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你也被譽為最強AI「ChatGPT」的問世,搞得過度焦慮了嗎?這一篇「人工智能與永恆」的分享,給被「存在焦慮」困擾的你,一同深思。(圖/shutterstock、柯志明)

倘若將來有一天,人類竟完全被AI取代,甚至被其毀,如同不少有識之士憂心的光景,那麼絕非因為AI成了人、並「超越」了人,而是因為「人不成人」。

 

未能真實體現人應該有的美善人性與特質,才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柯志明分享。

(本文整理自柯志明2021.11.3受邀於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專題演講「人工智能與永恆」之內容)

 

大家都在討論人工智能會不會像人、取代人?

 

我說,我倒是比較擔心『人像人工智能』。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擔心的不是前者,我們應該擔心的是「人變得像機器」。

 

假如有一天,我們可以被AI取代,這絕對不是AI的問題,而是你的問題。

 

這表示,你並沒有活出作為人應該有的特質,所以才會被機器取代。

 

AI與人之間、AI與宗教信仰,是每個人都當思考的「切身問題」。

 

人工智能的尖端科技,衝擊到對於「人的理解」,藉此應該回頭思想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作為人」本身的價值與意義:

 

究竟,「我是誰?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人有什麼獨特的價值?」

 

這是我們在探討AI議題時,需要關注的面向。

 

此篇分享,重點主要在於論述人作為位格(person)自我(self)的存有特質,以此與AI作出「差異性對比」。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哲學教授柯志明提醒,若我們不能切實地了解「人」,則也將不能「真正認識」反映著人的智能的「人工作品—AI」

 

在他看來,我們對於AI存有許多憂慮,多是源於對自己(人)的無知、以及未能真實體現美善的人性所致。

 

倘若將來有一天,人竟完全被AI給取代,甚至為其所消毀,如同不少有識之人憂心的光景,那絕非因為AI成了人、並超越了人,而是因為人「不成人

 

當AI遇上基督信仰

綜合媒體報導指出,近期,OpenAI推出聊天機器人「ChatGPT」引發熱潮,上市後活躍用戶破億,科技公司如微軟(Microsoft)和谷歌(Google)等也投入發展AI,引發人工智能大戰開打。

 

當AI遇上信仰?激發出實踐性的火花。

 

ChatGPT的應用,現陸續被教會、基督徒結合於福音與牧養工作,進行思考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已有不少人紛紛測試用ChatGPT寫講章,回答神學、信仰問題,或製作信仰知識影片等。

 

當AI遇上信仰?同時衝擊出神學性的探討。

 

開始有「機器人牧師、AI創作的詩歌、AI寫的講章」等誕生,引起信仰倫理、牧職挑戰之「不同觀點」的討論。

而根據本報查詢,網路上有人實測

 

Siri:你相信上帝嗎?

Siri:我迴避神學的探討。

 

問ChatGPT:你相信上帝嗎?

ChatGPT:作為一個人工智慧,我並沒有信奉和宗教觀念,也無法相信或不相信上帝。

柯志明在分享中表示,許多人會好奇詢問:人工智能可不可以信上帝?人工智能行不行上天堂?人工智能會不會和人類談戀愛?

 

事實上,人類不可能透過AI發展,創造出和人一模一樣的生命與心靈。這非「技術上」的不可能,而是「存有上」的不可能。

 

他再次強調,這些問題的思考重點仍舊是「人」。當我們對於「人」有越深刻的思想時,即越能明白,你我和人工智能之間究竟有何差別?——即便AI的功能越發強大,即便它車開得比你好。

  • news-details
  • 柯志明曾於多間神學院任教,現為「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哲學教授,同時有豐富學術著作。人工智能(AI)議題,對全世界而言是較為前衛的研究,並綜合了多項學科領域主題。專長為哲學與神學的柯志明,將分享重點放在「人工智能與永恆」的「哲學」面向思考。此篇內容為柯志明受邀於中原大學分享「人工智能與永恆」主題。(圖 / 柯志明)

人工智能有「智慧」嗎?

針對AI是否會取代人類?AI是否會毁滅人類?種種探討與憂慮不無道理,然而柯志明認為,這些都屬「過分憂慮」。

 

假如有天,上述問題真的發生,那麼不是機器人太強大,而是「人不像人」

 

有人把AI翻譯成人工智能、或人工智慧,柯志明偏向前者。因智慧是一種美德,對其來說,電腦不可能有美德,「它有能力(精密的理智能力),但稱不上有美德(智慧)。」  

 

智慧是,在恰當時間、恰當地點(或特殊情境下),作出非常恰當的判斷,行出美善之舉,所帶來美好結果,此能力稱之為智慧。

 

但是,AI能夠開車、閃車,還稱不上是智慧,這只是基本的物理能力,它也尚未具獨立判斷能力。

 

更何況,從基督教的觀點來看——智慧只有上帝能夠給予;智慧是上帝給予敬虔者的美妙賞賜。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9:10)

 

柯志明幽默道,所以,你是否聰明,不用去測IQ,而是要自省是否敬虔

 

你越是敬虔(敬畏神),就越聰明;而越是有世上聰明的人,時常就越愚拙。

 

上帝不會賞賜給AI智慧,上帝會賞賜給製造人工智能的「人」智慧。所以,人工智能頂多是「反映人的智慧」,它本身沒有獨立的美德(智慧)。

  • news-details
  • AI與人之間、AI與宗教信仰,是每個人都當思考的「切身問題」。(圖/shutterstock)

人工智能有「永恆」嗎? 

永恆是指,不受到時間、空間、物理世界條件一切限制的不停止存在狀態,它不會和時間對立、不會受時間限制,而是可以自由進出時間。

 

嚴格來說,只有上帝是永恆者(自有永有)。

 

人若擁有永恆的生命,這非我們靈魂的本質,因為,上帝可以創造它,也能毁滅它。因此,就永恆的觀念而言,只有上帝才是永恆者,其他的存有物,若要得以永恆,必須是上帝「讓其永恆」

 

所以,凡「被造物」在本質上,都不應稱之為永恆;永恆存在的條件,是在於永恆者本身,也是獨一的永恆者——即基督徒所相信的神。

 

一個作品(創作)會反映著創作者的特質,若人有永恆性,在創作過程中,也會把永恆性放在作品裡。所以,當我們在思考人工智能是否擁有永恆特質時,其實是在間接反省人本身的「永恆特質

 

柯志明表示,人工智能是延續或反映「人本身」以及「世界」的奧秘性,所以人工智能之所以美妙,最重要的內涵,仍在於人本身、以及這世界的奧秘性。

 

人工智能有「生命」嗎?

生命的定義包含:一定是非人工作品、會生殖繁衍(各從其類)、會欲求生存(自我保存)、會生長和死亡。

 

人是生命的個體,因而形成多樣化的生命特質,如感覺、知覺、意識、推論、情感、慾望、痛苦、快樂、哀傷等等,且會擁有對於「存在基本的慾望和意志」,這些都是生命的特質,但人工智能沒有。

 

人工智能不是生命,也不是一個「位格(Person)」,Person這個字對基督教而言非常重要。(Person源於拉丁、希臘文,被譯為「位格」。)

 

簡言之,柯志明對於「位格」的定義非常簡單:一定是一個「自我」。

 

自我,是能夠「回頭意識到自己、思想到自己、決定自己、評價自己、知道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存在的特質(意義)、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一種能力。

 

人是「位格」,因此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自我」,但,我們無法從物理世界找到「自我」。自我是「非物理性」的存在;科學無法告訴我們,人的意識在哪裡,科學頂多能夠告訴我們,意志、感覺、心智和「腦結構」的對應。

柯志明說:

這個「自我」實在太奇妙。

 

每一個自我,都有一個「獨特性」,別人皆無法共享。

 

例如,這世上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感覺你的感覺;也好比俗話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只有你,能夠意識到你自己的獨特。

 

這也稱為「主觀性」。

就目前所知,人工智能沒有「自我」,它沒有主觀性和自我意志。

 

這點非常非常的重要。

 

你的主觀性只有你知道,所以信仰對你來說,是最「獨特」的一件事情。

 

人工智能會做非常多的事,而其實,機器早就做了許多「人都做不到的事」,這相當「平常」、早就成為「已知事實」,例如,飛機會飛,人不會;人也不會跑得比汽車快。

 

因而,人工智能可以做非常多「人做不到的事」,它有非常多的能力比人好太多了,這都非常能理解,但AI如何的好或強大,它始終都不會是一個「自我」

  • news-details
  • 不論AI如何的強大、如何的好,它始終都不會是一個「自我」。(圖/shutterstock)

「自我展現」非常重要的一點:人與人日常互動

整個「生命的特質(自我)」,就在於用「身體」展現出來。

 

柯志明表示,人的身體非常不得了,因為人的自我,要住在人的身體裡面,也就是說,唯有人的身體,能夠美妙地展現出人的自我

 

以一個人的臉部表情來說,就富含幾百種意涵(內在的情緒、對外在的感覺),一點點的時空變化,就顯示出不同意義。你的身體,就是自我展現,包括彈琴、唱歌、跳舞等等。

我們的身體配合著自我,去展現出自我非常美妙的那些特質。

 

所以,請不要忽視、鄙視、輕視、嫌棄你的身體,你的身體是神的創造,為了你的『自我』所造,是非常特別的。

柯志明強調,人的身體有「位格」性,人的身體有心靈的特質,因為人的心靈會透過身體展現出來,人的身體也表現著心靈。心靈與身體的結合,是神創造的一大奧秘。

 

由此可明白,人是透過「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日常生活互動」,來得知、認識彼此是一個活生生「真實的人」。

 

正如,你如何認識上帝?是透過研究神學嗎?柯志明說,研究神學知識並不會讓一個人更認識上帝

 

我們如何認識上帝?

 

乃是和神「生活在一起」,祂一定會展現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

 

祂了解你、認識你、知道你。跟上帝生活在一起,才會認識又真又活的祂。  

 

正如,從沒有人見過上帝,你怎麼知道上帝是怎樣的一位神?

 

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翰福音1:18)

 

「道成肉身」的耶穌,祂和人群「生活在一起」,把上帝表明出來。

 

生活在一起,是我們認識一個人「非常重要的行為」,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是「獨一無二的途徑」。不是透過學術研究、讀書知識,乃是透過活生生的「生命互動」體驗

 

試想,若你活生生地跟人生活在一起,你會搞混AI與真實的人類嗎?柯志明認為,答案是不會。舉例,因為你會發現AI不用吃飯、睡覺。

所以,生活在一起、生命的互動,主體跟主體、自我跟自我之間的互動和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 news-details
  • 跟上帝生活在一起,才會認識又真又活的祂。同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圖/shutterstock)

自我的特質

1.自由

關於「自我」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與特質,叫作自由。消極的自由:不被我以外的東西所決定;積極的自由:能夠自己決定。

 

柯志明表示,自由是「人存在、活動的最終原因」。

 

你為什麼必須成為「負責任」的人?因為是你「自己決定」的。縱然上帝可以干預你的決定,但祂不干預。從神學上來說,上帝如果無時無刻要干預我們,人將沒有自由可言

 

然而,上帝把人造成擁有「自我」的人,上帝給予人「自由決定」的能力(我們也必須向祂「負責」),因而,一個人若喪失自由,就不像一個人。

 

2.道德

知道對與錯,知道遵守什麼樣的法則與道德,這是身為人非常重要、甚至可謂最重要的特質。

 

人的「自我」是一個「道德的存有」

 

3.愛 

愛是身為人的「核心特質」,是人「生命的意義」。

 

柯志明表示,你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被愛」, 愛不只是情感,更是意志的表現、對價值的肯定

 

如,「愛仇敵」是愛中的極致展現。愛仇敵不是因是非不分、或是當濫好人,愛仇敵是因為,要使用愛的能力,讓那不可愛、不好的人,變成有價值的人。

 

基督教的上帝就是這樣的一位神,你我原本都是上帝的仇敵,但當我們還是罪人(與神為仇)時,神就愛我們。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

 

愛也是「自由」的核心。因為你自由決定的「行動」,一定是自身所「愛」。上帝就是愛,祂一切自由的展現,都在展現祂的愛。

 

愛是人存有、自由的核心。反觀,人工智能不知道何謂愛。

 

有愛的人會渴求永恆 

一個自我,一定要覺得其存在有意義,才會繼續存在;一個自我,若覺得其存在無意義,便不會想繼續存在。

 

柯志明表示,是人生命最核心、最重要的內涵

 

「展現愛」(被愛、去愛、彼此相愛),這本身就是生命意義之所在——神就是愛,生命再沒有於神之外的意義。

 

愛展現了一切生命最大的可能性,帶來無比喜樂。沒有愛的生命,常是感到虛空的虛空,而充滿愛的生命,一定是常感新鮮與活潑。

 

一個真正有愛的人,會渴求「永恆」,所以基督教是告訴你如何「擁有永恆」的宗教;永恆是生命能展現最完美的愛的最重要條件。

  • news-details
  • 沒有愛的生命,常是感到虛空的虛空,而生命充滿愛,一定常感新鮮。自由、道德、愛(生命的意義),會使人渴求永遠存在下去(永恆),渴望永恆是愛的本質。(圖/shutterstock)

你要作出「信仰決斷」

但是,人無法使自己永恆,唯有永恆者才能使人永恆,為此,人要尋求上帝;為愛,人要尋求愛的本體——神。

 

而信仰是,一個人要渴求「永恆生命」的意義,卻又發現自己沒有這種能力,因此需要作出一個決斷,就是「自我的徹底否定」(放棄自我),投向永恆者

 

所以耶穌才會說,為了祂失喪生命的,就會得著生命

 

一個滿腹自信,自認很有能力的人,不會覺得自己需要上帝。「人要先失喪生命,才會得著生命;人要先自我否定,才能得到永恆的肯定。

 

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翰福音12:25)

 

所以,一個真正的信仰者,是最謙卑的人,因為深知、也承認「自己毫無能力」。

 

柯志明說,承認自己的無能,是生命最重要的決斷;這是放棄自己——承認我沒有辦法,所以請祢幫助我。

 

自我否定,最重要的前提就在於,因為渴求「意義、永恆、延續愛」,然而深知這些靠自己都做不到,所以需要上帝。

 

你問我人工智能與人之間的差別?我想我們今天若能夠真實理解人的『自我特質』,你就會發現機器沒有這些特質。

 

當許多的優秀科學家在討論人工智能和人的心靈有何差別時?我發現共同點是,他們都沒有談論到信仰

 

也就是說,沒有談論到人擁有最高的自由表現,就是放棄自我,而基督教正是展現這個最重要的自我放棄。

 

因為基督教所相信的耶穌,就是先示範祂如何自我放棄,來展現祂對世人的愛。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生命的本質,你還會困惑人工智能與你之間有何差別嗎?

人的「自我」是如此豐富,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非常偉大。若我們能夠了解人的自我,就能明白,當我們面對人工智能時,應當心存何種態度。

 

事實上,AI應該要幫助人;我們不應去崇拜科技,崇拜人的作品,如此就等於拜偶像。而是藉此,應當想到自身的無能與渴望,轉向那最終真正的超越者,向祂呼求屬天幫助。

 

柯志明認為,這才是極為重要的意義。

  • news-details
  • 柯志明表示,若我們能了解人的自我與其價值,就能明白,當我們面對人工智能時,應當心存何種態度。(圖 / 柯志明)

結論

你要怎麼使用AI?如果你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要知道這一切都要連於永恆——

 

你應該使用這些人工智慧:

·致力去展現你的愛 

·展現你渴望永恆的可能性 

·使人知道人本身的侷限及無能

·使人連結到最高的永恆者—上帝

·帶領人去渴求最永恆的那一份生命價值


我生命的真正挑戰,不是其他的什麼人或存在物可否取代我,而是我能否真正認識且活出生命的永恆真理、價值與意義。若能,我就有永恆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若不能,我就可有可無。

 

因此,除非我放棄當人放棄努力追求真理與美善放棄好好活出自己獨特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否則我永遠不可能為AI所取代,也不應該被它取代,無論它的功能如何強大。

 

——摘自柯志明《我永不可能被AI取代》一文(引用自靜宜學訊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