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自香港開放陸客自由行後,陸港交往頻繁,兩地的文化差異深化矛盾衝突。先前精品旗艦店禁止港人在櫥窗外拍攝、陸客在港鐵吃麵引發雙方罵戰、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批判港人,接著香港網友刊登廣告要求政府修改法例,限制「雙非孕婦」(本人及配偶均無香港居留權的大陸孕婦)來港產子,以及社交網路出現要求中止陸港兩地「自駕遊」的粉絲團,可見部份港人排拒陸客的情緒高漲到仇恨的境界。究竟陸港矛盾的根源在哪?教會對此能扮演什麼角色?我們的信仰可有對應之處?

仇恨源自恐懼 政府無能反而加深對立

香港本地孕婦與「雙非孕婦」之爭,莫過於擔憂醫療資源被瓜分。      (照片來源/時代論壇)

「仇恨源自恐懼,因為擔心大陸人士搶去香港的資源,破壞既有的規則、價值、文化和秩序。」於公立醫院任職的基督徒醫師胡金榮直言「短期內看不到陸港有和解的地步」。

香港政府愛理不理,及政黨「慢半拍」的回應,都讓仇恨之火愈燒愈烈。香港人面對轉變,擔心大陸的再殖民,例如自由行似乎能帶來經濟繁榮,但其實影響很多商家,因為自由行被拉高店租只能轉型,甚至倒閉,「香港的特色被慢慢消磨」。

胡金榮又指出,醫護人員對雙非孕婦生子的不滿其實已有數年。西九龍區一間沒有產房的急診醫院,在急診室門口貼上公告,提醒孕婦請到其他有產房的醫院產子。即便如此,還是有人衝去急診產子,很多醫生因此處於惶恐的狀態,因為那些孕婦在醫院沒有產檢的病歷可參考,一旦出現併發症便很危險。

甚至有醫護人員擔心自己也沒辦法在香港政府醫院找到床位生產,這反映「恐懼情緒蔓延得很嚴重。」政府卻不做任何回應,讓仇恨升溫。「解仇解恨的方法不在於扮和諧說溫柔話,而是要針對政府的無為和無能!」

經常接觸新移民的新福事工協會總幹事梁友東牧師也認為,多年來的陸港矛盾問題,政府要負上極大責任。1999年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指出,居港權問題會帶來167萬的大陸移民湧入,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開始造成香港對大陸新移民的負面看法。

2003年,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限制新移民未住滿7年不能領取社福津貼、不能申請國宅等,更令新移民被邊緣化,「許多國家都盡力協助新移民適應社會,港府卻反其道而行。」另一方面,兩地交往頻繁,衍生了許多陸港家庭,但不少陸港婚姻都較脆弱,政府也無視這些問題。

「政府一直沒從長遠的人口規劃看待問題,也沒提供醫療、教育、福利等配套,而將自由行、內地人來港產子等視為經濟議題,以此帶動香港經濟,一味向錢看。」梁友東指出,讓雙非孕婦來港產子,除了令醫院、醫生及仲介公司大賺一筆,受害的只是本地孕婦及中港家庭。

但新來港人士不能被牽拖到雙非孕婦及自由行的問題,「新移民來港照顧兒女,而其兒女未來也會對香港有很大貢獻。」政府應幫助現有的新來港家庭脫貧,幫助他們的下一代向上流。

文化差異vs.文化高低 教會勿差別對待

香港人聚集精品店前抗議禁止拍攝事件。      (照片來源/時代論壇)

對於網友以「蝗蟲」稱呼陸人,胡金榮醫師並不認同,因為「無論是雙非孕婦或遊客,他們都是人,是上帝所愛的。」身為基督徒,可以對破壞秩序的事感到不安,對資源減少感到惶恐,但矛頭是政策及社會制度而不是人。

所以基督徒要留意自己的行為是否對人不對事,「如果我們只拿一些人來對付,那是對改變香港社會沒有幫助的。」另外,他認為教會在這時候需要發聲,要求政府盡快正視處理問題。要真正處理仇恨情緒,就需從政策及修改法例來解決。「我反對釋法,唯有透過修改法例,才可把香港人的恐懼和行政所帶來的困擾減低。」

說到教會的角色,梁友東牧師認為香港教會應反思,他引述《聖經》雅各書二章1至8節,當時的人差別對待富人和窮人,讓富人坐在好位置上,貧窮人坐在腳凳下邊。雅各提醒當時教會不要以此待人,「教會是既得利益者,不少會眾是中產人士,教會是否只顧自己的資源?有沒有看見社會的公義和制度的不公平?」今日教會醫院、教會學校也變得市場導向,失去社會關懷的使命。

教會及信徒要以跨文化宣教的心態去面對,內地人與香港人的不同,是「文化的差異」,而不是「文化的高低」,大家互相尊重、瞭解,才能化解怨懟。

陸港復和 從信任開始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表示,中港復和要從信任開始;不單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香港對中央亦要有所信任,才能復和。但對於港府政策能否讓港人對中央存有信心,進而達到復和,龔立人也認為要從制度上去處理:「若政府沒認真處理港人與內地人的問題,很難令港人對中央有信心。例如在『雙非』議題上,若政府不採取任何具體政策,很難消除兩者間的猜疑。」

此外,港人的自信心,亦是關鍵,他表示:「以往港人的自主較強,不會自覺被邊緣;但近年,港人對於所發生的事難以控制,例如港人無法控制『雙非孕婦』的情況。當港人自信不足,對外來人會產生很大的反彈,這會引發一連串非理性的討論。」他認為港人要建立自信,先要承認香港在地理上,是一個邊陲的身份,卻不是被邊緣的地方。

龔立人表示,教會有著「勸人與神和好,以及勸人與人和好」的使命,可推動信徒的信心:「信徒是被賦予復和的責任,故不是要激化問題,而是創造彼此瞭解的機會。」例如在「雙非」的討論上,信徒不應單看內地孕婦所佔的資源,也要瞭解他們的處境,嘗試讓「雙非孕婦」現身說法,讓事情變得更加立體。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