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人若每天擁抱、按摩45分鐘,一個月後,免疫力將明顯提升。(圖/shutterstock)

現代社會繁忙,民眾易因壓力大而飽受負面情緒影響,「擁抱服務」近年在全球各大都會區紛紛興起,日前,南非約翰尼斯堡市首間主打「帶走孤獨感」的專業擁抱公司,剛滿一週年、紓壓效果頗受好評。

 

公司嚴格挑選「擁抱員」到府服務,顧客也得先登記、認證身分,而90分鐘收費折合約新台幣1450元。為何「擁抱」可以帶來神奇的療效?

 

身處華人世界的你,對此覺得抗拒,亦或嚮往呢?

  • news-details
  • 沈美珍(右)出身護理及公共衛生專業,今年與畢業於密西根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的女兒兩代合作、共創「窩里反社會企業」,即將推動0-10歲兒童的家庭親職「情感關係與性教育」家長成長課程,期以美好的價值觀及專業,與社會對話。(圖/沈美珍 提供)

人健康親密關係滿足,免疫力可因此提升」已廣泛被證實。

 

無論在COVID-19或2003年SARS疫情時,許多研究報告都指出:個人的「免疫力」是康復的關鍵;出身護理及公共衛生專業的沈美珍師母表示,面對疫情,教會看重信心及與神的關係固然重要,也應對「提升免疫力」有所認識。

 

她曾於演講時,引用商業週刊報導《如何用7個好習慣搶救免疫力》,包括「增加親密接觸」,內文以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的研究為證:人若每天擁抱、按摩45分鐘,一個月後,免疫力將明顯提升

 

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也曾對500名企業高階主管進行三個月追蹤,發現:人有無擁抱關係,對於「感冒、過敏或其他疾病」反映存有顯著落差。

  • news-details
  • 當人面對生理或心理的疼痛時,被擁抱所帶來的安慰與安全感,會提升荷爾蒙「催產素(oxytocin)」的分泌,有助於身體消炎、傷口癒合。(圖/shutterstock)

為什麼擁抱(親密關係)跟「免疫力」有關?

沈美珍生理的角度提出兩點「擁抱與免疫力」的關聯性

 

1.擁抱有助於催產素的分泌,可舒緩壓力、減輕疼痛

當人面對生理或心理的疼痛,例如:親人逝世、喪偶或離婚時,被擁抱所帶來的安慰感與安全感,會提升荷爾蒙「催產素(oxytocin)」的分泌,有助於身體消炎、傷口癒合,並減輕對於酒精與甜食的依賴──哪怕是與寵物擁抱,也可因此減輕壓力。

 

人容易借酒澆愁或吃甜食抗壓,然過度依賴,可能成癮或暴飲暴食,然從「擁抱」而來的催產素,將沒有此副作用;又如,家長若能適時擁抱情緒失控時的孩子,即使語言表達有限,也會助其冷靜下來。

 

2.擁抱有助於產生血清素分泌,可讓人快樂、助於睡眠

睡眠障礙有其生理因素,但更多是來自心理,例如:壓力、情緒等,研究報告可見,擁抱會增加另一種荷爾蒙:血清素(serotonin),又被稱為快樂荷爾蒙。

 

沈美珍說:「一個人血清素足夠時,他會有快樂、平靜跟自信的展現。」憂鬱症患者的血清素低落,需借由藥物提升此荷爾蒙,以緩衝症況,才有能量進而接受輔導、改善生活方式;人的生理心理互相影響,心理與人際關係也密不可分。

 

擁抱,是一種無聲勝有聲的「非語言表達」,擁抱時,雙方不用多說什麼,就能拉近彼此的關係,雙方也能在擁抱的當下,溫暖地互相理解。

 

而即使有以上益處,肢體接觸(擁抱)作為一種「愛的語言」, 仍有許多需要學習和注意的面向。例如:擁抱的「對象」是否為自己信任或接納的人?所帶出的效果也會有所不同。

 

而就算在信任的情況下,擁抱也需要考慮到「界線」的問題。而建立界線,是需要透過循序漸進的發展與學習、從經驗裡有所體會的。

  • news-details
  • 對某些文化來說,擁抱可能只是「打招呼、寒暄或友誼的表達方式之一」,但在華人傳統文化裡,擁抱常是發生在較為親密的關係中。(圖/shutterstock)

擁抱,本身存在著文化的差異

在不同的文化裡,人們對「擁抱」有不同的看法與習慣,對於某些文化來說,擁抱可能只是「打招呼、寒暄或友誼的表達方式之一」,但在華人傳統文化裡,擁抱常是發生在較為親密的關係中。

 

然而,華人對「親密關係的發展進程,及各階段對雙方的意義」的認識很少。情境中,更常是羞於啟齒卻勇於行動。沈美珍說:「學習是重要的」,在其輔導經驗裡,就算是夫妻,仍非常需要於親密關係上學習。

 

「文化」並非與種族、國家劃上等號

而「文化」並非是與種族、國家劃上等號,每一間公司、團體都有其文化。每一個人也有自己所習慣的文化。

 

例如:許多教會有著擁抱的文化。弟兄姊妹聚會時總會開心地互相擁抱,但若今天有一位不習慣擁抱的新朋友參加,很快就與對方擁抱,不見得會讓他感到舒適。

 

沈美珍建議,教會牧者或小組長若要建立「擁抱文化」,需學習認識且尊重每個人的文化差異

  • news-details
  • 教會牧者或小組長若要建立「擁抱文化」,需學習認識且尊重每個人的文化差異。(圖/shutterstock)

尊重界線,是學習擁抱另一重要面向

尊重每一個人的界限,是學習擁抱的另一個重要面向。

 

沈美珍藉自身實例,分享觀察。

 

有一次她回家探望父親、遇上姐姐一家時,對方一歲半的小孫女,一見到不常見面的姨婆(沈美珍)就躲了起來,即使孩子已被告知有客人,在有心理準備下還是不敢靠近。

 

沈美珍說:「這時(我)如果去強行抱她,孩子肯定是哭的,這就是一個侵犯了;可是華人的大人常因面子問題而強迫孩子,而跟孩子說:給姨婆抱抱沒關係的。」

 

而當下,她選擇對孩子說:「抱抱不行,可不可以跟姨婆握握手?」孩子一聽,就把手伸了出來。

 

孩子哪怕只有一歲半,面對親密關係,也有分明的親疏遠近界線,但華人社會的長輩,時常會無意中強迫孩子接受肢體接觸,因而多帶來負向的經驗。

 

人需要被教導、引導覺察及勇於表達

後來,沈美珍發現更妙的事,當照顧父親的移工姐姐出現後,小孫女就推開了其他人,只要移工姐姐陪自己。

 

她說:「原來肢體親密關係,還不一定是血緣關係,而是在每天互動裡,讓孩子最信任的人。」人人都有自己對關係的感受。

 

然而,過程也需要被教導,台灣幼兒性侵案90%是熟人所為(2022-10-25親子天下),因而,必須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了解隱私部位,哪些可碰觸?哪些連親人也不可隨意觸及?

 

身體各部位,各有其代表的界限,隱私處通則是「泳衣遮住的部位」,也延伸到腿部內側的部位、手部內側等,再者也要自幼教導孩子,學會表達感受。

 

若因想表達時被制止,慢慢習得「不能說」的認知,就容易壓抑受傷的感受。

 

沈美珍舉例,若小女孩跟媽媽說:「我好討厭奶奶」,媽媽若礙於情面說教:「怎麼可以這樣講?奶奶很愛妳… 」看似減輕大人的尷尬,卻錯過瞭解孩子為什麼討厭奶奶,原因可能是:「奶奶都把我抱得好緊,我差點不能呼吸啦!」

 

原來,孫女不是討厭奶奶這個人,而是不喜歡奶奶把自己抱太緊的不適感。而孩子表達出來後,奶奶也可以在之後擁抱時調整力道,達成雙方圓滿的溝通。

 

大人當看重引導、幫助孩子懂得自我覺察、有任何不舒服的感受都應該可以表達出來,也當教導孩子「如何說不、如何求助」,循循善誘。

 

反之,沒有教導或引導,孩子容易受傷了不敢說,因沒有「被瞭解的過程」,就很容易壓抑實情。「所以這是每個孩子成長中一個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是全面性的教育,也是全人發展的教育。」沈美珍說。

  • news-details
  • 華人社會的長輩,時常會無意中強迫孩子接受肢體接觸,因而多帶來負向的經驗。當更看重引導、幫助孩子懂得自我覺察、且有任何不舒服的感受,都可以表達出來。(圖/shutterstock)

情感關係與性教育應「從0歲開始」

2017年沈美珍以「家庭第一協會」研發顧問的身份,與杏陵醫學基金會合作完成,並於2019年推動10歲以上青少年版的「家庭親職情感關係與性教育」家長成長課程。

 

今(2023)年,她與杏陵醫學基金會繼續完成0~10歲兒童版的「家庭親職情感關係與性教育」的家長(親職者)課程,並與女兒攜手,以窩里反社會企業推動。她說:「性教育的本質,就是親密關係的教育。」

 

親密關係如何正向發展?首先談「從0歲開始」的重要性,因完整的生命教育,須經歷「連續不斷、循序漸進及統整合一」的過程。

 

又「家」是親密關係的起源,當孩子問:「我從哪裡來?」時,不僅不該隨意回答,更是親職者談及「生命的起源」,分享父母因愛而結合、因性而有了子女,開始引導孩子珍惜尊重生命的好時機,

 

從中,孩子得認識、尊重並愛惜自己,且學習尊重他人,愛人如己。

 

幼兒的性教育,非僅止於談性器官及其正確名稱,或討論是否親子一起洗澡?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真正的重點除生理之外、更關乎生命起源的意義與價值,從而能「建立積極且正向的自我概念」、「建立健康的依附與親密關係」與「學會探索並適應所處的環境」。

 

以「擁抱」道愛,核心前提:尊重身體自主權

目前,臺灣社會不乏青年自我傷害及學校霸淩(傷害別人)的問題,即根源於不夠尊重及愛惜自己;兒童性教育課程的最後,必要談及「身體自主權及親密關係的界限」。

 

沈美珍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平均每日有52名兒童遭受性侵害,每37分鐘可能就有一個孩子遭受性侵(2019),因而討論擁抱對人體的好處之餘,也要學會什麼是身體的自主權及合理界限,此乃一體兩面之事。

 

擁抱,作為一種愛之語,最重要的前提即:尊重身體的自主權,以此作為出發點,才能真正運用肢體的接觸、發展健康和愛的親密關係。

  • news-details
  • 完整的生命教育,須經歷「連續不斷、循序漸進及統整合一」的過程,擁抱作為一種愛之語,前提是尊重身體的自主權,如此,才能真正運用、發展成健康和愛的親密關係。(圖/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