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 / shutterstock)

你有「被人開玩笑」的負面經驗嗎?且不知為何,大家覺得好笑,自己內心卻必須壓抑著一股「受傷的感覺」?

 

基督徒可以開玩笑嗎?以弗所書5:4說,「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然而,生活若缺乏「笑聲」,如何建立教會裡擁有快樂氛圍呢?並且,如何區別「幽默」和「戲笑的話」?

 

華人社會中,也因教養方式較含蓄,有時孩子被他人取笑,父母會不好意思制止,傾向「忽視」或「等回家再談」;對此,黃大洲建議,應溫和堅定地直言勸阻,因重點在於:不讓玩笑發「酵」!

  • news-details
  • 恆春「轉運教會福音禮拜堂」黃大洲牧師與師母謝孟芝,開創新的社區傳福音形式,合力經營「恆春倆筷伴涼麵專門店(原伍號糧倉)」。(圖 / 黃大洲 提供)

「開心果」的另一面

談到「開玩笑」的經驗,黃大洲說:「有分年紀吧,青少年時期的自己,常常會開『別人』的玩笑,就是把玩笑建立在他人身上,現在其實就比較不會,反而,會把玩笑建立在『事情』或是『自己』身上。」

 

他坦承,過去會以「他人的外貌或身材」作為玩笑題材,藉由「調侃他人」讓大家開心,後來,因著被他取笑這些人所透露出的「眼神」,開始引起其注意。

 

「有一種很深的傷害在他(對方)眼睛裡,可是很快就會不見,我不知道怎麼去形容。」黃大洲說:「所謂的『開心果』,尤其是容易『被取笑』的人,他們看來很好相處,但其實根本不喜歡這樣,因為內心是受傷的。

 

生命稍長後,黃大洲也開始「被人開玩笑」,於嚐到箇中滋味。

 

「其實不是很喜歡(被開玩笑),就很深感受到,以前被我開玩笑的那些朋友的心情,(他們)可能比我還嚴重,原來『開心果』這角色是:活在人前好像很開心,但當一個人時,那種孤單感跟失落感會很強。」

 

一體兩面的玩笑經驗,成為黃大洲生命中的一環。

  • news-details
  • 黃大洲對於被自己取笑的人的「眼神」印象深刻,似乎藏著一股無奈及落寞感;對方外在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內在卻正刻意壓抑著一些負面感受。(圖 / shutterstock)

誇大「玩笑話」,殺傷力遠超過客觀事實

黃大洲並以經驗說明,誇大的「玩笑話」,殺傷力遠超過客觀事實

 

他曾擔任樂團主唱,有些朋友會用開玩笑方式說:「欸,你唱歌那麼難聽,怎麼能當主唱呢?」諸如此類的言語,當下好像很好笑,卻有負面影響持續發「酵」

 

「後來,我就漸漸不太想唱歌,那種玩笑一出來,我聽見時也只是笑笑帶過去,但這東西,就一直在心裡,一直『發酵』吧,我就開始『否定』了自己,即使這可能只是別人無心的玩笑話而已。」

 

又如,求學過程中,儘管身材是瘦的,卻因朋友常對他說:「你這個胖子」或「你很愛吃」等話語,久而久之,他竟也落入「我很胖」的認知中,因而在大學時,他覺得自己真的很胖,即使——並非客觀事實。

 

基督徒可以開玩笑嗎?開「什麼玩笑」? 

基督徒可以開玩笑嗎?以弗所書5:4說,「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如何區別「幽默」和「戲笑的話」呢?

 

對黃大洲而言,基督徒開玩笑很ok,但他同時深刻體會到:「只要是『建立在別人身上』的所謂玩笑,就不是玩笑面對他人,我們只需要講正面的話語,不管是誰,我都覺得:不要去拿『(他)人』來開玩笑。」

 

人可以調侃自己,因我們知道自己能承受的界線,或是拿事情舉例來講一個好笑故事,使話語有一個「良善出發點」,即不傷害到他人;如此,我們也無須費心去區別「幽默」和「戲語」的不同。

 

以演員黃渤為例的黃大洲,肯定對方「處理他人調侃的方式」很有智慧;有次,節目主持人以黃渤長相開玩笑,直言他長得醜,黃渤卻善用自嘲,化解尷尬場面,大方的說:「我只是長得很『藝術』。」

 

你我無法控制他人的嘴巴,而若能善用「言語轉化」的智慧,接到「玩笑的球」再順勢丟出去,不讓「那顆球」打到自己,反而會提高好感度。

  • news-details
  • 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嘴巴,而若能善用「言語轉化」的智慧,接到「玩笑的球」再順勢丟出去,不讓「那顆球」打到自己,反而會提高好感度。(圖 / shutterstock)

如何教導兒少面對玩笑話?

身為牧者,如果有時牧養的羊群,開始有人「把玩笑建立在他人身上」時,該如何進行轉化或教導呢?

 

直接制止就好了,不用拐彎抹角,」黃大洲坦言:「以前的我會害怕,會覺得可能跟他們講會有衝突,但現在的我,覺得直講就好了,因為對方(被開玩笑的人)已經受傷了,我們直接出聲就好。」

 

很多時候,酵就是這樣,如果不直接把它滅掉,就會一直發酵。

 

尤其華人社會中,因教養方式較含蓄,有時孩子被他人取笑,父母會因不好意思制止,傾向「忽視」或「等回家再談」;過去,黃大洲也曾如此,但發現,父母過於顧慮他人,孩子反而會受傷。

 

因而現在,他會直接告訴對方:「請不要這樣(對孩子)說。」語調溫和堅定,並設法讓所說的話「不帶情緒、也不傷人」,重點是:不讓玩笑繼續發酵。

  • news-details
  • 說話需要學習,關係需要界限,當避免過度在意他人而陷入「內耗狀態」,試著精準說出自身感受,此值得肯定,也會獲得他人尊重。(圖 / shutterstock)

西方社會與華人社會的「折衷路線」

黃大洲觀察到,相對於西方社會,華人社會較少有對於「感受」的反思和實踐;然而,基督信仰可以更新一切,因以弗所書4:15說,「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

 

營造「愛」的環境,就可進而學習「坦誠表達感受」。

 

華人文化中,家長較容易干涉孩子生活,然西方社會中,人們很「尊重」孩子;對此,黃大洲感到,有時也會過猶不及,例如,有些父母詢問「第一次接觸舞蹈課」的孩子喜歡與否?若孩子表達不喜歡,就順從其意願而放棄嘗試。

 

他說:「通常孩子第一次去新環境,不喜歡很正常,因為覺得陌生。」因而,如果是他,會選擇鼓勵孩子「嘗試一個月」,如果一個月後真的不喜歡,再作選擇;給予一段嘗試的時間,也尊重孩子的意願

 

取西方社會之所長,找到一條平衡路線,同時修正華人文化中「缺乏尊重的意識」。因大人可能過於以父母的意願為主,但缺乏讓孩子表達想法。

 

尊重感受,來自教潛移默化教養環境

「基本的尊重,應該從生活開始。」黃大洲回憶,過往當自己嘗試表達感受時,常被長輩責備:「你這樣想有什麼用呢?浪費時間。」

 

有了家庭後,他發現,自己也有類似情況;比如,孩子喜歡幫忙拖地,但拖得很慢,黃大洲在一旁看著,不禁脫口而出:「爸爸跟你說這樣拖,你為什麼不這樣拖?」

 

話一出口,就被聖靈提醒。

 

聖靈溫柔問道:「你為什麼不讓他自己嘗試?你也是這樣嘗試的啊。」

 

於是,他改變作法,會耐性看著孩子拖地,直到孩子自覺遇到瓶頸時,他再對孩子說:「來,爸爸跟你說我的經驗好不好?」一方面讓孩子嘗試,一方面也在最好時機,分享出更好方法

 

從生活細節中尊重孩子,是潛移默化的教養關鍵。

 

聖靈所造生命,能帶來真正喜樂氛圍

父母應慢慢讓孩子知道,「他的感受是被尊重的,這是合理的」。人被拿來開玩笑,並非理所當然之事,從中明白「被傷害」,是需要進一步處理的事。

 

黃大洲也很感謝,因為這一切生命更新的成果,都有賴聖靈的工作

 

「我覺得有上帝真的很重要,很多人一直過得很苦,因為第一不認識神,第二就是不會去反思,我發現,沒有聖靈在(人)裡面,我們很難悔改或自省,像我都是當下被(聖靈)提醒,那意念進來,才恍然大悟。」

 

人若持守「願意受教」的心,神就能使其多結果子。黃大洲說:「這樣,才會越來越開心、越來越進步,關係才會越來越好!」

 

黃大洲結束禱告

耶穌謝謝祢,讓我們更深去知道,不去對「人」開玩笑,因為拿人開玩笑,往往都是一些傷害。我們要活出愛,在我們當中常常說正面的話語,只把安慰、造就、勸勉的話,掛在我們的嘴巴,讓別人因為我們的嘴巴得蒙安慰,讓我們可以用透過嘴巴,使人覺得溫暖,謝謝祢耶穌!

  • news-details
  • 黃大洲全家福。他認為,由聖靈塑造的生命,自然能打造「真正滿有喜樂」的團體氛圍,而非「拿人開玩笑」;祝福讀者的嘴唇結滿「安慰、造就、勸勉」的果子。(圖 / 黃大洲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