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 / shutterstock)

9月初出版的《AI醫療革命:GPT-4與未來》一書中,談論AI於醫療層面的應用,當中提到,不論是否罹患精神疾病者,都可能將對「與GPT-4建立治療關係」有一定需求,並且,此源於心理治療領域人力缺口之現象。

 

隨著日益擴增的心理治療需求,從中深刻看見人心的需要。然而,基督徒該如何看待「AI科技運用於心理諮商」的議題?

有鑑於精神疾病逐漸年輕化,政府對此也積極重視,8月起,衛福部推動「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新制,免費提供15至30歲族群,進行每年3次心理諮商服務,且提供轉介醫療管道,盼為青年人的心理健康設下保護網。

 

針對相關議題,本報邀請嘉義福音堂師母翁真聯,以基督信仰真理為出發,分享個人經驗與看見,聊聊AI機器人、一般心理諮商與教牧諮商,三者間有何不同之處。

  • news-details
  • 嘉義福音堂師母翁真聯,曾任「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助理教授,現為聖光神學院、中台神學院及真道神學院兼任老師。(圖 / 翁真聯 提供)

情緒無法疏通,有四大因素

精神疾病是有進程的。起先多半由於情緒無法得到良好疏通,心中有隱忍情緒及傷害所導致。翁真聯進一步分享,造成情緒難以排除的原因,大抵歸納為四部分:

 

一、 人們處於抑鬱時,通常在與他人交流表達上,易產生一定程度的困難。
二、 若其生活圈範圍受限、周圍支持系統相對缺乏時,容易變得較無從訴說。
三、 此人是否具病識感?
四、 即便具病識感,周邊支持系統也足夠,是否願意鼓起勇氣踏出自我框架,從而尋求協助,為一大關鍵。

何為「自我框架」?

翁真聯舉例說明,自我框架包括:

「我是…(身分或崗位),所以我該…如何,不能…如何。」

「我身為…(身分或崗位)怎麼能夠…(如此、那樣)呢?」

「之前再艱難都過了,這關怎麼能夠不過?別人會如何看我?」

 

再舉例:

「我是基督徒啊!所以我不能夠憂鬱生病…怎麼可以這樣呢?要靠主常常喜樂啊。對不對?」

 

導致,每當心情不好,會奉耶穌名宣告、要靠主常喜樂,殊不知,內心深處仍然抑鬱,卻忽略根源。翁真聯指出,此即為,內在有「美好基督徒形象」的「自我框架」。

 

進而分析,此情況尤常見於領袖或教導者,譬如教授、老師、小組長,甚至是牧者。

  • news-details
  • (圖/shutterstock)

如何解套?

此時,「回轉」很重要。

 

應轉而思想:「上帝如何看我?因為不論你如何,祂的愛都是全然接納。」翁真聯提醒。

 

1. 詩篇裡說,祂用笑臉幫助我們

這個「笑臉幫助」我們,就翁真聯所理解,即是「全然的接納」。重點非在於你的現狀是好或不好,而是上帝全然接納你的本相。

 

2. 憂傷痛悔的心,祂必不輕看

翁真聯提及,只要深信這兩點,便足以棄絕謊言、接納所處現況,跨出關鍵一步:坦然無懼來到神面前,承認軟弱

  • news-details
  •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做隨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16)(圖/shutterstock)

深刻歷經角色切換

翁真聯:唯將自己全然傾倒主前,向著老我死

萬一,真的高處不勝寒,不慎凍僵了,又該如何是好?也許當下,外在看似頭過身過,內心卻仍積累苦毒,長久下來,便容易積沙成塔。

 

這時,以教牧諮商而言,翁真聯指出,不帶著「宗教語言的框架枷鎖」往身上銬,而是「真實以基督接納的愛來相待」,往往是個案能否敞開的關鍵。

 

身為教會師母的翁真聯,也於神學院教書,不時會去各教會及機構演講,平時則是孩子的母親、丈夫的太太,生活上有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期待與要求,加上天然人會有的情緒,她表示,在教會人家看她是師母,在學校看她是老師,這兩個身分要調適,實為不易(教會的服事、諮商專業的運用,以及學生的各樣狀態等)。

 

所幸,在上帝量給她的環境裡,「支持系統」可謂十分足夠。

 

各角色切換之間的壓力,又或者,面對當中一切突發狀況,她深切說,「神就是唯一的避難所,」每時每刻,祂必用笑臉幫助你我。

 

人會退卻,而耶利米書29:13如此說:「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以馬內利的神,必與每個專心尋求祂的人同在。

 

翁真聯深感,上帝總是全然接納。因此,她總在乎,是否有將自己在神面前獻上活祭。

 

活祭,並非指完美無瑕的祭,反之,上帝在乎的是一個人是否將「全人全心完全獻上」,翁真聯從而勉勵,以心靈和誠實來到祂面前,因祂全然接納!

 

即便事件仍真實存在,但當內心小劇場一旦先被上帝接納、安慰、理解,神便使其重新得力,再次回頭看待問題或事件時,眼光便會不同——關鍵在於,深知神接納所有。

 

每當此時,神賦能在身上,便會脫離自我情緒。翁真聯說,所謂「賦能」,就是看見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樣式,進而給予自己能力,不以情緒去解讀事件,而是端看神要自己如何行,才更為重要。

 

以往,每當她去到大型公開演講,因著本身個性內向,內心難免懼怕、而躊躇不前。然而,也深知是服事神,藉此去接觸、服事更多靈魂,此時便坦然面對內心懼怕,看見自身只是器皿,並且只在意神要如何使用,該預備便預備,其餘則交託出去,向著老我死。

 

隨著順服、並一次次剛強壯膽,神也幫助她越過,使靈裡經歷變化更新,而能越發堅定信靠,經歷神復活的大能。

  • news-details
  • 上帝的愛是「全然接納」。(圖/shutterstock)

關係間的「愛」,AI所不能及

談及AI運用,翁真聯分享,無論是進行教牧諮商協談,或於教會陪伴弟兄姐妹,當她專注看見對方有神的形象樣式,他人同時會被「賦能」。

 

神看重的是「關係」

 

詩篇133:1「看哪,弟兄和睦同居 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弟兄」指的即是「關係」。

 

每每談話中,基督徒為對方禱告,隨著聖靈運行,當中有那份彼此相愛,建立起的關係,將會是討神喜悅的極大美善。而關係間的共感、共情與交流,是AI永遠無法做到的。

 

AI可透過音訊、講話速度,甚至透過人體脈搏等反應來判斷讀取,進而提供訊息資料,通常「知識性的資料」大多會是正確。然而,AI對於人臉部細微神經變化的觀察,卻顯得十分有限。

 

例如,翁真聯會與當事人討論,回家後可以怎麼做?對方可能會回應:不知道怎麼做、不敢去做。

 

「當個案表達其難處時,面對面的優勢在於,可以當下就帶對方練習,類似角色扮演(體驗),透過回饋來觀察其表情、沒說出來的話等等,進而,得以引導其逐漸調整演練,達到行為。」

 

反觀,AI充其量只回答出「知識」,但每當要再問更細的細節時,則無法進一步回應。

  • news-details
  • 神看重「關係」。(圖/shutterstock)

諮商協談,貴在「真情流露」

此外,每當進行深度談話時,為提升談話品質,有時需要「自我揭露」。

 

「自我揭露」意指:輔導者揭露個人經驗,又或者,從談話裡感受對方情緒等。並且,求聖靈賜下智慧與對方相談,觀察其是否能接受,接著才決定該如何繼續。

 

如此之間的「感情揭露」,一樣是AI所無法做到的,它的揭露僅止於「資訊」。

 

你是否有想過,現今按摩椅研發已非常先進,強調觸感如同雙手,加上價格逐漸親民,但為何按摩店仍然滿街林立?

 

翁真聯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溫度、以及手心能傳遞出來的溫暖,這是按摩椅再怎麼溫感熱模式,都無法做到的。在創世記中,上帝曾說『那人獨居不好』,(得見)人們之間沒有『產生關係』的時候,難以變得更好。」

 

再回到心理學脈絡及諮商輔導而言,從精神分析學派至今,乃至後現代學派,同樣強調「關係療癒」,因此,建立關係是必須的

 

總歸,論AI好處在於,當深夜時分、或者一時找不到他人時,能即時透過它找到客觀資料,及時幫助自己回歸理性。情急之下,或許有其功用,但歸根究底,AI無法真正替代真人的談話和陪伴。

  • news-details
  • 關係中的真情流露,為AI所無法替代。(圖/shutterstock)

一般諮商VS教牧諮商

一般諮商與教牧諮商的差別之處為何?

 

翁真聯分享,教牧諮商的核心在於:

1. 神對人的心意為何?
2. 聖靈在當下的啟示與動工。
3. 重點在於聖經的教導,幫助人能回到神起初創造的樣式。

 

當中要如何陪伴?專業以外,端在乎按真理與聖靈一起同工。」她強調。

 

一般諮商則較專注在:

1. 運用方法啟發當事人去面對問題,提升其處理問題的能力。
2. 強調跟自己的關係、跟他人的關係、跟環境的關係,缺乏與神的關係。

 

而,神在其中所動一切的工,正是「恢復」當中所有的關係。耶穌為世人上十字架,乃是為著人得以恢復與上帝的關係,同時也要人彼此之間恢復關係,並幫助人恢復本相。因人的本相,乃是按著上帝的形象樣式來受造。

 

因此,在教牧諮商上,注重幫助引導個案:當他做每個選擇的當下,是否符合神要他去做的?反之,在一般諮商裡,只要討論出「如何做,可以提升個人能力或改善狀況?」,通常就會著手行動。

 

哥林多後書3:17,「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

 

關乎選擇或做法,當事人心中在面對神時,是否能坦然無懼、內心得到神應許的真自由?且需留心,一個人心中所在乎的關係事件或人物,神怎麼看?不當做一個「僅只人看為好」的選擇,而應首重「尋求神的心意」

 

「做任何決定的當下,都引導當事人評估自身與神的關係,這是一般諮商不會去談及的部分。」翁真聯分析。

  • news-details
  • 「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哥林多後書3:17)(圖/shutterstock)
  • news-details
  • 應當首重「自身與上帝的關係」。(圖/shutterstock)

教牧諮商首重「神本」!

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羅馬書11:36)

 

一般諮商常會強調人本主義,於此,翁真聯表示,「我們是『神本』」!

 

她進一步解釋道,心理學有點像是「輔助工具」角色,為研究人而得來的一門學問,一百多年來持續在研究人,因而成為現有「理論」。然而,理論卻是不斷在更新、變動中。

 

回到人本,等於又回溯到自身成長歷程,也就是心理學所謂「成長歷程的影響」,若不注意,又容易落入框架。

 

翁真聯談及,其服事對象是「人」,因此閱讀關於「人」的理論知識,只不過是前端作業。那麼後端在哪?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在傳道書裡。」她說。

 

傳道書3:11,「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神在創造人時,把永生安置在人心裡,所以,人再怎麼追求世上一切,總會有不滿足。

 

同樣,當我們在看待人時,應當用神的樣式來看對方,即便對方不是基督徒,仍是按著神的形象樣式所造,如此,則不會產生過多分別性,反而會有更多憐憫與愛在當中,且會真實從靈裡看見對方內心,往往有個渴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我是誰,不是我從原生家庭成為今天這個樣子。而是看見:在這一生中,神創造的我將要成為什麼樣子?在祂眼中我是如何?那最深的切慕是:祂賜下的永生;只有跟永生神連結,你的心才會因此滿足

 

翁真聯表示,教牧諮商是用「學習心理學」作為理解人的方法,並非目的。因此,順服聖靈的帶領,輔以專業引導,使個案歸向神、幫助其建立與神的關係,才是最終目的,也才是真正的牧養

 

最後提醒,心理學會不斷變化,惟聖經真理是亙古永恆不變,因此切勿本末倒置,於心理學找尋救贖

  • news-details
  • 翁真聯最後提醒,心理學會不斷變化,惟聖經真理是亙古不變,需回歸「神本(聖經教導)」當中。(圖/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