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news-details

專精伊斯蘭吉哈德研究的彭書穎博士,從學術觀點講解伊斯蘭文化中的「聖戰(Jihad)」。      (攝影/記者陳曉玫)

隨著華人、穆斯林悄悄崛起為兩大社群人口,身為華人基督徒,是否真了解伊斯蘭教文化?為了促進教會界對伊斯蘭文化的認識,13、14日第5屆「台北宣教祈禱特會」中,特別邀請專精伊斯蘭吉哈德研究的彭書穎博士,從學術觀點講解伊斯蘭文化中的「聖戰(Jihad)」。

本次特會除了最後的「聖戰」專題演講,還有來自各地的宣教士,分享在中南半島少數民族地區的宣教經驗,加上第一天晚上的宣教之夜,兩天活動總計超過300人次參加。

打破對「聖戰」刻板印象 跳出偏頗世界觀

「台北宣教祈禱特會」最後一場專題演講,由內地會總幹事袁樂國擔任主持人。      (攝影/記者陳曉玫)

彭書穎指出,「聖戰(Jihad)」又稱為「吉哈德」,原文有努力、奮鬥之意。由於社會大眾對穆斯林的認知,受到新聞、電影、電玩等媒體渲染,對於「聖戰」文化的印象,多半停留在暴力、毀滅等刻板印象。

事實上,若仔細考究可蘭經原文,會發現聖戰的核心意涵除了「為真主之道」、「抵擋進攻」,還包括「不要過分」,一反大家普遍將聖戰連結於「激進」的認知。在穆斯林文化中,聖戰的意涵其實遠超越戰鬥本身,而是其信仰中最基本的思想,任何形式的宗教行為,都可以代表聖戰。

現今社會較激進的「聖戰」形象來由非常複雜,可追溯到近幾百年歷史。除受11世紀十字軍東征影響,殖民時期伊斯蘭世界的衰落、中東地區近代戰爭也都是影響因子。此外,許多伊斯蘭極端份子以政府之名號召展開自殺攻擊,則是導致「聖戰」一詞偏向仇恨、政治訴求的關鍵;一般社會大眾甚至許多穆斯林,都不了解或忽略了聖戰在精神層次的深意。

彭書穎也指出聖戰意涵的極端化,再加上基督徒對美國、以色列、穆斯林文化有限的認識,塑造粗淺且彼此對立的世界觀,也就是大部分人認為,美國屬基督教國家,都是好的、對的;以色列則是聖經預言的關鍵國家,也都是對的、好的;而穆斯林多半是恐怖份子、欺負以色列人,所以是壞的、恐怖的,因此應該支持美國與以色列,討厭穆斯林。事實上,基督徒應敏銳於盲目的宗教思考,回到耶穌的觀點甚至國際政治觀點,看待複雜的以巴議題與伊斯蘭文化。

基督徒面臨新挑戰 耶穌的愛是打贏「聖戰」的契機

除了釐清一般人對聖戰的迷思,彭書穎也指出穆斯林的崛起對基督徒帶來的挑戰。其中包括大量的移民及隨之出現的法律問題、禱告的屬靈聖戰,以及宣教策略的對抗。

值得關注的是,和基督教國家差派宣教士的速度相比,伊斯蘭國家一直積極、有效率的執行各種宣教策略,包括大量差派伊斯蘭教士、藉助於波斯灣國家的大量經援。目前在大陸,甚至還有許多穆斯林商人,以現金利誘當地女子成為穆斯林。

然而,正如同基督徒應該用耶穌的觀點同理穆斯林國家與人民的處境,基督徒打贏這場「新聖戰」的契機,也在於回到神對普世人類的愛。基督徒在從事穆斯林宣教工作時,應該先對對方有基礎的理解和信任,實際行動包括配合當地的教會、學習宣教前輩經驗,以及用理性而非迷信觀點正視以巴問題。

中華基督教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秘書長彭書睿指出,今年的宣教祈禱特會以穆宣為題,不僅加深他的相關知識,更是樂見許多穆宣夥伴彼此連結。他呼籲,穆宣的相關議題牽扯到複雜的歷史、地理與文化背景,必須有更多的資源投入,不能只由差會或個人支持,更要有教會宗派的幫助。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