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這世代有一群年輕人常被調侃:閒錢太多,吃飽沒事幹,自己國家都顧不好了,幹嘛去海外短宣?但台灣社會有多少青年看重國際觀?有多少青年體驗過世界另一隅的黑暗角落?當台灣正進入一個逆風時代時,許多家長與孩子,都開始抱怨環境、焦躁不安,有另一群年輕人不被這些挾制,更進而勇於挑戰身心靈極限,成為傳愛器皿!

耗時3年,紀錄片《微光時代》導演劉建偉,率領一批「體驗教育式影片製作工作坊」的青年,跟隨「華人磐石領袖協會」志工腳步,自費前往印度、尼泊爾兩個國家,他們體驗到異地文化的衝擊,同時打開眼界、與生命對話,更拿起攝影機紀錄眼前的世界。

紀錄片《微光時代》的主視覺,渴望喚起處於逆風時代的台灣青年們,打開眼界,走進不同的人群中,看見身處黑暗世界中的一絲微光,一絲盼望。

紀錄片《微光時代》的主視覺,渴望喚起處於逆風時代的台灣青年們,打開眼界,走進不同的人群中,看見身處黑暗世界中的一絲微光,一絲盼望。 (照片提供/劉建偉)

一段愛與行動的故事 從Asha社會企業與華人磐石領袖協會開始說起…

「『出走』,用最大的愛做最小的事,只為帶來改變,更為看見自己。」這句話是貫穿整部紀錄片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話,而這部紀錄片最能看見的是-「離開舒適圈的年輕人,如何翻越生命中的高山,轉化成『愛與行動』。」

片中故事的開始,是從一位Asha(印度語「希望」之意)社會企業創辦人陳怡家,與長期維持夥伴關係的磐石領袖協會,他們分別在尼泊爾、印度、泰北等落後國家鄉鎮,建立「微型企業」與教育中心,透過當地自製的手工藝品,帶回台灣義賣,翻轉該地百姓脫離貧窮、改變生命,同時也將義賣所得,用以支持海外服務隊與教會短宣隊的經費。

印度新德里的貧民窟街頭。

印度新德里的貧民窟街頭。 (照片提供/劉建偉)

拍下印度種姓制度下的生活 思想生命的富足與美好

在Asha與磐石領袖協會的率領下,一群年輕人前往印度新德里,拿起攝影機記錄眼前看到的貧民窟-「木偶殖民地(Kathputli Colony)」,那時他們正幫當地人民「去頭蝨」,執行「貧民窟蛻變計畫」。此時,陳怡家的聲音從幕後旁白中出現,說起一段海外宣教的故事,她就像個推手般,彷彿正預告觀眾,準備跟著這群年輕人的腳步,看見他們眼前的世界與生命衝擊吧!

片中寫實的影像,讓人真實看見印度「種姓制度」下的賤民生活,不論是滿地髒亂、惡臭的垃圾,還是孩子們撿拾垃圾變賣維生,甚至是一個家庭塞滿在3坪大的空間內,都是台灣觀眾平常無法從媒體上看見的印度真實景像。

村民也在陳怡家的關懷下,說出3萬多人的木偶殖民地中,小孩占了1/3,其身分完全沒有受教機會。而Asha與華人磐石領袖協會到此地,就是要重建他們(踐民)的教育,並設立教育據點。

導演劉建偉率一批青年,用鏡頭述說海外短宣行動帶來的生命衝擊。

導演劉建偉率一批青年,用鏡頭述說海外短宣行動帶來的生命衝擊。 (照片提供/劉建偉;記者杜胤廣製圖)

「我突然覺得我過得太爽了。」
「他們一個月薪水才台幣3千元,我沒辦法想像一間4坪大的房子要睡7個人。」
「他們沒有很多,但是他們很願意給。」
「我常問自己,我每天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每天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好像我在台灣都快得憂鬱症了,但是他們為什麼能這麼樂觀度過每一天?」

這是一群木偶殖民地短宣隊青年,對著鏡頭描述的生命衝擊,穿插著他們自身用影像記錄營隊過程的畫面,不論是熱情互動的教學,亦或異地環境等影像,都讓觀眾足以開始思考個人生命的富足與美好。

「原來,『愛』需要付上代價。」這群青年,白天得頂著40度的高溫與孩子互動,晚上還得備課,睡在沒有床墊的木板上,他們得學習適應環境,更得承受身心靈疲憊的人性拉扯。

尼泊爾阿克蘭山區上,於「照亮生命英語小學」服務一年的志工兜兜(上圖),與被服務的當地小學生(下圖)。

尼泊爾阿克蘭山區上,於「照亮生命英語小學」服務一年的志工兜兜(上圖),與被服務的當地小學生(下圖)。 (照片提供/劉建偉;記者杜胤廣製圖)

聚焦更願意去愛的原因

「當你真心渴望某種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其實那過程也包含很深的挫折與沮喪,試煉你究竟有沒有想像中那麼絕望,所以你真的準備好了嗎?」陳怡家在片中旁白時說道。

當畫面拉回尼泊爾阿克蘭山區時,故事開始聚焦在幾位女生身上,她們參與Asha與磐石領袖協會的海外短宣,導演更透過深度訪談,記錄其在當地的生活瑣事,探索她們選擇為此付上代價的原因。

其中,有位志工名叫「兜兜」,大學畢業後的她,開始在阿克蘭山區「照亮生命英語小學」服務一年。兜兜要訓練老師、協助教案,及幫忙Asha的計畫。她在片中分享,一開始來到小學工作,發現有些老師的年紀竟然比她小,起初彼此互動時,常讓她感到不自在,但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習慣對不熟悉的事物保持距離。

為何願意付上代價,隻身前往人生地不熟的環境?「有些人知道我要一個人去尼泊爾,常告訴我說:『這其實是你的gap year(空檔年,指社會新鮮人進入職場的空窗期)』,其實我很不服氣,因為我知道來這裡不是為了玩,而是『工作』!」

片中拍下兜兜一人在聖誕節當天,為當地居民擺設筵席,與辛苦搬重物的另一面,讓觀眾足以思想,身處佛教思想文化的尼泊爾,其實根本看不見任何聖誕節氣氛,但她卻願意捨下自己,與不同膚色的百姓相處。

「我覺得我更願意去愛。」兜兜說,過去的她還未到尼泊爾前,較具批判特質,目前說話已不再如此尖銳的她,明白自己已更願意付出,儘管面對一個「不可愛」的人,仍願意去欣賞對方。

Peggy(上圖)也在短宣過程中,發現自己生命的缺憾,進而為當地學校捐一台校車,補足孩子上學的艱難。

Peggy(上圖)也在短宣過程中,發現自己生命的缺憾,進而為當地學校捐一台校車,補足孩子上學的艱難。 (照片提供/劉建偉;記者杜胤廣製圖)

愛無國界 成為捨己的人 彌補生命缺憾

故事尾聲,透過一位設計公司的負責人-Peggy,讓觀者看見「愛不該有國界,當你願意付出時,就會發現祝福從四面八方而來。」

喜歡做公益的Peggy,來到「照亮生命英語小學」時,才發現世界不只有台灣,甚至看見自己生命中的缺憾。

非來自富裕家庭,18歲父親車禍身亡,家庭落入清貧之境,她也因喪父,發奮從五專插班上國立大學,但921地震卻使其在大學入學第二天,成為重災區的災民。地震當時,有位陌生姊姊用摩托車載她逃離災區。因此,Peggy心中一直有個缺憾,就是沒能和這位陌生姊姊道聲感謝。

但因著這樣的缺憾,使她渴望成為「付出的人」。當來到尼泊爾後,她才發現,以前生活雖困頓,但比照這群山區孩子,自己反而覺得更幸福。事後回到台灣,她捐了一台校車給小學,「讓更多孩子能順利上學,(他們)往來三小時的山路,可以換來更多時間學習;即使天氣不佳,也不影響上學的艱辛。」

不只自己付出,Peggy進而號召更多人一起參與,接續捐贈校車、司機薪資、油資及車輛維修費用。

Asha創辦人陳怡家也在記錄片拍攝期間結婚(右圖);(左上圖右一為導演劉建偉;左下圖為Asha在台灣的義賣活動。

Asha創辦人陳怡家也在記錄片拍攝期間結婚(右圖);(左上圖右一為導演劉建偉;左下圖為Asha在台灣的義賣活動。 (照片提供/劉建偉;記者杜胤廣製圖)

故事沒有結局 意味著宣教並未結束

紀錄片最後,沒有告訴觀者結局,而是停留在尼泊爾大地震時,陳怡家剛結完婚,正從紐西蘭度完蜜月、回台灣,立刻前往尼泊爾加德滿都災區勘災,並往返印度新德里繼續投身「貧民窟蛻變計畫」,籌備美容美髮學校。如今陳怡家也懷孕初為人母,暫時卸下Asha經營工作的忙碌身分;而結束為期一年海外短宣的兜兜,回到台灣進入職場,將此服事交棒給下一位從台灣來的夥伴。

故事看似是沒有一個完美結尾,其實是為紀錄片埋下伏筆,意味著「宣教沒有結束的一天,上帝必有預備,生命衝擊也不曾間斷。」

導演劉建偉透過記錄這群女孩的服務歷程,在在述說,當我們來到陌生又充滿挑戰的環境時,如何突破生命中的高山?答案就是,「只有勇敢面對自我,看見個人生命的富足,以致願意放下自己,就可以更有能力去愛不一樣的人。」更希望透過該片,喚起處於逆風時代的台灣青年,激起其走下去的勇氣,因為當我們正走在黑暗中時,只要前方有一絲微光,就能有勇氣繼續走下去。

【我有感動、我要立即奉獻】

●使用信用卡奉獻、感動不斷電:(點我1)

●加入三百壯士奉獻專案:(點我2)

●劃撥帳號:50330559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基督教今日傳媒發展協會

●銀行匯款
玉山銀行/新莊分行
銀行代碼:808
帳 號:0059-968-218511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基督教今日傳媒發展協會

※請註明奉獻項目:支持「社團法人中華基督教今日傳媒發展協會」媒體宣教事工

【歡迎加入今日報Line生活圈,了解更多青年生命的淬鍊過程】

● ID:@IOB5227J
● 手機直接點入加入:(點我)
● 行動條碼:

Line@行動條碼掃描。

Line@行動條碼掃描。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