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2012年1月,丈夫突然在工作時中風,家中頓失經濟依靠,當時有2個正在念高中的兒子,以及2個就讀小一、小二的孩子要養。去年,她發現自己罹患甲狀腺癌,幾經治療後,今年7月再度復發;即使遭遇一連串苦難,仍心繫於志工服務。

她是邱媽媽,堅強的忍住淚水說:「從世界的觀念來看自己,心情讓我很沈重,但以神的眼光來看自己過往的經歷,卻能從一包包的食物,看見神的恩典。」

曾受過基督教救助協會12年支助的邱媽媽,在555食物募集大挑戰的記者會中,分享自身見證。      (攝影/記者杜胤廣)

貧困家庭的自卑心態

2012年1月,丈夫因中風,導致身體「右半邊癱瘓」,邱媽媽從事代工成衣的微薄薪水,根本無法應付家中生活所需,她不僅要照顧丈夫,還要面對4名孩子的養育問題。在蘆洲「1919服務中心」協助的邱大信傳道接獲通報後,趕緊為邱家申請每月領取食物包的服務,甚至親送食物到其家中。

從小在不健全家庭中長大的邱媽媽,父親拋妻棄子,獨留一家6口在台東山區;她嫁人後,遇到不負責任的丈夫,生命中累積了很多苦毒與不饒恕。來自貧困家庭的她,從小就在嘲笑、歧視的環境中長大,個性變得自卑,也對社會充滿失望。

「直到教會伸出雙手,才開始感受到愛與盼望。」邱媽媽說,一開始接受教會協助時,心裡有很大的「防衛心」,不願意傾吐自身感受,但她的小組長一路陪伴她走過12年的救助歲月。

基督教恩友中心也與其他單位合作,分送食物給中低收入戶。      (照片來源/基督教恩友中心粉絲團)

教會的陪伴讓自己成為資助者

想起自己認識神的過程,邱媽媽說,一家原本在三重打拚,但丈夫工作時中風,實在沒有經濟能力繼續在台北租房子,只能辭掉成衣廠工作,搬回台東。身為基督徒的老闆娘知道此事後,幫她禱告,之後一家人搬到台北蘆洲,房東剛好是基督徒,便帶一家進入教會,並接受1919食物銀行的幫助。

「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可以影響更多人,因為當我幫助人時,自己也會比較快樂。」身為志工的她,把食物包送給需要的人時,發現自己原來也有一顆能感受他人痛苦的「同理心」,因而可以進一步安慰、陪伴他們。

「台灣貧窮問題愈來愈嚴重,但貧窮造成的「心靈自卑」,才是問題的根本。」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夏忠堅牧師表示,每一個來到救助據點的志工,都要受過「話術訓練」,甚至和每個個案家庭都要有6次以上的談話,每次話題都不同,可能包括生命態度、形象、人際關係及心靈層面等。

成為值得信賴的心靈陪伴者

「幫助貧困人不能只是單向的關懷,而是成為值得信任的心靈陪伴者。」邱大信傳道解釋,在幫助個案時,常會遇到不只是經濟貧困的問題,還有疾病、養育、年老孤獨等狀況。

例如,某個個案是單親家庭,若家庭中唯一的支柱發生意外,同工就會選擇將孩子暫時安置在自己家中;或者有些家庭中有獨居老人,志工也會帶年長者去聚會,這些都是「多面向」關懷。

「邱媽媽的丈夫中風後,竟然會感謝教會的幫助。」邱大信說,邱媽媽的成長經歷不僅有自卑個性,婚後也常受家暴,因而身心靈都有極大創傷,但在教會弟兄姊妹陪伴與代禱下,家庭狀況開始出現翻轉;而某些受過幫助的個案家庭,經濟狀況雖不佳,仍有心為神奉獻。邱大信認為,擔任輔導志工,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如何成為值得信任的陪伴者」。

貧困家庭不只有經濟貧困的問題,還有疾病、養育、年老孤獨等狀況。      (照片來源/基督教恩友中心粉絲團)

「3、2、1」的牧養策略與方法

「我一開始找不到方法,身心疲憊。」邱大信回憶,當初接觸救助協會的事工時,曾一次負責關懷3戶貧困家庭,而感到疲憊,因為根本沒有找到策略與運作方法。

「以『3、2、1』的力量分散策略進行牧養,1個月內就能接觸到將近10個家庭!」邱大信的關懷策略,是3天、2次、1連結,意即,當教會牧者知道有貧困家庭時,3天內一定要進行探訪;第2次接觸就要帶類似情形的教會小組員探訪,並把小組帶入家中聚會,進行關懷,並將個案家庭交給小組長,而小組長只要1個月內與小組員聯繫,就能知道個案家庭與教會的連結狀況。

「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擔任志工不一定只限於基督徒才能做,教會有很多非基督徒的善心人士參與食物銀行志工。邱大信同時鼓勵更多教會一起加入,當我們在行善時,不是做在人身上,而是為神而做。

【看更多暖心聞,歡迎加入今日報Line生活圈】

  • ID:@IOB5227J
  • 手機直接點入加入:(點我)
  • 行動條碼:

      Line@行動條碼掃描。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