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左為馮君藍與主持人台灣神學院林鴻信教授合影。右為攝影作品「預備著的童女」,以聖經為創作靈感。(圖/基督教研究智庫 提供、facebook)

一張張照片的背後是什麼?在一般人眼中,同時具有「牧師」及「攝影家」兩個身分的馮君藍說:「我只有一個身分,就是『傳道人』,我只是多使用一種『圖像式』的語言,幫助我分享信仰。我深深相信,上帝不只透過聖經說話,也確實透過祂的創造說話!」

馮君藍,攝影作品曾獲「教育部文藝創攝影類作首獎」、「全國美術展金牌獎」,在各國展覽中可見其足跡;知名攝影家阮義忠曾形容他的作品是「靈魂的肖像」。馮君藍同時是台北市有福堂駐堂牧師,講道、牧會,是他的生活。

 

擁有兩個身分的馮君藍,是如何踏上這條「斜槓」之路?

 

害羞、內向的傳道人

與一般人對「牧者」的印象不同,馮君藍自小個性內向、害羞,私底下並不愛說話,會走上傳道之路,是源自父親的影響。

 

馮君藍小的時候,父親被差派到台灣各地服事,他眼中的父親,個性嚴厲,因而對爸爸又愛又恨,不知如何溝通。但每次看見父親站在講台上,傳遞神的話語,「感受到一種奇特的魅力。」使其深受吸引。

 

初中時,馮君藍進入團契,有好幾次被聖靈充滿。年僅14歲的他,憑著單純的心志,立志未來要作傳道人。但他深感自己並不完美,害怕會「玷辱」主名,因此不斷逃避,直至畢業出社會,成為藝術工作者,都未回應牧職呼召。

 

父親過世前問他:「你什麼時候,要兌現你和上帝的承諾?」這時候的馮君藍,婚姻有諸多狀況,差點走向離婚;內心非常痛苦的他,曾有自殺念頭,然而,上帝用慈愛與恩典,領夫妻倆走過艱難路程。

 

經過兩年掙扎,在妻子勉勵下,馮君藍決定去唸神學院,後到教會全職服事。原以為,自此與美術再無關連,沒想到某次,會友工作的畫廊,有其中一個展覽出狀況,馮君藍趕緊將自己作品硬湊上去「補位」—影像作品用《聖經》人物命名,帶出福音意涵。

 

展覽中,他很自然地導覽作品,講起隱含其中的聖經故事和體會,成為另類的「傳福音」,許多不認識神的人,聽得津津有味,引起正面回響。第二年,畫廊老闆再次邀請他參與展覽,因而逐漸打開藝術旅程。

馮君藍牧師的作品:「牧童大衛」。他手上拿的杖,是有生命的植物;而在黑夜中的光,代表並非自然光線,背後皆彰顯神的同在。(圖/基督教研究智庫 facebook

 

我只是多一個「語言」的服事者

隨著展覽次數增加,曾有教會同工為此質疑馮君藍。他嚴肅面對、認真尋求神,過程中,上帝明確指示他要繼續做下去!但是,不論創作多少作品、受到什麼肯定,他始終認定自己,僅是多一種「語言」的全職服事者

 

我只有一個身分,就是『傳道人』,我只是多使用一種『圖像式』的語言,幫助我分享信仰。我深深相信,上帝不只透過聖經說話,也確實透過祂的創造說話!這是馮君藍的確信。

 

耶穌,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每次祂分享天國、關係等較抽象的概念時,都會以實際物品舉例,例如,耶穌曾用麵酵、撒種、葡萄樹、枝子、麥子、稗子…等,生活周遭隨處可見的東西來作比喻。

 

〈路加福音〉17章20-21節,耶穌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 看哪、在這裏,看哪、在那裏,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裏。」馮君藍認為,要用「超越」的眼界,去觀察神所創造的萬物,因其中都蘊含神的屬性,「神的創造不是僅純粹的物質,而是反映出神的本質!

 

除了大自然,包括人手所造的東西,也是透過神賜予我們的感受能力,使用祂造的物品來進行創作。馮君藍牧師以文藝復興時期為例,當時外型輝煌、壯麗的教會,其中有豐富圖像、雕塑等,在各方面反映出基督信仰,讓人可以從教會建築物「本身」,就體會到神。

 

有人會因馮君藍的「影像」創作,深受感動、想要信主。某次,到其他國家展覽時,有位女士在參觀完後,走到他前面說:「我從來沒有聽過基督教,也沒有聽過這些故事,我現在要怎麼樣才可以信耶穌!」馮君藍說,這樣的事情發生好幾次。其實連拍攝的自己,也僅是「觀察者」,因影像裡的內容,沒有任何是他創造的,從旁觀的角度來看,會從中體會到基督信仰。

 

有人好奇,在這領域備受肯定的他,是否會創作「聖經以外的題材」?馮君藍回應:「『聖經』就給我非常豐富的異象,是永遠是用不完的題材,可能用盡一生也不夠表達。」

馮君藍牧師偶然看到一片草隨風起舞,從中體會,就算是卑微的生命,仍能反映出創造者的光,因此拍下「草芥」這幅作品。(圖/基督教研究智庫 facebook

 

「拋磚引玉」 盼用各樣方式展現信仰

針對基督徒藝術工作者,馮君藍提出幾點建議。他曾聽到有藝術家,想為上帝創作,對此他會先詢問:「上帝跟你熟不熟?」因為,唯有先盡心盡力愛神、愛人如己,同時精進創作技術,才可能更深刻傳遞信仰。

 

他提醒,有時,藝術會淪為傳福音的「工具」;若帶著此態度,作品將反映出越來越世俗的世界觀,及功利的特性,若是如此,僅能帶出表面、淺薄的感動,無法打動真正在「深刻思考」的人們。

 

他自認,自己並非已做得很好,許多時候,其作品也會欠缺信仰深度,或是具體的形狀、色彩、技法等,但他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有恩賜的基督徒,在不同領域做光做鹽,展現出福音的各個面向;讓教會成為有活力、豐富的信仰群體,不僅在藝術領域,更是在每個領域中都展現出「福音」!

KG知識健身房」線上直播。(圖/基督教研究智庫 faceboo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