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基督徒可以如何過端午節?(圖/記者王詩瑜)

端午節將至,基督徒可以如何過端午節呢?從屈原的故事,如何帶到基督信仰的精神?

 

端午節背後的習俗,有哪些是迷信,哪些能夠成為基督徒傳福音的利器呢?

基督徒在傳統節期中,能夠使「民俗福音化」

致力於民俗福音佈道,台灣宣教神學院曾金助牧師分享,生長在台灣,我們需要有與歐美地區截然不同的宣教認知,信奉傳統宗教者,除了知道他們是迷信,被魔鬼所綑綁外,我們也要思考在撒但的作為中,可以如何來拯救靈魂?

 

他分享,所謂「民間信仰」,與屬「宗教」範疇的佛教、道教不同,民間傳統拜拜的迷信,並無固定信奉的神,沒有固定的經典、信念,也無固定培育的神職人員。

 

民間信仰裡面,分成「宗教面」和「民俗面」,宗教面牽扯到迷信,影響到神學觀點,就不能接受,但若屬於風俗文化習慣,屬於文化面,就能以宣教策略來回應,提倡民俗福音化。

 

曾金助分享,民間節期常有一個演化過程,以「端午節」為例,從一個屈原愛國故事,後來結合民間信仰的迷信,逐漸演化成「文化習俗」,最後成為今日的節期。

  • news-details
  • 致力於民俗福音佈道,台灣宣教神學院曾金助牧師。(圖/曾金助牧師 提供)

端午節期背後隱藏的需要

端午節的由來,來自愛國的歷史故事,最可能是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屈原,他為國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節期的背後,隱藏了以下三個需要:

 

第一是「國家的需要」,藉此故事提倡精忠報國的故事;第二則是「社會的需要」,藉此節期帶來經濟買賣繁榮;第三是「宗教的需要」,發揚、興旺宗教信仰。

 

端午節的「掛艾草、昌蒲、喝雄黃酒」,其實是為了驅毒避邪,而「划龍舟」起源自春秋戰國時期-江南的百越族,他們以「龍」為祖先,祭拜龍的圖騰;常見的「吃粽子」傳統,則是起源自古人認為將飯糰投至汨羅江,能避免屈原屍體被魚蝦所吃等等,這些都是漸漸演變成風俗文化的端午節傳統。

  • news-details
  • 端午節演變至今,有許多文化傳統。(圖/shutterstock)

端午節紀念屈原犧牲,藉此可傳遞耶穌基督的犧牲

曾金助認為,基督徒可以過端午節,只是要以什麼方式來回應,那麼要如何讓端午節能夠「民俗福音化」呢?

 

他鼓勵,教會可以舉辦端午節的福音主日,結合聖餐禮拜,以此來傳遞福音訊息。

 

因端午節的基本精神就是紀念屈原一個人的犧牲,產生出國家的愛國精神;而耶穌基督同樣是因一個人的「流血捨命」,而拯救了整個世界,從欽佩愛國精神,提升到紀念耶穌基督為全人類犧牲。

 

屈原的精神是「忠心、良善」,對照基督徒精神,即與馬太福音25章描述,作為神的僕人要「忠心、良善」也不謀而合。

 

而端午節傳統「喝雄黃酒」,是為了驅邪避毒,而基督教「喝葡萄汁」,代表的是耶穌的寶血,能夠遮蓋所有的罪惡,成為我們的生命,是更加有能力的事情!


我們對民俗接納,但不接受,把這個民俗變成可以宣揚基督信仰精神!

 

最後他引用路加福音12:49經文,勉勵台灣的教會和基督徒:「我來要把火丟在地上,倘若已經著起來,不也是我所願意的嗎?我們要以福音宣教的眼光,來看待異教和民間信仰,傳遞福音的火!

  • news-details
  • 藉由「民俗福音化」,讓端午節的傳統文化成為傳福音的機會。(圖/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