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示意圖。(圖/shutterstock)

六至七月的地球,前有印度、孟加拉「此生未見過的災難」最慘水患,後又傳出北半球義大利「70年最嚴重乾旱」,3個多月來一滴雨都降不下來,造成「乾旱、野火、冰川消融」三重苦。

 

極端氣候造成兩樣情,南半球的澳洲雪梨,現在則是大雨成災,短短四天累積雨量,相當於過去八個月的降雨量;而大陸,傳出珠江「百年一遇大洪水」,釀慘重損失;日本則是受「百年一見的熱浪」侵襲...

 

這些「氣後災難」,在在使各國百姓身陷「水深火熱」的苦不堪言中。全球氣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洪災為患,噩夢再起

泥黃河水淹沒雪梨大片土地,全因澳洲東岸自2日起,連續3天降下大豪雨,這是該地過去18個月以來的第四次洪患,也是最嚴重一次,導致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有超過8萬5,000人撤離家園。

 

雪梨居民痛心地說,「他們都說這是百年一次、千年一次的暴雨,到底要到什麼地步才會停止?

 

在氣候變遷和反聖嬰(La Nina)現象的雙重夾擊下,部分地區甚至在短短幾天內,就降下超過整年一半的雨量。

 

釀嚴重水患,致使多處被洪水圍困,道路中斷,房屋遭淹沒,數千人斷電;救難人員徹夜搶救受困洪流的汽車乘客,已知至少一人溺斃。

 

新南威爾斯州官員表示,「這是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澳洲財長則發出警告,在抑制通膨的處境下,此次洪災對經濟影響「非常巨大」。

 

洪水可能淹沒數個糧食產區,估計影響糧食供應並推升價格,在蔬菜水果價格飆漲之際,將使澳人生活壓力更大。而當地收成告吹的情況,勢必加深農業、畜牧業危機。

 

農產報銷,飢荒危機
難以想像,地球另一端,則是完全不同的情景。

 

北半球的義大利,3個月來一滴雨都降不下來。70年來前所未見的大旱,致使義大利最長河流、北部波河河谷地區的水位降至歷史低點,據外媒報導,今年該區域前5個月的降雨,比過去30年平均少了50%。

 

但一樣的是,不論是大水或大旱,皆嚴重影響農牧產出。

 

「這一次,我們必須提高警覺,...情況已經很危急,而且只會變得更糟。」俄烏戰爭下,已加劇世界糧食危機,致使貧窮國家更加痛苦、雪上加霜,此次受旱災影響的波河河谷,為歐洲主要農牧業產區,佔義大利30%的糧食出產。羅馬官員指出,「若未來10至15天再不下雨,還未收成的農作物將全部報銷。」 

 

大陸自6月中起,南方珠江流域因暴雨造成嚴重水患,導致數十萬人疏散。初估,珠江流域經濟損失高達17億人民幣。同樣深受水患所苦的印度阿薩姆邦,財損則超過100億印度盧比(約台幣38億)。

 

不只房子被洪水摧毀,阿薩姆邦的災民說,「麥、米、母雞、奶牛都沒了,耕作土地被(洪水)淹掉,養殖的魚也被沖走,每天都必須竭盡全力、歷經萬難才能找到東西吃。」今年,人民已無法再耕種,超過740萬人成為一無所有的災民。

 

地要大大震動,多處必有饑荒、瘟疫。—路加福音21:11

 

全球氣候災難越發嚴重,因此而流離失所、或被飢餓吞噬的那個人,很可能就是你我,或我們的下一代將面臨的真實光景。

 

「全球正邁向氣候災難的快車道上」

氣候變遷災害越發頻繁,全地人類生命與財產皆因此遭受威脅。聯合國語重心長指出:「人類對待大自然的方式是加速地球暖化,無異於『慢性自殺』。

 

現今在網路搜尋引擎上,打上「極端氣候」的相關字,災難事件已不勝枚舉,好似殘破的地球,正對人類進行反撲怒吼。且,後續蝴蝶效應更不容小覷,例如,專家強調,未來30年內將有2億人,會因極端氣候致災需人道援助。

 

佛羅倫斯大學地質學家與雪崩專家卡薩吉也提醒,氣候變遷是全球性,且極具破壞性,若人們再不改變、再不採取果斷行動應對,氣候災害將越發頻繁,包括某種類型的土石流、洪水或雪崩。

 

論及氣候災難議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呼籲:「這是整個地球的慢性自殺」、「我們正在邁向氣候災難的快車道上」。然而,雖全球正在邁向氣候災難的快車道上,但經濟的現實面,卻迫使各國政府不斷反悔或縮減對氣候變遷的承諾。

 

綠色和平歐洲分部歐盟經濟顧問 Markus Trilling 提出省思:

經濟成長就等同於繁榮發展嗎?全球歷經疫情重創,正是反思這個無視地球限度、引致氣候危機的經濟體系的最好時機。

 

身處氣候危機、疫病大流行、戰爭與當今世界面臨的其他複雜挑戰,我們不知為何陷入了想像的危機。...我們逐漸意識到,以當前經濟系統為核心的生活方式,即建立在不平等與過度消費之上,追求無止境的成長,卻以犧牲人與環境為代價,不永續地開採有限資源。現行生活的基礎,是傷害而非和平,經濟結構亦然。

請為極端氣候問題代禱,求主憐憫這地,翻轉人心,使各國上位者有治理土地的智慧,使全地人民意識到此危機之嚴重性,不過度消費,能回轉過簡樸、知足、節能減碳的生活,彼此相愛與扶持。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