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不要急著把自殺者遺族推出去重新接觸世界與人群,不應給還沒準備好的傷心人過度壓迫。(圖/shutterstock)

自殺輕生事件經由媒體傳播不斷地日日夜夜重複放送,雖讓相關議題得到大量討論與關注,但隨著輿論風向與各方聲音四起,自殺者遺族不免會在緬懷親人的哀痛之餘,還須面對不斷從外湧入的多重壓力。

 

對於媒體生態,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諮商心理師周昕韻提醒新聞閱聽人:「當情緒被挑起時,我們很容易就看不清楚事實。」

 

跟隨報導風向作出評論或謾罵的讀者,多半未曾真正結識輕生逝世者。以片面資訊即作出發言,除了不夠客觀、立場不足,也很可能對自殺者遺族造成二次衝擊與傷害。

 

陪伴自殺者遺族,周昕韻建議,親密的親友可適時成為遺族遮蔭,保護他們不要接觸外界不明就理的批評。因遺族們通常會在事發半年後身心才有能力宣洩情緒,整個悲傷的過程可能長達兩年甚或更久之後,每個人不同,有些人甚至超過十年、十五年以上,期間除了陪伴、不論斷,也建議遺族家屬可透過心理諮商、參與支持團體,可讓傷痛有更好的平復,得以再次啟程,重回有序地日常生活。

照顧生理所需、提供感官撫慰

當最親愛的家人自殺離世,自殺者遺族並非單指當事人的配偶、兒女或父母,曾經與當事人有過互動接觸的周遭親友因此事而受衝擊的,都算在「遺族」的範疇當中。

 

周昕韻解析,親人突然自殺離世的震撼,足以讓人驚駭到暫時失去自理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

 

談到「陪伴」,最直接且必須的是先照顧好對方的生理需求。建議從協助打理遺族的三餐起居開始,確定他們有吃飽穿暖、有好好休息、有記得洗漱整理儀容,在這些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滿足後,才會慢慢地走上復原之路。

 

若自殺者遺族開始願意吐露內心感受,不做任何批評、不急著給安慰或建議外,周昕韻提醒:「試著多給予感官上的照顧也很重要。」

 

對應眼耳鼻舌身這「五感」,帶自殺者遺族看看大自然、簡單伸展肢體、播放好聽的音樂、使用香氛、料理容易下嚥的食物,甚或對方能接受的話,抱抱對方,給予溫暖的肢體接觸,都能讓人感到被安慰與支持。

 

然而,不論採取什麼方式,也務必留心「不要急著把他推出去重新接觸世界與人群,不應給還沒準備好的傷心人過度壓迫。

 

事發半年後至兩年的長期陪伴

透過心理諮商的長期實務經驗,周昕韻分析,自殺事件發生後的前半年,最受衝擊的當事者家人多半還忙著舉辦葬禮、完成各樣行政程序、完成遺物與遺產處理等庶務中無暇悲傷。

事發半年後至兩年期間,將是哀悼逝者最密集、情緒波動最強烈的階段。在此期間,提醒陪伴者可給予自殺者遺族更多的關懷與保護,「這時候接收到的愛,將能更多激發復原力的提升,讓人在未來走得更好。

 

此外,因著「親人輕生」這件事對於每個人的衝擊力各有不同,親友之間可以彼此扶持當然很好,但若發現曾經密切往來的親友此時卻無聲無息,也可試著理解「並非事件後就不聞不問,也可能是他太傷心了,還要更多時間療傷,才有力氣關心他人。」

 

另一個狀況,則是自殺者遺族對憾事發生持續有愧疚、自責的心理。對此,周昕韻表示,「不要過度責怪自己,試著找尋事件發生的更深遠完整脈絡。」

 

周昕韻提到,如同拼圖或偵探解謎的過程,即便當下看逝者可能是因一個想不開選擇輕生。換個方式看,若我們能將時序拉長、細節增多,從這人的出生、成長經驗、學業、找工作、人際……等面向綜合評估,多半會發現悲劇的鑄成通常有很龐雜的原因,不會僅是一個人、一時做得不夠或不好,就導致結局的出現。

 

在家可嘗試的「轉換心境」建議

為要好好面對傷痛,周昕韻指出,當受陪伴者進入極端低潮的狀態,覺得他很差勁、一事無成時,短期內可嘗試引導:

1.看細節也看整體。

2.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即或找的是「今天出門很順利的搭到公車,不像其他人排隊等了好久,你有把時間算好、一下子車就來了。」等微末瑣事,都還是會帶出欣賞、支持的力量,讓人有被重視和欣賞的愉悅。

 

若要採用更完整察覺與轉念方式,周昕韻介紹,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與新北市衛生局合作發展出一套「幸福捕手」課程,當中提到「5L」法則

Looking(看)-觀察,察覺對方的情緒困擾。

Listening-仔細聆聽,做關懷的傾聽者。

Learning-路不轉人轉,學習心方法。

Loving-拉起愛的小手,牽出幸福捕手安全網。

Living-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而在引導轉念的階段,周昕韻也叮嚀,當照顧者察覺到陪伴對象懷有具體輕生計畫、情緒過度糾結固著、甚至已經到了有幻聽幻覺的階段,務必須帶受關懷對象前往就醫,如對方拒絕,目前《精神衛生法》中明白規定:「有自殺自傷之虞者,應該在精神科專科醫師的認證下、強制安排精神鑑定或強制住院。而一般民眾則以『緊急避難行為』,可以合法地將意圖自殺者送醫。」

 

此時啟動強制就醫機制,並非是要將個人意志強加他人身上,而是在對方出現自殺自傷風險時,為醫師創造評估自殺企圖的機會,也才能開始後續的治療。

 

正規尋求心理諮商幫助,加入支持團體

當自殺者遺族有意願更完整妥善的面對傷痛,則可通過與諮商心理師會談、參與自殺者遺族支持團體來增強從外而來的復原力量。

 

周昕韻表示,與自殺者遺族開啟會談後,多會安排前半年以「兩週一次」的頻率進行,透過半年的時間讓個案學習自我照顧的方法,也協助平復創傷反應、完成悲傷經驗的整理,半年後則引導個案進入支持團體,在同為自殺者遺族的身分下,對彼此的經驗能理解與同理,卻又抱持一定距離,有助於談論和親近者無法分享的感受與話題。

 

「走完上述歷程,多半會看到自殺者遺族重新找到站穩的力量。若停止會談後的一段時間,甚或幾年後又想回到諮商室來整理感受,諮商心理師也都很歡迎他們再次回來。」

最後,周昕韻不忘囑咐,察覺到有些自殺者遺族會認為隨著時間過去,自己就要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更走出來,「這種自我督促或旁人期待也是不合理的,每個人的速度和狀況都不同,別因不合理的期待又把自己逼到絕境。」

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

—詩篇84:6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