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陳伯杰牧師與周曉蕾師母全家福。(圖 / 周曉蕾 提供)

面對網路熱議話題「窮養vs富養」,你怎麼看呢?

 

孩子,是神賞賜給父母的永恆產業,馬太福音6:33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基督徒父母養育孩子,能支取「屬天的資源」,關於「窮養vs富養」,如何從聖經觀點看待呢

「窮養派」認為,小孩要從窮乏中學習勤儉、獨立,培養惜物美德;「富養派」則支持孩子擁有豐裕資源,以能從小氣質出類拔萃、贏在起跑點。

 

也有人進一步認為,「女兒應富養」才好,希望栽培女兒成為優雅淑女,以致未來有高遠眼光,選擇更好的婚姻對象。

 

與其給錢,不如培養孩子了解「工作價值」

面對教養,周曉蕾認為「窮跟富」不是最重要主題,因物質過多或過困乏,都會延伸其他問題。家長當在生活、服事及消費上,成為孩子榜樣,而與其直接給予金錢,她更選擇培養孩子「懂得賺錢」。

 

想要某件東西?請孩子自己「存錢買」。「他們(孩子)的零用錢,都是自己一點一滴賺來的。」例如:一年級時底薪10塊,有做事就加碼。

 

親手賺錢,也讓孩子了解作價值,從中學習負責、理財及努力態度

 

從「看似困乏裡」經歷神,讓「信心」富足

傳道人的家庭開銷,常是剛剛好、或有時不太夠用,然而,「看似不足」時,就是「經歷神」的絕佳時刻。

 

有次聖誕節前夕,約10歲的大女兒說:「媽媽,我好想要薑餅屋啊!」但,一個就要價昂貴,周曉蕾也需考量其他3個孩子的感受。

 

於是說:「那我們來禱告好了!看神怎麼幫我們預備。」

 

沒隔幾天,一位友人到家中拜訪送禮──禮物就是薑餅屋!

 

大女兒開心直呼︰「哇太棒了!神送給我們禮物!」見證親子一起經歷哥林多後書6:10,「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

 

周曉蕾說:「因為我們的富足,是建立在『認識神』以及『用信心仰望神』,領受祂給我們的豐富與供應。」

 

其實,基督徒的富足與「物質」沒有絕對關係,限於從「物質層面」談窮養或富養,都可能限制生命對神的經歷

  • news-details
  • 周曉蕾師母(二排右一)與陳伯杰牧師(上)一家六口,4個女兒年齡橫跨18至28歲。大女兒是專業中英文導遊、領隊,二女兒陳慧潔為知名公益家。4個女兒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在家自學,直至高中畢業(除大女兒高中起進入體制內學校)。(圖 / 周曉蕾 提供)

見世面不一定得花大錢,能透過「宣教及服務」

有些持「富養論」的人,因盼孩子藉此「見世面」,然而,增廣見聞不一定非得「花錢」。周曉蕾舉例,孩子學習服裝設計時,老師曾帶隊到台北101逛頂級服飾店,她也陪同前往學習。

 

其中商品所費不貲,有些大衣甚至上達百萬,但老師教學重點非在「價格」,而是一一帶領學生見識高檔質料、觀摩世界頂級製衣工法,甚至鼓勵學生及家長試穿看看

 

「那次也開了我的眼界,太有趣了!」周曉蕾分享,平時,家庭成員擴展見識,更多是透過宣教及服務行動,其孩子們並在海外的「青年使命團(YWAM)」學習,包括,會前往第三世界國家短宣,服務非常貧窮的地方。藉此看見,許多人們活在極度困乏中,而透過「給予」,孩子真實體會自己身在福中。

 

在助人過程裡,他們深刻明白生命的價值,這是更重要的;只從物質談富養,追求外在並不真實,也跟真實的世界拉太遠。

 

周曉蕾強調,基督徒的「富有」,是建立於天國,應培養孩子擁有「屬天眼光及對神國降臨的渴望,進而能付諸行動,使貧窮之地得經歷神的豐富。

 

養兒育女有「季節」

孩子在不同年齡,父母角色也不同

周曉蕾進一步分享《聖經的教養智慧》一書中,作者約翰.羅斯門(John Rosemond)的見解提到,教養有其「季節」,孩子在不同年齡時,父母應有不同帶領方式。

 

例如:孩子在0~2歲階段,父母像「僕人」,因要確保其安全。

 

而孩子3至13歲時,是訓練階段,父母應善盡「權威者」角色,教導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孩子則當學習順服、聽從,此外,父母所定規則要「合理明確」。

 

此階段的教養目標為:訓練孩子能自我管理、建立起基本生活能力,能自己照顧自己。例如:煮簡單飯菜、洗自己衣服、曬衣、整理家務、打掃等,基礎技能都當在國小階段學習完成。

 

孩子13至18歲時,父母要轉換成「導師」,不建議再使用權威式方式帶領孩子;孩子則要漸學習自立,並父母要學習慢慢放手。

 

孩子上大學後,父母可轉變成「諮詢者或孩子的朋友」,使其能真正自立。

  • news-details
  • 大女兒在約旦難民營服事時的照片。(圖 / 周曉蕾 提供)

孩子個性不同,「因材施教」才能做好教練

過去,周曉蕾也曾在教養過程深深受挫;在「D-I-S-C」人格行為分析中,身為「Compliance/分析型」的她,善於內省、整理,看重做事品質。

 

然而,大女兒、二女兒分別為「Influence /影響型」和「Dominance/掌控型」,特質活潑外向,東西似乎永遠整理不完。無論她怎麼教,兩個女兒都不像自己,因而不禁想:「我怎麼做一個媽媽這麼『失敗』?」

 

直到大女兒約10歲時,周曉蕾開始上「個性分析」課程,才恍然大悟:「原來,人的個性都不一樣!而4個女兒剛好是「D-I-S-C」各一個代表;於是,她選擇讓孩子「適性發展」,如今已出社會的前兩個女兒,都在擅長領域就職。

 

由此可見,父母瞭解孩子,才能適切教導,包括要了解「合適的學習方式,例如:視覺型的孩子,看圖/影像學得快;動覺型的孩子,要「做了」才能明白。

 

在家帶領孩子自學的周曉蕾,也學習調整「標準」,使孩子發展強項,弱項則「作到基本」即可。「他(孩子)不需要每件事,都要做到80、甚至100分。

 

不要惹兒女的氣,不要硬凹孩子的特質

神對每個孩子有不同計畫,歌羅西書3:21勉勵,「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若孩子是外向者,父母卻偏要他做內向者擅長之事,周曉蕾解釋:「『硬凹』的過程,就容易惹兒女的氣。」

 

希伯來書12:10-11,「...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

 

管教除了是真理上「與神的聖潔有分」,父母也當與孩子一同尋求「神量身打造的特質及計畫」。親子一起冒險,是寶貴又令人興奮的旅程;一個人的生命計畫並非出自父母,而是神會揭示對孩子的心意。

 

「管教」也不等同於「處罰」,是「管」跟「教」並重;對父母而言,管教是一種領導力,包含三部分:教導、訓練,最後才是處罰。若前二者越用心有成,那末項(處罰)需要花費的時間就越少。

 

看重與孩子「情感上的連結」

創世記9:7,神說:「你們要生養眾多,在地上昌盛繁茂。」周曉蕾說明:「神希望我們在『關係上』是豐富滿足。」然而,華人父母多看重「外在表現」,例如:成績、好行為等,卻容易忽略「與孩子情感連結」。

 

身為父母,多半會問孩子:你今天功課做了嗎?考得如何?卻很少關心他們:你今天好嗎?在學校心情如何?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陪伴」相當重要,孩子的情感需求一旦被滿足,發展會相對穩定,好表現也將隨之而來。

  • news-details
  • 四女兒參與青年使命團的門徒訓練課程「Discipleship Training School (DTS)」,在英國街頭佈道。(圖 / 周曉蕾 提供)

教養女兒「額外心思」

對於教養女兒「額外的心思」,周曉蕾感到有一部分很重要,特別是進入到青少女時,父女關係若好,將會是一道保護牆——讓女兒們面對交友時,情感是健康的

 

除了每周家庭時間,休假時,夫妻倆總會帶孩子外出,或往郊外、或逛賣場;而暑期,爸爸會帶女兒們去溯溪,也會邀請女兒們擔任營隊輔導或助理。父女因一起工作,使關係更深入。

 

尤其,爸爸會一一約女兒出去吃飯、享受精心時刻,周曉蕾表示,媽媽也會這麼作,但發現:父女單獨約會時,女兒們的感受會比較深刻。

 

「我覺得很好,特別我們家孩子多,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寶貴的很重要。」而女兒在進入感情交往後,也都很穩定,不至判若兩人、或患得患失。

 

教養旅程上,孩子也會「增能父母」

周曉蕾並從生理角度,明白「男女教養」有別,例如:男孩因大腦結構胼胝體較弱,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而女孩子因左右腦胼胝體連結強,可同時處理兩、三件事,因而,「賦予任務」時會有簡單與複雜之別。

 

而夫妻「共同養育」孩子是重要的,因男女所看重的事不同,配搭才能整全。周曉蕾鼓勵每個父母:當下自己能給孩子的,都是最好的。「不要往後看,我們要往前看,錯過的部分,未來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一路走來,也發現:教養旅程上,不只是「家長增能孩子」,孩子也會反過來「增能父母」。「我會成為現在的我,跟我的孩子有很大關係,她們讓我學會很多能力,以及成為一個更好的母親。」

 

近日,她收到三女兒從國外寄來的訊息,而充滿了感恩與喜樂:

 

「嘿,爸爸和媽媽:

 

今天課堂上,演講者請我們思想:誰是『影響自己最大』的人?我首先就想到了你們。

 

看到你們服事教會及社區的人們,我知道這是何以『為他人服務』深植於DNA的原因,也成為了我的使命。

 

感謝您們,教導我如何服務他人、如何去愛身邊的人;你們是把我帶進神家裡的貴人,並在禱告中撫育我成長;有你們作為跟隨耶穌的榜樣,真是太幸福了!

 

謝謝你們一直為我禱告;你們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父母。」

  • news-details
  • 三女兒於法國,參與青年使命團的門徒訓練課程 (DTS),並前往泰北和柬埔寨短宣。(圖 / 周曉蕾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