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iM教會主任牧師松慕強分享主日信息。(圖/iM教會YT)

「如果你不去做決定,這也是一個決定。」

 

iM教會主任牧師松慕強分享,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在2007年的一項研究指出,一個人平均一天要做出35,000次決定,扣除8個小時睡眠,等於剩下的16個小時之間,每小時要做2187.5個決定,每分鐘要做36.5個決定。

 

我們該如何在關鍵時刻擁有「關鍵決策力」?可從三個面向探討。

  • news-details
  • 松慕強牧師分享,「不要為了追求best,來限制我們become better。」(圖/iM教會YT)

神的兒女當倚靠祂,勇敢做決定

一個人願意做決定、做選擇,是對他自己人生負責任的一個態度。

 

「為什麼我們害怕做決定?因為我們害怕這個決定不夠『完美』,害怕別人對我們做的批判。」

 

松慕強開宗明義說道,現代人的價值觀受社群媒體影響甚鉅,大多數在社群媒體上所看見的內容,都展現出那個人的「高光時刻」(網路用語,指巔峰時刻、精彩時刻。英文則是highlight),當我們看見他人生命中光鮮亮麗的部分,有可能反倒比較自身的「不完美、不滿足」,完美主義所帶來的恐怖便容易在心中深根。

 

「不要為了追求best,來限制我們become better。」完美主義會成為我們「變好」路上的最大攔阻。反之,如果認為自己的決定已經夠好,不需要再學習,這也不是最好的態度。

 

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什麼樣的決策是「最完美」的,但我們能夠選擇在每個決策中進步與學習。

 

當然,我們也會懼怕別人看待我們決策結果的眼光,害怕他人的無情批判,最後我們可能做個決定,都想要取悅所有人。松慕強指出,世界上永遠都有討厭我們的人,但真正愛我們的人會支持我們的選擇。

 

身為基督徒,我們能夠倚靠真理和主賜的平安,勇敢做出最適當的決定。至於下一步,就是倚靠神,讓這個決定能夠在神的旨意中成就。

 

箴言19:21說,「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不論人的決策多好或多差,上帝都有辦法讓我們走進祂的劇本中。

  • news-details
  • 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什麼樣的決策是「最完美」的,但我們能夠選擇在每個決策中進步與學習。(圖/shutterstock)

做出好決定的三個前置作業

1.列出至少兩個以上的選項

通常要「做決定」,至少要有兩個以上的選項,並設法把所有選項的可能性都客觀地整理出來。

 

2.列出這些選項中自己的慣性觀念

人們很容易在遇見類似的決定時,下意識用自己過往的經驗來抉擇,但是以「慣性的觀念」做決策,很多時候可能會誤了大事。

 

約翰福音1:45-46提到,當腓力找著拿但業並告訴他「找到了眾先知中所記的那一位,就是拿撒勒人耶穌」時,拿但業下意識反駁:「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他認為自己很熟悉拿撒勒這個地區,也知道這地區民的習性,根本不認為眾先知中所記的那位會出自拿撒勒。

 

但是,後來拿但業勝過了「慣性的觀念」,他選擇跟隨耶穌的腳蹤。如果當年他轉身就走,他不會遇見主耶穌,也不會被列為十二使徒之一。

 

3.列出做了這些選項後,可能帶來的風險

你所列出的這些選項必須設定「底線」-你做的決定不可以影響到你的生活和生存。若該選項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和生存,基本上不會是好選項。

 

舊約《以斯帖記》中,亞哈隨魯王將以斯帖立為王后,當時王的臣子哈曼極度厭惡猶太人,便說服王在某個年日將猶太人滅絕。這是傳到了另一個王的臣子、王后以斯帖的叔叔-末底改耳中,末底改便立即找尋以斯帖求助,盼姪女能夠設法求王不要滅絕猶太人。

 

以斯帖當下要面臨幾個抉擇及風險:第一,如果她默不作聲,也許所有猶太人連同她的父家都會被滅絕,但她可能安然無恙;第二,如果她冒險去尋求王,有可能她是第一個被賜死,猶太人也可能得不到救贖。

 

在末底改不斷勸說之下,以斯帖終於不再猶豫,末底改口中的一句話「你得到王后的位份,不就是為了今天嗎?」讓以斯帖重新意識到「她是神的兒女」、「她能夠有今天,也是神所預備的」,因此心一橫地說:「死就死吧!」

 

最終哈曼被掛在木頭上,以斯帖當年不容易的決定,拯救了整個猶太民族,這也是後代紀念「普洱節」的由來。

  • news-details
  • 如果我們能夠明白自我的價值,以及神對人的心意,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不論結果如何,都能擁有從神而來的平安。(圖/shutterstock)

做出好決定的先決條件

1.好好讀聖經,用真理回擊試探

馬太福音4:1-11記載耶穌受魔鬼撒但試探的過程。當撒但不斷利誘耶穌,祂完全不受其威脅,反倒神的話語回擊,做出合乎父心意的決定

 

2.把每個角色扮演好,愛人如己

馬利亞帶著耶穌參加遠親的婚宴,當時新人預備的酒已經喝光了,馬利亞著急地求助耶穌,當下耶穌並沒有不顧母親的需求,祂也知道若祂不出手幫忙,母親會很傷心,因此祂扮演好孩子的角色,行了第一個神蹟-使水變成酒。

 

等到耶穌33歲那年,祂義無反顧地走上十字架,儘管祂央求父「倘若可以,把這苦杯挪去」,但最終仍扮演好「子」的角色,完成祂在地上的使命。因為祂知道,父的心始終愛著世人。

 

3.明白自我價值及天父的心意

當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時,祂選擇赦免傷害祂的兵丁、周圍嘲諷的觀眾,祂知道自己是「父的兒子」,也明白「父定義要拯救這些人」,所以祂「選擇」上十字架,這個選擇,攸關從古至今世人的命運。

 

松慕強提到,如果我們能夠明白自我的價值,以及神對人的心意,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不論結果如何,都能擁有從神而來的平安。

 

他帶著眾人禱告,「求神幫助我們,當我們要做決定時,是從禱告開始,不要靠著血氣,更不要在憤怒時靠血氣來做決定。」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