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恐龍問題一直以來都讓許多年輕基督徒心中充滿好奇,面臨最近電影《侏羅紀世界》上映,牧師們也必須思考如何回應此問題。

恐龍問題一直以來都讓許多年輕基督徒心中充滿好奇,面臨最近電影《侏羅紀世界》上映,牧師們也必須思考如何回應此問題。 (圖片來源/jurassic world instagram)

「恐龍出現了,牧師頭就大了。」

1993年由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llan Spielberg)執導的電影《侏羅紀公園》推出後,當時突破業界的特效技術,並以具備科學精神的劇本,讓恐龍角色變得很真實,人們忽然覺得「原來恐龍離我們這麼近」,恐龍系列電影成了闔家觀賞的劇作,許多大小朋友都對恐龍的出現產生好奇。

「上帝是第幾天創造恐龍?恐龍有進方舟嗎?上帝為什麼要造恐龍?」…,當教會與孩子分享《創世記》時,不免會遇到一些關於恐龍的問題,面臨這樣的情況,牧師到底該如何回答?

先別管侏羅紀了,你聽過聖經中的恐龍嗎?

要談恐龍前,也許應該先找找聖經中哪裡有出現恐龍這個詞,就中文版的聖經可能很難發現,由於翻譯的差異與當時翻譯聖經的時代,根本尚未發明恐龍這個用語,那麼要怎麼找到這個字呢?

所以許多聖經學者在《聖經》中尋找恐龍的足跡時,會運用「形容」的方式來推測,其中最為人討論的,就是約伯記40章15-24節中所提到的:「你且觀看河馬…他的氣力在腰間,能力在肚腹的筋上。他搖動尾巴如香柏樹…他在神所造的物中為首;創造他的給他刀劍。…誰能牢籠他穿他的鼻子呢?」

在英文版聖經中,這段河馬所用的英文是「Behemoth」,有巨獸的意思,常有人認為這巨獸是河馬或大象,但他們的尾巴如果用香柏樹(學名雪松可長至40-50公尺)來形容,未免有些誇張,於是更多人認為,這裡所指的可能就是恐龍。

此外,希伯來文「Tanniyn」這個字,更在聖經舊約中出現近30次,在陸地和水裏都有。英文版聖經中的Tanniyn有多種不同翻譯,如「大蛇」、「古蛇」,而最常見的翻譯則是「龍」。

在約伯記42章中也提到「他以堅固的鱗甲為可誇,緊緊合閉,封得嚴密…從他口中發出燒著的火把,與飛迸的火星;從他鼻孔冒出煙來,如燒開的鍋和點著的蘆葦。他的氣點著煤炭,有火焰從他口中發出…」雖然在這段經文中所指的是鱷魚,但形象卻與許多古文明傳說中的龍有些相似。

希伯來文中的Tanniyn在英文中常被翻作龍、蛇、海怪;中文聖經中則是野狗、大魚或蛇。

希伯來文中的Tanniyn在英文中常被翻作龍、蛇、海怪;中文聖經中則是野狗、大魚或蛇。 (表格整理/黃健昀)

恐龍也搞穿越劇 考古學中發現疑似人與恐龍的痕跡

祕魯發現約2千年前的石頭畫中,出現恐龍與人的圖案,令人思考人是否曾看過恐龍。

祕魯發現約2千年前的石頭畫中,出現恐龍與人的圖案,令人思考人是否曾看過恐龍。 (圖片來源/Dr Don Patton)

回到一般科學的角度來看,恐龍時代與人類的時代,至少距離超過1億年,兩者究竟要怎麼相遇呢?

所以也有學者傾向主張聖經沒有提到恐龍,認為第一位人類在地球上行走的幾百萬年前,恐龍就已絕跡,因此上帝啟示人撰寫聖經時,根本不用提及恐龍,因為沒有太大意義。

不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重新教會主任牧師黃春生則提到,現代許多考古學發現,許多古代文明中都有關於「巨型兩棲類動物」的藝術性描繪,如刻在岩石上的物像、手工製品,或是在北美洲發現的小型泥塑,都跟現代人對恐龍的描繪相似。

生化博士蘇緋雲也曾提及,許多古字體中的龍與現今所發現的恐龍化石,有些類似,若以「象形字」來分析,過去的人也許有看過恐龍的存在。

所以恐龍跟人是…?

仔細觀看許多古字的「龍」,是否覺得貌似恐龍的形體?

仔細觀看許多古字的「龍」,是否覺得貌似恐龍的形體? (攝影/記者張嘉慧)

無論如何鑽研「上帝與恐龍」這個問題,其實目前可得知的結果都還是「可能」,就如同所有科學家的「假設」一般。

台大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張文亮曾遇到學生問:「上帝爲什麽不向人解釋恐龍消失的原因?」他的回答是:「人類真正的問題在自己,不在恐龍…」

就如同《國家地理雜誌》中的文章〈專家:《侏羅紀世界》的恐龍……落伍啦〉文內所提到,科學家得知大多數的恐龍身上都長有各種斑紋、形狀和大小羽毛,卻發現電影《侏羅紀世界》中的恐龍還停留在20年前的形象,而感到失望,但是他們都知道,這只是部電影罷了。

即使是熟讀聖經的牧師們,對於恐龍的理解其實也無法相當透徹,黃春生表示,「聖經基本上不是一本考古著作,而是在講述『人與神之間的相遇』。」

所以,基督徒對於恐龍這議題,真的毋須太過糾結。

但想必隨著侏羅紀世界的熱潮持續延燒,這個讓導演頭痛、科學家頭痛,牧師也跟著頭痛的恐龍議題,還會持續一陣子。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