕時,母親心疼她長時間在房間寫作,受日曬所苦,便在窗前種下一棵拇指大的老桕樹,後來慢慢長成大樹。劉俠撰寫許多著名篇章,或和朋友之間妙趣橫生的對話過程,都有這片涼蔭相伴,使她對「樹」懷著特別的情感,連筆名也與樹有關。

行動不便的她在讀到聖經詩篇第一篇後,曾用「樹」形容自己。她解釋,隨家人從大陸遷至台灣後,除了台北外,每個住處旁都有一條小溪,而她長年為病所困,無法外出,就像一顆扎根溪水旁的樹。上帝就是樹旁的溪水,供應源源不絕的恩典,使樹雖然寸步難行,卻終能開枝散葉。

就像當年劉俠的母親種下樹苗,最終成為後人庇蔭,杏林子的生命力也流傳後世,不斷開展。「除了愛,我一無所有。」這句話出自杏林子的名言,簡單卻深植人心,道出她緊抓上帝應許,因愛而堅強的生命。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