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雖經過一番波折,「最佳單曲製作人獎」的真正得獎人嘟嘟、周已敦,最終仍順利上台領獎、發表感言。(圖/ 取自 JADE FB)

「那我現在變成頒獎人了!」坦然接受頒獎失誤的陳建瑋,以其高EQ化解了尷尬的場面,也意外地使此事件成為目光的焦點。

 

第34屆金曲獎,於7月1日禮成落幕。金曲獎的頒發,本意是要鼓勵幕前與幕後,用華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作為表達媒介的音樂人。然而,今(2023)年的頒獎典禮中,因著唱名烏龍的緣故,「最佳單曲製作人獎」無意間成為備受討論的項目。

 

回應眾說紛紜,本報邀請學者、臨床心理師與談,分享該怎麼看待,才是平實理解事件,且能從中得益的方法。

將時間拉回1日晚間。當典禮進行到「最佳單曲製作人」即將揭曉得獎人的前夕,頒獎人艾怡良打開信封後,只念了名字的2字「陳建…」就停了下來。

 

這時,典禮司儀順著入圍者名單,幫她補上了「瑋」字,以為自己入圍並獲獎的音樂人陳建瑋,旋即上台發表得獎感言。沒料到,話才說到一半,只見工作人員趕忙從後台趨前提醒,告知頒獎人「弄錯得獎者了!」真正受獎人應該是嘟嘟、周已敦。

 

坦然接受失誤的陳建瑋話鋒一轉,立刻說:「那我現在變成頒獎人了!」艾怡良在尷尬的一同完成頒獎任務後,隔日凌晨開直播痛哭道歉,對自己的失誤自責不已。

 

一連串發展,讓此事件成為34屆金曲獎最受矚目的環節......

 

對此烏龍,事發後有人檢討頒獎人準備不足,也有人認為,需要歸責於載有得獎資訊的卡片設計不良,另有觀眾提到,幸好有被誤頒獎者的高EQ,才能化解這個超級尷尬的場面。

 

勿將失誤歸責於個人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詹昭能受訪時表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論何事,都有著出錯、不如人意的可能性存在;不過,錯誤發生的機率,可以藉由週全的準備、反覆練習來讓機率降低。

 

同時,平心而論,不只是金曲獎,舉凡典禮、計畫,只要規模越大,就越仰賴團隊間的密切合作與事前演練。

 

在此事件中,烏龍發生後,場嘉賓與觀眾會直觀的認為,頒獎人需要負最大的責任,但最直覺的感受未必是最正確的感受,實際上會發生失誤,就如同民眾討論後得出的結果,從設計、主辦單位、執行團隊、司儀到頒獎者,大家都各自偏誤了一些些,最終才造成張冠李戴的結果。

  • news-details
  • 詹昭能副教授(左)、黃冠豪臨床心理師受訪分享,提供面對尷尬情境的妙方。(圖/ 詹昭能、彰化基督教醫院 提供)

詹昭能分析,在這個場合中,出現了「難過懊悔」、「幽默化解」、「大起大落」三種不同的情緒反應,然而,總的來說,各樣反應的出現都可歸因於「這件事情超乎想像與意料」。

 

面對意料之外的事件,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性中天生會犯「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意即:我們會用不同的標準來評判自己和他人。

 

這種認知上的偏見,在面對壞事發生時,若出錯的是自己,通常會覺得是被「不可控制的因素」害的;但如果是別人搞砸的,則會認為是因為他自己做錯了、或者因為他的準備不足、程度不夠。

 

簡單的說,就是人性中「寬以律己、嚴以待人」的展現。

  • news-details
  • 本屆金曲獎「最佳單曲製作人獎」由金曲歌后艾怡良(右)、James Fauntleroy(左)擔任頒獎人,卻在無意間出錯,成為今年最受矚目的環節。(圖/ 取自 GMA 金曲獎頒獎典禮暨國際音樂節 YT)

培養同理心

看見彼此配搭乃是恩典

詹昭能表示,要避免「基本歸因謬誤」造成不當評價的秘訣,就需要:

 

1.瞭解「機率」的重要性

這個世界永遠稱不上完美,永遠有太多無法為人所控制的事物!

 

想像一下,在極多變數下,需要多少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妙搭配,才能讓事務順利如期做完,光是這樣彼此配搭的極大恩典,就值得讓人心存感謝。

 

同時,以這樣的態度和眼光來看待人事物,就能發現「機率」在當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需要用更客觀公允的態度處世。

 

2. 更多同理心

俗話說;「一隻手指指著別人時,有四隻指著自己。」

 

越是不假思索做出批判,就越容易落入基本歸因謬誤。試著在開口點評、謾罵前多想一下,如果願意設身處地、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態度就會變得比較友善、也比較不容易有成見。

 

安定心神、團隊合作

降低出錯可能性

此外,再以臨床心理師的角度來討論「於萬眾矚目下犯了無心之過」的情境,彰化基督教醫院黃冠豪臨床心理師則說,人在面對大場面時,難免會有緊張不安的情緒,當然也不能避免不小心出錯的可能

 

面對高度緊張的時刻,從心理學出發,可練習「正念技巧(mindfulness)」幫自己的心情重新定錨。

 

黃冠豪建議,善用當下可以接觸到的物體,例如:講臺檯面,或是一杯溫開水,把手輕放在物體上,將注意力專注在這個人與物接觸的情境中,心情通常就不會再因千思萬緒,或受外界干擾而浮躁。

 

「太過緊張的狀態,除了會讓人進入自我對話模式,甚至在不知不覺間發出自我貶抑的念頭。重新定下心來,就可以重回穩定狀態,也因而有能力平穩的回應、感知外界,好好完成被交付的工作。」黃冠豪說。

  • news-details
  • 陳建瑋(下)高情商回應、化解尷尬,嘟嘟、周已敦(上)雖然心情略受影響,還是平和領取獎項的過程,受訪者分析此境,提供看待此事件的不同眼光。(圖/ 取自 GMA 金曲獎 FB、陳建瑋 FB)

同時,黃冠豪也提到,建立一個有默契、彼此信任的團隊,不啻為降低錯誤,出錯時及時補救的妙方。

 

然而,默契和信任都需要在反覆的配搭中,藉著時間和經驗方能成就。若有機會,不妨在平日就建立起事務合作的團隊,若是因單次活動而臨時配合,則建議可以把握機會多溝通,亦有機會短期內就獲得互相幫助所需的默契。

 

適時檢視情緒

開闊胸襟與眼界,勿負向解讀

「還是出錯了,該怎麼辦?」回答這個問題,黃冠豪說,出錯實為日常中隨出可見的意外。

 

例如:之前一則引起熱議的新聞,是我國軍校拍畢業團體合照時,一位應屆畢業的士兵,不小心在舉手擺動作時,大手一揮、撞掉了前方大將軍的帽子。瞬間發生的意外,讓士兵嚇到眼睛和嘴巴睜大,很害怕長官會因被冒犯而找他算帳。

 

「在當下,驚嚇、錯愕、懊悔都是正常的本能反應。然而,重點是在事發的一兩天後,需要審慎評估個人情緒與外界輿論是否有相稱的表現。」

 

黃冠豪說明,犯錯當下,人的強緒必然會是最為強烈的,若持續處在懊悔悲傷的狀態,實際上卻已鮮少有人在談論或指謫該事,是個人走不出來,負面情緒越來越強烈,甚至出現低落、失眠、食不下嚥等憂鬱傾向,就建議尋求身心科、心理諮商等資源協助,避免造成更加無法挽回的憾事。

 

而更進一步的說,要減低被情緒困住的機率,可以從培養「高情商(EQ)」做起。黃冠豪建議:

 

1.不要負向解讀資訊

以人的特性而言,越往哪裡看,就會對此產生越強烈的感受。因此,若是在被冒犯時,就對肇事者、所做的動作、所說的話越發負向看待,生氣、挫折的情緒也會隨之更加濃厚。

 

反之,當我們能用平淡、甚至是幽默的應對,不將其視之為對個人的攻擊,就不會因此受傷低落。

 

2.擴展個人眼界與心胸

照理來說,隨著年紀的增長,人生歷練多了,看待事物就可以用更開闊的方式解讀,自然也就不會拘泥在一時半刻的意外事件。

 

「若想在年輕時就著手練習,那就先從轉個念頭、不負向解讀做起。壞事的發生一定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但,每個人也都有力量帶自己從負面情境中走開。」黃冠豪勉勵。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