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馮家柏醫生對臨終關懷服務很有感動,於2006年創立「拉撒路會」。

馮家柏醫生對臨終關懷服務很有感動,於2006年創立「拉撒路會」。 (攝影/記者王志宏)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十一:25)

香港專業的臨終關懷服務並不普及,馮家柏醫生對此很有負擔,於2006年創立拉撒路會,提供臨終關懷義工探訪及生命教育,陪同末期病患及其家屬走這不容易的路;並需要打破「人死如燈滅」的普遍看法,帶領其相信,信基督,在肉體生命結束後能上天堂。聖經中有記載「拉撒路」復活的故事,因此機構以此為名字,代表復活,永生,有盼望。

關懷義工以生命影響生命

臨終關懷義工探訪的工作,包括讀經、唱歌、禱告,分享生命,向末期病患及其家屬傳福音。馮家柏分享了數個團隊義工的探訪個案,當中有些感人和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案例1.夫婦復和
有對分居夫婦,孩子由太太照顧;及至太太患上末期癌症,便由拉撒路會的義工跟進探訪。「雖然最終太太離世,但離開前夫婦已復和。」而孩童改由丈夫照顧,之後丈夫信主了,拉撒路會也協助找教會跟進。

案例2.大好青年死前信主
有名20歲出頭的青年,父親早死,母親兼兩份工作來養活家庭,白天在食店洗碗,晚上當清潔工,青年也有前往協助母親工作;其本身學業成績優異,更獲獎學金,正準備前往英國升學。但當他發現患上末期癌症,起初怨天尤人,拉撒路會跟進了他2年,帶領其在逝世前信主,安祥離開。

案例3.愛惜兒子的爸爸
拉撒路會的探訪工作,不一定會受到支持和禮遇。例如有次,其前往醫院探訪一名患上未期癌症的年輕人,對方父親不理睬義工,但義工們仍持續探訪,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最後父親接納了義工。「這位父親極為愛惜兒子,家裡與醫院有一段距離,還但是堅持每天送飯兩次。」其每天最少通車4次,如此身心靈的疲憊,義工看在眼裡都極受感動。

案例4.死前受浸
拉撒路會的義工除向末期病患分享福音訊息,還會安排洗禮。有名案是跟進一位39歲未婚女士,在死前一周提出受浸要求,並在完成心願後約3天離世。拉撒路會負責處理其喪事,讓死者的哥哥很感激。最後哥哥有沒有信主?馮家柏並不知道。他解釋,「對末期病患的家屬來說,見到我們可能想到不愉快、哀痛的經歷,所以在末期病患離開後,不大喜歡見到我們,讓我們難以跟進家屬在宗教上的發展。」

案例5.只被探訪過一次的社會賢達
馮家柏親身探訪跟進的末期病患並不多,但當中有位卻讓他印象極為深刻。在接到要求前往探訪的電話,探訪地址是西貢較為偏遠的地區,眾多義工當中,以馮家柏的住所最為接近,於是由他前往,發現末期病患是名50多歲的男子。本來計劃第二次探訪,但對方已等不到這天、就離世了。及後收到該名男子的家人邀請出席喪禮,「還在考慮是否出席,畢竟只見過一次,並不相熟。」仍決定出席的馮家柏,卻被嚇一跳,因出席者都是穿著套裝,原來他們都是高級公務員等官商名流。

案例6.洪荒之力出盡心血
馮醫生指出,團隊最經典的探訪個案,是末期病患-莫太。「每次探訪都有記錄,探訪了99次,外加3次處理其喪葬事宜。」其記錄了探訪點滴,如某天天氣熱,莫太不高興。另一天,因回大陸過中秋節,心情愉快等等。義工們與莫太同行,經歷悲歡離合,除了唱詩、讀經和禱告,也照顧莫太身體上的需要,包括餵食、處理大小便等等,醫院職員甚至還以為義工是莫太的女兒;莫太也被義工感動,由信佛教者,轉變成相信基督教。

馮家柏醫生不斷出席講座,分享生死教育。

馮家柏醫生不斷出席講座,分享生死教育。 (照片提供/拉撒路會)

生死教育

義工探訪是重要,而生死教育同時不能忽視,拉撒路會在這方面也大力發展。包括推出課程、講座和活動,以提升人們對臨終處境的認識、強化人面對喪親的能力。

拉撒路會首個舉辦的講座在2007年,藝人陳敏兒出席講座,分享兒子離世一事。而馮家柏則不斷出席與生死教育有關的演講。該會今年舉辦的課程,有藝術治療工作坊,以音樂、戲劇和舞蹈等不同的藝術媒體,幫助學員抒發內在情緒,加強抗逆力,渡過哀傷期。

談及目前該會的發展,其正在準備推出一本探討死亡的書,由20多位作者各自以不同的角度探討。另外,將會有關於死亡的徵文比賽,帶領社會大眾不要逃避死亡的議題。

而對於探訪末期病患的注意手則,可能是探訪者最需要的資訊。馮家柏提供了温淑妍院牧著《紓緩關懷:可做、不可做》一篇文章,當中有一段值得分享:

關懷探訪十「戒」探訪注意事項

1. 戒八掛–參觀示範單位。
2. 戒長氣。
3. 戒說教。
4. 戒批評對方的感受和想法。
5. 戒辯論。
6. 戒宗教比較。
7. 戒硬銷福音。
8. 戒宗教術語。
9. 戒「救世主」的心態。
10. 戒將被訪者的私事講給別人知,即使希望更多人為對方對方祈禱。」

這10個要點看似簡單平凡,但若因為愛護被訪者而做或說出來,將帶來反效果,因此建議必須留意。

1. 戒八掛–參觀示範單位。探訪者可能對示範單位有很多看法,只是末期病患及其家屬未必有興趣說一些有的沒的,探訪者還是不要亂說話。
2. 戒長氣。末期病患及其家屬可能已經身心疲憊,沒有心情招呼、聆聽探訪者的長篇大論。
3. 戒說教。沒有人喜歡聽說教,只會帶來反感。
4. 戒批評對方的感受和想法。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有屬於自己的思考模式,別人未必明白或認同,特別是末期病患及其家屬已在苦難中,訪客的批評並不能造就人,還是少說為妙。
5. 戒辯論。末期病患為了生存已花不少精力,還要額外花心神來跟別人辯論,實在太殘忍。
6. 戒宗教比較。若末期病患及其家屬相信某種宗教,探訪者必須尊重,否則將徒勞無功。
7. 戒硬銷福音。信耶穌需要「口裡承認 心裡相信」,若讓末期病患及其家屬覺得探訪者一直說福音很煩憂,只好應酬隨便口裡說相信,就失去最終的意義。
8. 戒宗教術語。語言是用來溝通的,說些別人不明白的東西,又有何意義?
9. 戒「救世主」的心態。探訪者可能習慣去拯救別人,只是過於努力或刻意,可能會造成某些讓末期病患及其家屬有不愉快之處。

臨終關懷和生死教育都是大學問,大家即使暫時不會使用到,也可預先了解及認識,畢竟這些學問隨時都可能用得著。

▌HOT!!! 本周超熱門 ▌

就連恰克皮爾斯,也要在全世界發行這本書! 《天國的鑰匙》猶太5777新年釋放上市

男人為何外遇? 「下半身思考」非答案

將演《使徒保羅》 休傑克曼走過恐懼童年,高舉信仰:「願用表演榮耀神」

爺爺離世前手指天喊「謝謝耶穌」 孫耀威一人信主、三代得救!

【葛兆昕專欄】都是「自我中心」惹的禍

【為今日報臉書按讚 成為轉化社群媒體勇士】

逾百萬讀者都喜歡看,24小時陪你用「新聞」看見「基督視野」


● 手機立即加入:(點我)
● 掃行動條碼: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