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正式開始,戰火迄今延燒一年半,尚未有落幕跡象。兩國開戰前幾天,斯拉夫福音協會訪問在烏克蘭服事的班杜拉牧師,當時的他表示:「即使有傳言指出俄烏戰爭快開打,傳福音的腳步仍不該停歇,因為這是基督教會存在的目的。」
帶著如此信念,「讓福音繼續在烏克蘭廣傳」的行動,縱使槍林彈雨、烽火連天,也不曾停止!
斯拉夫福音協會(Slavic Gospel Association)為全球性、跨宗派福音組織,由自俄羅斯移民至美國的牧者—彼得‧德內卡(Peter Deyneka)於1934年創立。
取名「斯拉夫」,是因為斯拉夫人是歐洲各民族中人數最多的一支,關於該民族相關紀錄,最早可見於西元6世紀著作。為此,德內卡盼從機構名稱開始,傳達其深切關心——無論同胞身在何處,都希望他們能認識神、聽聞福音。
目前,該協會在澳洲、紐西蘭、美國、英國、加拿大設有辦事處,彼此合作,主要服事對象以俄國等東歐國家為首。
堅定持守當地,成患難中幫助
據官網事工報導表示,俄烏開戰前夕,協會與烏克蘭浸信會聯會副主席伊戈爾‧班杜拉(Igor Bandura)牧師訪談時,立場十分堅定的班杜拉說明,即便戰爭開打,福音工作也不該有任何鬆懈。
此一信念使斯拉夫福音協會深受感動,自開戰迄今,除持續提供烏克蘭人民所需食物、水及醫療服務,當民眾前來領取物資,或因傷病來到醫療據點尋求幫助時,協會同工都會把握機會分享福音,使百姓明白,「信靠神」能使人在戰亂時刻,仍保有盼望。
該協會也不間斷供應「敖德薩神學院(Odessa Theological Seminary)」的需要,包括在烏克蘭接連多次遭猛攻後,使神學院依然有資源可培訓神國工人。
協會主席德里克‧麥斯威爾(Derek Maxwell)牧師表示,經歷馬里烏波爾空襲、布查屠殺、博羅江卡轟炸後,本以為最壞情況不過如此。
卻沒想到6月初,位於烏克蘭南部赫爾松的「卡霍夫卡水壩」遭炸,洪水傾瀉而出,下游多個村莊淹水,數以萬計人群流離失所,「看著這麼多人一夕間失去家園,著實讓人感到心碎。」
「從人的眼光來看,『烏克蘭』彷彿成為痛苦和磨難的代名詞。」麥斯威爾說,事發後,他曾與神學院同工聯繫,同工表示,水壩潰堤後隔天,一群人繼續在神學院工作、教學與學習,這是很奇怪的感覺,因師生們都知道,「此時此刻正有大災難發生。」
對此,麥斯威爾鼓勵,「繼續平常的生活步調,是正確、也是有道理的!」
他認為,不能讓生活全被戰爭帶來的破壞和恐懼所籠罩,加上傳福音腳步不該因戰亂就停下來,因而,繼續受裝備、繼續傳授真理,成為一件對的事情!
戰火中完成裝備
差派至各地,做光做鹽
也因如此,敖德薩神學院於6月中,舉辦創立至今「最特別的畢業典禮」。
走過新冠疫情帶來的隔絕,今(2023)年,有61位神學生完成學業,雖因典禮舉辦前夕,敖德薩受到多次攻擊,以致最終僅有30人能出席,但該院院長亞歷山大·阿布拉莫夫(Oleksandr Abramov)牧師勉勵眾人:「按照領受的感動,再加上得著的恩賜,在不同領域中,殷勤為主作工。」
阿布拉莫夫提醒,工人需明白,「全心事奉神」是回應呼召後,必須完成的職責,要達到此目標,須賴持續不懈努力,及從始至終都對神保持莫大信心。
透過神學院裝備,人人都得著從神而來的信、望、愛與智慧,此時,如馬太福音5:16所教導:「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現今世局正黑暗,神國工人需成為世上的一盞明燈,透過行動將榮耀歸給神,向人們展示上帝的愛。
其次,彼得前書2:9叮嚀:「唯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每位屬神子民,都應以好行為來榮耀上帝,而對於特別受過裝備的傳道人來說,更是要把握在言行中做光做鹽的機會,宣揚上帝榮耀作為。
阿布拉莫夫提醒,牧會過程必有艱難、挑戰,不論是面對教會內部問題,或是瘟疫大流行、戰爭、天災等系統性災難,勿忘記「神是『按時』、『不誤事』的神,不要只看到地上的國與地上的王。你永遠不孤單,因為神永遠與你同在,做危難時即時的幫助。」
為表示祝福與關心,斯拉夫福音協會派人參與本屆畢業典禮,並表示:「感謝神,堅固所有人的心志!願主祝福所有人,如同堅持到底完成學業般,在牧會過程中,同樣抱持『永不放棄』的精神。」
當地自救,生出自我復原的力量
仰賴基督肢體扶持的同時,烏克蘭當地的「敖德薩歌劇院」,自開戰至今都竭力保持正常運作,除僅在戰爭初期關閉兩週時間,其他日子,都期盼使人民在戰爭陰影下,仍能藉音樂與藝術,得著修復身心的力量。
劇院總經理特助,謝爾希丘克(Liudmyla Serhiychuk)接受外媒訪問時表示:「劇院盡力表現出堅強、有韌性,這麼做不只是為了機構生存,更是希望透過真實行動,將力量傳給敖德薩當地,甚至是整個烏克蘭。」
日前,敖德薩又經歷一次攻擊,槍擊、砲彈造成多處爆炸與損毀,但所有工作人員仍如常排練、演出,為孩子們帶來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的歌舞劇《拇指姑娘》。
談及「在戰爭中上演兒童歌舞劇」之因,該劇音樂總監弗魯布列夫斯基(Volodymyr Vrublevsky)說明,戰爭與轟炸帶來太多不確定性,長期來說,這是讓人陷入深度沮喪的原因,對此困境,文化活動可做為一種有效解藥。
特別,對未成年孩子而言,戰爭帶來的影響比成人更大,在孩童可能為數不多的生活經驗中,槍林彈雨竟成了印象最深刻部分;此時,故事中充滿希望與勇氣,最後好事發生的童話故事,將能讓其看到,苦難的盡頭,光明與快樂仍存在。
加上,拇指姑娘在獲得幸福的過程,也遭遇過惡者與多樣惡事,此情節呼應著烏克蘭現況。為加強意象,有一幕戲劇背景,用的是烏克蘭地圖,使人寓教於樂地看到,該國在戰爭中遭難的實況。
回應音樂總監看法,謝爾希丘克說,表演藝術這行常提到:「無論如何,在困難中、再缺資金,都必須演下去。」深盼成為黑暗中的亮光,叫人藉此看見:「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 14:27)」。
(參考資料:SGA-1、SGA-2、csmonitor、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