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當今教育環境普遍高舉的是一個成就、成功導向的價值觀,基督教教育應如何裝備學生,能更深入思考「生命真正的意義」?(圖 / 臺北基督學院)

身為臺北基督學院的教師,南潤佑時常思考一個議題:基督教教育應如何裝備學生,能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真正的意義」?

 

當今教育環境普遍高舉的是一個成就、成功導向的價值觀;在頂尖精英的教育圈層裡,高成就會得到獎勵和重視。這暗示了:人生擁有那樣的能力或成功,就可以讓你成為更好的人,賦予生命意義和價值。

 

這些「假設」,正在我們的社會裡流傳、蔓延著。而,針對這樣「非常危險的假設」,基督教教育提供了一個「挑戰、質疑」的基礎。

 

訪談中,南潤佑勉勵所有基督教教育者:「我們需要『刻意選擇』帶領孩子們來看:我們雖然在世界裡,卻不屬於世界;神呼召我們的,是要去追求『更高的呼召』。

走過擬退場風雨、迎來階段性新頁的「臺北基督學院」,這些日子以來,所有的堅持、禱告、努力,都盼為傳承創辦人賈嘉美宣教士辦學初衷,永續「基督教高等教育」神國異象,在縱然面對少子化、世界體系的大環境衝擊下,持續倚靠永不動搖的磐石—上帝,堅定向這世界見證:「這是屬基督的學校!

 

該校在台灣董事們請辭後,由1973年畢業校友、台北基督之家長老黃文鴻接任董事長,教務長車龍淵博士接任代理校長,於7月27日下午舉辦「校長卸任暨代理校長交接典禮」,深盼全校重新在基督愛中合一,以禱告建造起倒塌城牆,繼續站立在這世代「訓練神國青年」。

 

於臺北基督學院教授「聖經課程」的Dr. David Nam(南潤佑)老師,先前接受本報採訪,分享基督教高等教育的價值、方向與意義,盼與讀者一同思考及勉勵。

 

(以下以問答方式呈現)

 

一、問:從您的服事經驗中,談談「基督教高等教育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南潤佑老師表示,就其背景來說,並沒有接受過基督教教育,本身就讀一般公立高中和非宗教大學的他,是直到最近三年於臺北基督學院教書,才直接接觸到「基督教教育」。因此,對於當中的反思,主要是透過自身經驗而來。

 

在南潤佑就讀耶魯大學時期,參加了教會和校園事工。大學裡接受的培育,包含靈性養成、人際關係和道德層面,這些基督教教育強調的元素,他大多在「課堂以外」的組織和機構中進行,而非從校園裡習得。

 

耶魯大學裡,有一種強調公共服務、致力於培養學生「為世界服務,使世界變得更美好」的理念,為一種強烈的「理想主義氛圍」。當然,此種價值觀並不會對「所有的」耶魯畢業生產生強烈影響。

 

但是對於南潤佑來說,顯然有所影響。以至於,現在他成為宣教士,以及身邊很多朋友後來選擇的人生道路,都是以「服務」為導向。

 

對於許多人而言,受到教會和基督信仰中的培育,使這樣「服務導向的價值觀」更受到「強化」

 

南潤佑表示,世俗的人文教育可提供很強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大多數他都同意。但現在回想起來,有一個問題會浮現,那就是:這些價值觀在智識上和道德上的基礎是什麼?

 

他教導學生要活出「為他人服務的生命價值觀」,要關懷貧困者、保護弱勢族群,而這些價值觀,在非宗教學校的課堂上也會教。但是,教師和學生應該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

 

從世俗角度來看,可能有很好的理由支持這樣的想法,如:「我應該幫助他人」,但是否真具有說服力?

 

南潤佑認為,非基督教的世界所持有的這些價值觀「基礎」,其實是不夠穩固的。而在基督教教育中,因為同樣的價值觀根植於「福音」這個基礎之上,所以可以看到比較強烈的連貫性。

 

他發現,基督教教育裡有一個價值觀,就在於「世界觀與福音根基的合一」,正如他所教授的內容,都源自此明確基礎—「以福音為核心」。

 

世界普遍高舉成就、成功導向價值觀

基督教教育提供「挑戰、質疑」基礎

身為臺北基督學院的教師,南潤佑時常思考的另一個議題是:基督教教育應如何裝備學生,能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真正的意義」?

 

當然,地球上每個人也許都在思考生命的意義,然而他認為,當今教育環境普遍高舉的是一個成就、成功導向的價值觀,因此,教育系統本身在賦予「生命意義」的事物上,存在著固有偏見。

 

在頂尖精英的教育圈層裡,高成就會得到獎勵和重視。這暗示了:人生擁有那樣的能力或成功,就可以讓你成為更好的人,賦予生命意義和價值。

 

這些「假設」正在我們的社會裡流傳、蔓延著。

針對這樣「非常危險的假設」,基督教教育提供了一個「挑戰、質疑」的基礎。

因此,從基督教教育的觀點來看,每位學生之所以很寶貴、極有價值,是因為,他們的價值根基,不單在於能力、成就,未來工作或事業成功⋯⋯等——這些「世界價值觀」、「多數教育體系」所追求的核心目標。

 

二、問:年輕世代面臨現今世俗世界觀,對他們堅守基督信仰是一大挑戰。您認為,基督教教育應該如何做,才能對他們產生影響?

南潤佑表示,教育是以自身所知道的事物、和自我發展的成熟度出發。

 

因此,對於下一代基督徒而言,要希望能在這個世界上蓬勃發展,我們需要一個「充滿成熟信徒的教會」。

 

意即,每一個人自己在信仰上曾努力探索、質疑、並與之摔跤過,且對世界有所了解,能與這世界、與周遭不同觀點進行對話和互動,最後,在生命中把這一切「負責任地活出來」。

 

再者,他認為,有基督信仰的兒童在早期的養成,必須出自「與父母的對話」。

 

父母能建立基督信仰的思維和生活的基礎,同時協助孩子與世界互動,也跟他們將來會遇到的真實觀點互動,而不是對外界觀點過度封閉、排斥。

 

三、問:當初您為何選擇以教育來投入宣教服事、為何會來到台灣?教學過程中,是否有印象深刻的見證?

在一場談到「亞洲需要聖經教師」的宣教大會裡,南潤佑蒙召,進入宣教禾場。

 

當時的他,在加州擔任牧師,實然,宣教工作有許多不同類型,南潤佑主要專注於聖經教導,且他的感動一向是以「擔任教師」來投入宣教。

 

為什麼會來到台灣,特別是來到臺北基督學院?

 

當初是透過在加州的教會,跟「Mission to the World(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海外宣教差會)」連結。而在聽到不同的宣教機會後,來到基督學院服事,最吸引南潤佑的注意——一方面,可以有機會「教導聖經」,這正是他想做的,同時又可以在大學校園裡服事學生族群。

 

作為一名牧師,南潤佑的經驗大多是在大學事工領域裡;對他和妻子來說,其屬靈生命,就是在「大學時期」所養成,因而,兩人都非常看重「能服事大學生、形塑他們信仰」的事奉機會。

 

至於令人難忘的經驗,南潤佑謙卑憶起,有一次他聽到很隨興的一段對話,那真的是符合了自己當聖經教師的期望。

 

那天,有個學生分享某天讀聖經時,讀到一段非常熟悉的經文,因為已經聽過很多次,以致對此產生「固定看法」。但後來,學生突然想到:「我覺得南老師可能不會同意這種看法。」然後,就開始用不同方式來思考這段經文。

 

作為教師的南潤佑,舉出此例子表達,他希望灌輸給學生們的,不只是讀經的方法,還要教他們有一整套的態度和直覺,能引導學生去「獨立思考」聖經的內容,並對當中含義「作出判斷」。

 

他希望教導學生以信仰為基礎,並在閱讀聖經時以信仰為基準,找出方向。同時,在閱讀聖經時,能培養開放心態和願意心存好奇地提問,在智識上持守謙卑態度,不是覺得自己對聖經無所不知,也不會認為自己對聖經的看法,絕對是正確無誤。

 

回顧過去三年來,在基督學院的教學時光,南潤佑看到明年要畢業的這些大三生(當初他剛來到基督學院教書時,他們還是大一新生),在他們必修的六門聖經課程中,南潤佑有機會教了五門。

 

能有這樣大量的聖經課程時間教他們,實在非常難得,這是在其他很多學校裡,都不太可能有的機會。

 

對於能有這樣的教學機會,南潤佑非常感恩。尤其來到這間校園,能對學生們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希望使其思想和對於理解聖經的態度上,都能得到塑造。

 

四、問:您認為對於一個人來說,大學時期在塑造世界觀、人生價值觀以及未來計畫有多重要?

顯然地,屬靈成長可以發生在生命任何階段,不過,在「大學時期」裡的成長,可謂尤其重要。

 

因為在這段時期,人在做真正實際的決定,是一些關乎「自我認同」的決定,或是「將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決定。

 

到了三、四十歲時,這些決定或許會有所改變,但是在大學時期,可以奠定的是一個人生命的整體大方向。

 

南潤佑指出,一個人在青少年晚期、到二十多歲的這段「大學時期」,是非常重要的階段,因為那時候的心最為敞開,在關係上、觀念上,甚至還能考慮接受一些較為徹底、極不一樣的人生選擇。

 

這個時期的人有理想主義、有熱情,那是在生命其他階段裡無法複製的。如果在二十幾歲時沒有那種真實「為耶穌捨命」的熱情,那麼在四十歲幾時則難以再有。

 

從歷史得見,一些重大(屬靈、復興)運動,很多都是從「大學生」開始,都是出於他們決定要用自身生命「做重要的事情」而起頭的。

  • news-details
  • 在面對少子化、世界體系的大環境衝擊下,臺北基督學院持續倚靠永不動搖的磐石—上帝,堅定向這世界見證:「這是屬基督的學校!」(圖 / 臺北基督學院)

五、問:基督教的學校如何能對社會或世界產生影響?

南潤佑表示,基督教大學只是更大的福音生態系統中的其中一個機構,在這個生態裡,教會(神國)才是根基和核心。

 

基督教大學的存在,是為了藉由學生的養成,來支持教會(神國)的工作。很明顯地,沒有基督教大學的存在,教會工作仍然可以繼續。

 

但他認為,可以提出以下的論點:至少對於某些學生來說,基督教大學是他們在大學時期,繼續成長和形塑自我生命的最好地方。(補充說明:這可能不適用於每個學生)

 

目前存在的基督教大學,像是洛杉磯的拜歐拉大學 (Biola University) ,還有其他大型基督教大學,以及全國性的學校,如: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在文化上來講,都有其重要地位。

 

南潤佑認為,最好的衡量標準,是看個別學生的努力成果,和他們將來如何在生命中繼續「活」出信仰來!

 

並表示,真正的目標是以教會為起點,促成整個基督教生態系統的成長。

 

在台灣,南潤佑注意到的問題是,沒有很多年輕人計劃投身於基督教事工、在教會中服事,年輕人也不會想找一所基督教大學就讀,來幫助自己達成這樣的目標...,即使是在神學院層面也是如此——現在入學的學生人數不多。

 

整體而言,基督信仰都面臨了許多挑戰。基督教教育只是其中一片拼圖,最重要的是,教會本身需要有所成長。

 

六、問:給予從事基督教教育人員(包括自學、辦學者)提醒與勉勵。

會想投入辦學的人,應該是非常有勇氣的。和美國相比,台灣社會不似美國那樣,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南潤佑予以肯定——在台灣要走辦學這條路,明知其中的代價和挑戰,尤其需要勇氣。

 

他想給予的鼓勵是:在某種程度上,基督信仰必須藉著與主流文化相抗衡的方式來實踐。

 

這會因人而異,也會因情境而異。但南潤佑認為:

我們需要『刻意選擇』帶領孩子們來看:我們雖然在世界裡,卻不屬於世界;神呼召我們的,是要去追求『更高的呼召』。

相信以整體發展而言,如此終究會有回報。

 

南潤佑補充,其觀點大體上想表達:在這個世界上,跟隨耶穌和事奉神,沒有所謂一個「絕對正確的方式」。

 

每一條路,都會面對到「反對和挑戰」,甚至是從教會內部而來的不同聲音。一定會有人對「應該如何跟隨耶穌」的方式,持不同意見想法。

 

他的鼓勵就是:去追求自己的呼召,忠於自己的使命,並且要牢記,能夠服事大學生、在他們的生命裡投資,是一種特權和榮幸。

  • news-details
  • 南潤佑鼓勵:在某種程度上,基督信仰必須藉著與主流文化「相抗衡」的方式來實踐。(圖 / 臺北基督學院)

七、成功是建立在異象之上。

關於基督學院前陣子走過的擬退場風波,南潤佑分享,那一週,有幾個學生到他們家一起晚禱時,問說:「宣教士老師們對於發生的事情有什麼看法?」

 

因而,在6/2學校舉辦的「畢業生感恩禮拜」上,他分享了一些想法,主要是想讓學生們知道,自己對這個情況有何看法,特別是讓學生們知道:「我們看重他們的生命;我們認為,此時此刻能當他們的老師是值得的。

 

在那一場分享中,南潤佑也勉勵所有學生,成功不能只以金錢來衡量,成功也不是一場人氣競賽——成功的定義取決於你「人生的異象」為何。

 

所以,你我必須擁有一個異象,必須知道你的目標是什麼,也當知道你要如何實現你的目標,更要知道你所看重的價值觀是什麼。

 

南潤佑以使徒保羅的生命歷程強調——成功是建立在異象之上

 

身為教師,他說,自己的目標並不崇高、偉大,只是想把「福音」和「自己」分享給他人

 

神的福音和恩典,轉化了有罪、有限、軟弱、不完美的他,因此,他可以把被福音轉化的自己,與人分享。

 

這就是基督教教育的精髓及本質

 

使下一代也能在各自生命中,透過福音,經歷到上帝的恩典和能力、被裝備走進世界,去把耶穌的愛分享給他人。

  • news-details
  • 南潤佑與妻子南淑心。(圖 / 臺北基督學院 FB)

相關閱讀》

臺北基督學院存亡之際,師生怎麼看?共思基督教高等教育存在價值

孰輕孰重?從基督學院存亡危機,展開一場關乎「基督教教育的對話」

臺北基督學院校長交接典禮》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基督是唯一根基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