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事情是你過意不去的嗎?即使你想要去改變,想要試著饒恕一個人,但是想起他的事時卻又容易點燃怒火嗎?Dr. Love教你重新探討心靈醫治,「饒恕,不是用意志,硬把自己裡面的怨恨壓抑下去。」按照5步驟依序而行,走過饒恕,成為一個「帶傷的醫治者。」
「生命的傷痕,可以帶來深度。」—黃維仁博士。
西北大學的泥土路
臨床心理學家黃維仁博士比喻,在美國西北大學校園一處,有一個大草坪,師生們必須通過大草坪走入教室,許多人都選擇最短的「直線距離」而行,久而久之草坪上便出現一條「人走出來的路」,即使校方嘗試鋪設新的大草坪,這條「人走出來的路」不久後一樣會出現。
黃維仁博士提到,人的思想、行為和習慣事不斷重複的結果,它等於在你的860億個腦細胞中間,刻畫出一條西北大學的泥土路,以至於讓你按照過去的思想、行為、習慣,不停地重複。即使這些東西同樣傷害了你,也傷害了別人,你還是無法從中間跳出來。
他提到,只要經過不斷地操練情緒經驗的過程中,學習運用心靈醫治的5步驟,可以刻畫出一條新的盼望、醫治之路。
俗稱「愛情博士」的黃維仁博士於實踐大學分享「情感智慧與自我成長培訓課程」。(攝影/記者 黃睿慈)
步驟一:有勇氣去面對過去傷痛
很多人使用鴕鳥政策,他們說:「我絕對不去看醫生,因為我一到醫院去看醫生,就發現全身都是病,我不去看還好,一看全是病。」
許多人討厭面對過去傷痛,因為那樣讓他們感到不舒服,但是不去面對自身傷痛,並不等於這些傷痛消失了,它們依然在影響我們,在我們身上形成情緒按鈕、心靈重負,離開鴕鳥心態,面對傷痛才能醫治傷痛。
神說:我使你的肩得脫重擔,你的手放下筐子。-詩篇81:6
步驟二:要知道自己過去傷在何處
只有知道自己傷在何處,才有辦法醫治那些傷。有人最害怕不被看見,有人怕被孤立、被拋棄,這些容易引起自己情緒激昂的地方,就是所謂個人「情緒過敏」的地方。
學習情緒調節五大要訣,幫助個人瞭解問題、疏導情緒:
1. 「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學習暫停,從潛意識作主的「衝動反應」(React)狀態,進入由意識作主的「理性回應」(Respond)狀態。
2. 了解並標明被激發的情緒,可以寫在紙上,幫助發展、提升個人的情緒智商。
3. 省察被引發情緒背後的思維,找出為何當時被引動情緒的原因。
4. 探索自身心理需求,找到、明瞭自己對於整個事件,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5. 思考如何藉由自己的一點改變,告知並幫助他人成功地滿足自己的需求,重建關係,不再認為別人一定知道你的想法以及需求。
步驟三:要學習新的觀點和角度來看待過去的事
「時光膠囊」的概念:我們小時候曾經歷一個強烈的情緒反應,會在我們身上烙下深刻印記,影響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觀念,這個印記好像凍結在那裡,雖然身體已經長成,但是我們對於那件事的感受與概念卻一直停留在某個小小孩階段,像被困在膠囊裡一樣。
我們要學會從非黑即白的觀點變成百分百的觀點。天下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絕對100%的壞人,在我們認為100%的壞人中,搜尋出1%的優點,再進一步從1%的善意與長處中,看見2%、3%的優點,當我們學習用成長之後或的的新觀點和角度來看待過去的事情時,會更容易理解過去那些帶給我們強烈情感的人與事。
「饒恕,不是用意志硬把自己裡面的怨恨壓抑下去。」黃維仁博士強調,速成、宣告式的饒恕,反而會揠苗助長,帶來傷害,讓人更不疼饒恕。
步驟四:不斷地操練新的想法
掌握「6、5、4、3、2、1、1/2」法則,除了聽演講、紙上學習外,不去運用,只會變成左腦的填鴨知識,幫助有限。
這是修復和自我成長的過程,當有些特定事件發生,讓你有了過激反應,而有些負面的情緒與解讀,你第一次可能花6年時間走出來,最後慢慢不斷地操練之後,5個月就能走出來,接下來速度越來越快,4個星期…3天…2小時、1分鐘,甚至是1/2秒的時間就能跨越障礙,不斷練習就能改善難以改變的習慣。
步驟五:成為一個負傷的醫治者
最深的醫治是在自己學習之後,不斷把自己學到的東西拿出來幫助別人,去醫治旁邊受傷的人,成為一個「負傷的醫治者」。
我們越是願意面對自己的傷痛、尋求醫治,對於別人的傷痛就越能感同身受,我們幫助別人的意願與能力就會愈來越強。而在這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我們也會變得有力量和信心為自己尋求更深的醫治,形成一個良性互動。
「情感智慧與自我成長課程」座無虛席,現場超過上百名學員報名講座課程。(照片來源/黃維仁博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