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她原本是在母腹中就要被「打掉」的孩子,竟成為以宣教士為職志,照顧接待特殊孩童的師母?
她因著逃課到深山遇見上帝,接受宣教呼召,隨之到各國宣教,蕭幸美師母和先生翁思惠牧師,開放家庭接待許多特殊孩子,並服事孩子們的家人,儘管無特殊教育背景,但夫妻以上帝的真理和愛陪伴相待,以生命影響生命。
「我們愛是上帝先愛我們,不是自己多有能量(去愛),而是接上『源頭』後,就能把愛引流出去。」蕭幸美感觸地說。
徬徨青少年,山上遇見主
上有2個哥哥、2位姊姊,身為老么的蕭幸美,於正追尋認同感的青少年時期,與母親聊天中無意得知一個,讓她「冷汗直流」的故事。
蕭幸美的父母為了孩子們的教育,從鄉下搬家到台中,為了養家餬口,父母每天像陀螺般轉個不停工作維生,在尚無洗衣機的年代,大姊負責洗衣,哥哥負責收集餿水餵豬,每個人都為家庭勤奮工作。
因家庭環境並不富裕,所以當其母親發現再度懷孕時,一直想做流產手術。未料約診當天,其祖母突然到家中拜訪,並告訴蕭幸美的母親:「人養人一隻骨,天養人肥滋滋」(台語),才阻止這件事發生。
蕭幸美聽聞後,覺得冷汗直流、內心驚慌吶喊,深深有股被父母遺棄之感。
進入國中的她,經歷一段叛逆期,好奇並疑惑著生命的意義。某日逃課,逕直跑到利巴嫩山莊禱告,「主阿!為什麼我會存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我的存在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虔誠禱告後的瞬間,她被上帝的愛充滿,身體彷彿被電到般,蕭幸美深覺「原來上帝這麼愛我呀……」,不自覺放聲大哭。
那次深刻經歷神同在後,蕭幸美自覺不應再糟蹋生命,更要珍惜每一天,並以成為宣教士為職志。
於是,在那醫藥不發達的時代,15歲就去學習接生、護理相關知識,爾後又學爵士鋼琴、日語、英語、西班牙語等,期待裝備好,為主所用。
蕭幸美(右一)的母親,為「哥國台福基督教會」奉獻一間牧師館,期待能協助留住傳道人。(圖/蕭幸美 提供)
開放家庭數十年接待特殊兒
「語言」是成為宣教士必備的條件之一,此外配偶也要擁有共同異象和目標,才能在宣教工作更有影響力,因此,蕭幸美在青少年時期,國二開始,即為著能有合適的配偶禱告。
雖認識多位極優秀的弟兄,但這些弟兄們多希望帶職事奉,對於跨國宣教並無負擔,直到在台南神學院,遇見了夫婿——翁思惠牧師。夫妻約定50歲前專心牧會,50歲後到各國宣教,曾前往馬來西亞、哥斯大黎加、日本、阿根廷等國做福音工作。
多年前夫妻在美國牧會時,台灣及社會對「如何與罹患特殊疾病的孩子相處」較陌生,而美國的特殊教育相對台灣較成熟。
於是,因某位牧者的請託開始,在美國牧會30多年至今,她們的家庭中接待過許多罹患亞斯伯格症、自閉症、聽障、智能障礙等情況特殊的孩子們。
不過,其實「接待特殊孩子」的決定,不只是「接待」這麼簡單,全家人都要為此作出改變和包容。
起初接待特殊兒時,自家的三個孩子們覺得父母的愛被瓜分了,因此有些不滿,且特殊的孩子們可能會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或舉動」。
例如:特殊孩子可能會撈起金魚缸內的魚,張口欲吃、喝東西會把白色地毯弄髒...,皆需以同理心和耐心一一教導。
因此,接待這些孩子們,最重要的是,了解他們的不同習性,包容、接納他們。
蕭幸美師母以神的愛去愛孩子們,圖為她與孩子們製作點心。(圖/蕭幸美 提供)
特殊兒是神的禮物,也懂得愛
特殊孩子中,有位罹患亞斯伯格症的女孩,讓蕭幸美印象深刻,體會這些特殊寶貝是父母「甜蜜的負擔」。
該女孩不喜歡跟異性說話、無法與人共用廁所,為此夫妻特地與學校積極溝通,校方通融女孩可以使用學校護理人員的廁所,僅女孩和護理師會使用該廁所。
在引導和陪伴下,亞斯女孩隨著夫妻牧會,從加州搬到德州後獲得「最大進步獎」,之後回台灣就讀大學,適應良好,原本排斥和男性說話的她,現已結婚生子了!蕭幸美為女孩進入下個人生階段歡欣鼓舞。
另一位是手部萎縮,打字時只能頭戴點擊工具,一字一字地點擊鍵盤輸入的孩子,某次活動中,其嘴巴咬著玫瑰花,慢慢地走上前來獻給她,當時的感動蕭幸美始終記憶猶新,深感大人雖覺得這些孩子不懂得「愛」,但透過這些動作所表達的,其實他們都懂。
蕭幸美師母和翁思惠牧師約定,牧會到50歲後至各地宣教。 (圖/蕭幸美 提供)
連接「愛的源頭」,源源不絕給出愛
當問及如何有這麼多愛,去接待和愛許多特殊兒?「我們愛,是因上帝先愛我們」蕭幸美回答,並非自己有能量去愛,而是接上「源頭」後,就能把愛引流出去。
並且她覺得,夫妻和特殊兒父母的辛勞相比,根本微不足道,因父母是全天候照顧,24小時不休假且要不厭其煩教導孩子。
或許一般人很難理解,但這些孩子可能連使用吸管喝東西、綁鞋帶、扣釦子,都要經過百次以上的練習;從這些父母的身上,她深刻體會「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哥林多前書13:4)。
為服事這些父母,夫妻成立愛加倍團契,有時會安排「親密之旅」,讓父母和孩子一同旅行,並在母親節邀請用餐,使他們有被尊重、禮遇的感覺。
回顧上帝一生的裝備,蕭幸美感謝神使用自己,從一個差點被流產掉的孩子,現成為特殊孩子和許多人的祝福,她充滿感恩,在主裡找到生命意義。
雖在接待這些孩子時,成長相當緩慢、微小,無法立即獲得回饋,但神也是如此教導我們,或許我們在上帝眼中也是「特殊兒」。
怎麼說呢?
所謂的「特殊孩子」,多重障礙是外顯的,相對的我們或多或少,在生命中也有內隱的障礙和缺陷。
「上帝不斷愛我們,但我們也很少回饋祂,不過神依然愛我們」,年過六旬的蕭幸美說,和牧師到各地宣教時,偶爾會收到相處過的特殊孩子捎來的訊息,祝賀生日快樂,知道孩子們安好、還記得自己與在其生命中留下的回憶,已讓她喜樂滿足。
分享最後,蕭幸美鼓勵基督徒肢體,重視特殊的孩子們,雖他們確實是進步緩慢,但也都是主耶穌的寶貝。更要紀念辛苦教導他們的老師、家長及家人。
當我們如此做,並在相關節日顧念他們,我們就是其「隱形的翅膀」,能成為祝福導管,將福音傳給更多人。
相關新聞》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一書 4:19
「凡你們所做的,都要憑愛心而做。」—哥林多前書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