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這就是那一直在等候我的所在 —馮君藍、季勇 雙人展將於12月17日(六)下午2:00展出。(圖/僕人團 提供)

適逢全台紀念馬偕來台宣教150週年,既是牧師又是攝影家的馮君藍,邀請好友法國攝影家季勇(Guillaume Hebert)共同參與這個計劃,以「這就是那一直在等候我的所在」為主題,自己扮演耶穌,兒子扮演「鬍鬚番」馬偕,父子聯手,強調信仰精神上承先啟後的意義。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他的家族原是蘇格蘭高地的佃農,因工業革命引發的圈地事件被迫離開家鄉移民加拿大。馬偕的父母是敬虔嚴謹的加爾文改革宗基督徒,他自己則在十五歲起擔任小學教員,六年後進入多倫多大學神學院,再轉赴普林斯頓神學院,學成後成為長老教會牧師,並隨即申請受差派往海外宣教。

 

1871年12月30日,馬偕抵達台灣打狗(高雄),並在三個月後搭船北上滬尾(淡水);當船隻駛進港口,他望向陸地,聽見上帝以無比清晰的聲音對他說:「這裡就是了。」

 

馬偕確立了「這就是那個一直在等候我的所在」。

 

此後二十九年,直到因喉癌病逝,安葬於淡水;馬偕在台灣先後建立起數十間教會、設立神學院、女子學堂和醫館(馬偕醫院的前身)。馬偕雖然不是醫學系科班出身,卻憑藉學習過的醫術,在自宅開展免費醫療、教導公共衛生知識、為民眾拔除蛀牙、提供瘧疾與膿瘡的特效藥。他又從國外輸入多種蔬菜種子,教導農民種植,並教授學生西洋科學知識。

 

馬偕並且娶了身世困苦的葛瑪蘭女子張聰明為妻。為著耶穌基督的使命、為了使台灣人得著福音的益處,馬偕一生鞠躬盡瘁。

  • news-details
  • 這就是那一直在等候我的所在 — 馮君藍、季勇 雙人展。(圖/僕人團 提供)

不求容貌上的肖似,在於信仰精神上承先啟後的意義

今年適逢全台紀念馬偕來台宣教150週年,既是牧師又是攝影家的馮君藍,受命他在台灣神學院時期的老師林鴻信博士,創作馬偕與基督和台灣的相關作品。馮君藍的父親馮家豪牧師本是香港衛理公會差派台灣開拓教會的宣教師,他自己也在從事了十數年美術工作後,進入馬偕設立的台灣神學院,進而成為一名傳道人。

 

此次創作,馮君藍讓他旅居埃及三年蓄著一嘴大鬍子的小兒子默箏,在作品中扮演當日台人口中的「鬍鬚番」馬偕,而他自己則扮演耶穌;不求容貌上的肖似,卻在於信仰精神上承先啟後的意義。

 

馮君藍更邀請好友法國攝影家季勇(Guillaume Hebert)共同參與這個計劃,將二人分別拍攝的加拿大與台灣風景作品穿插在展覽中,以對應馬偕前後半生的歸屬。有趣的是,加拿大的馬偕最終入土淡水,而馮君藍的父親馮家豪,則在台灣事奉二十二年後受邀前往加拿大安大略省(馬偕故鄉)的衛理公會牧會,並最終安葬於彼。

 

而同樣身為基督的門徒,不論身在何處或做什麼,一如馬偕的座右銘「攏是為基督」。

這就是那一直在等候我的所在 ——馮君藍、季勇   雙人展

 

This is the very field waiting for me

Joint Exhibition of Stanley Fung and Guillaume Hebert

 

展期|2022.12.16 - 2023.01.14

開幕|2022.12.17(六)下午兩點

地點|誠空間,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3段113巷7弄10號B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PM 1:00-7:00(日一公休)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