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一隻正常手臂,也能成為明星級的壘球運動員?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壘球」(Softball)在美國快速發展,每年有16項成年和8項青少年全國性比賽,對美國民眾而言,這是種「人人都能參與的運動」,規則與進行方式都與棒球十分相似。可是,需要有靈活的雙手和雙腳,才能應付壘球運動所需的投球和打擊工作。
然而,一位年輕女孩凱特琳‧帕維(Katelyn Pavey)打破眾人的刻板印象,生來就因先天異常沒有長出左臂,但靠著天份並加上不懈的努力,不只成為美國明星級的壘球運動員,其生命故事也受到賞識,被拍成紀實電影,期望為更多人帶來激勵!
倚靠神,堅定往前
目前在肯塔基州肯塔基基督教大學(Kentucky Christian University)就讀的凱特琳‧帕維,是獲得美國大學運動員獎學金(USA Sports Scholarships)並能以此資格入學的優秀壘球運動員。
獲得此項獎學金,不只代表了選手在其專長的運動項目中表現頂尖;獎學金的另一層意涵,也代表在各大賽事中,選手能代表國家,以「美國隊」的身分出賽。
凱特琳認為,能得著這些,除了靠著「相信我能!」的堅定信念,再加上持續不斷的勤奮練習,最大的關鍵,是「家人的愛和上帝的恩典,讓我取得這番勝利。」
接受外媒專訪時,凱特琳分享,出生時家人們認為「她來到世上是個錯誤。」主因是父母兩人因婚外情認識,非婚生子女的出生,本就招致閒言閒語,再加上母親驚訝的發現,寶寶竟然沒有長出完整的左臂,讓她激動地和凱特琳的父親說:「這肯定是從神而來的懲罰。」
眼見女兒異常的樣貌,凱特琳的爸媽有好長一陣子都被深深的內疚與羞恥感包圍,幸好凱特琳的奶奶提醒了兩人「上帝是不會失誤的,神『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29:11)』」
神的話語托住了這個家,倆人向神悔罪,也妥善處理前對關係後,再重組家庭,開始學習用正向的態度教養女兒,也希望能在她從人看來,事事不能的處境中,找到生命的可能性。
凱特琳說,第一件事情就是釐清問題的原因,以她的情況來看,屬於基因異常造成的「海豹肢症(phocomelia)」,可能會讓人四肢發育不全,或是有明顯的肢體畸形。多數人乍看之下,會認為她的左臂沒有長出來,實際上她還有半條較小的左臂,而且可稱為是手肘的地方,有長出兩根很小的手指,「不過,若你沒有實際上靠近我,很可能看不出來。」
隨著家人態度的改變,凱特琳看待生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她表示,「各種說我做不到的質疑,反而變成了前進的最好動力。」同時,很神奇地,當凱特琳一家動了起來,邁出第一步後,上帝的帶領隨之來到。
天賦加毅力,走上發光之路
凱特琳的父親,艾瑞克在受訪時提到,女兒還在磕磕絆絆的學走路時,運動天賦就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很喜歡丟球和接球,每次我把球丟出去後,她就會朝著球的方向跑去,把球撿起來。」
等到凱特琳能走穩之後,艾瑞克隨即去賣場買了一隻基礎款的手套,父女倆找到機會就會玩傳接球,讓凱特琳的接球繼續變得越來越好。
「我相信,上帝對我永遠都是有計畫的,『運動』能力只是一個平台,讓我藉著擅長的事情來榮耀上帝。」凱特琳表示,秉持對傳接球的熱愛,她選擇加入壘球隊,且一路走來都打得很好。
高中階段,凱特琳是學校的壘球明星,在學三年都被推派擔任隊長的職務,到了大學,她更是家鄉印地安納州萊恩斯維爾鎮(Lanesville, Indiana)首位獲得大學壘球獎學金的全美運動員。
雖然,在大一時凱特琳遭遇前十字韌帶撕裂的重大傷害,職業生涯一度有報銷的危機,但自小到大堅定的基督信仰,讓凱特琳在埋怨過「為什麼是我?為什麼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後,仍有力量再次往前。
她表示,「我發現,我需要更多將眼目定睛在上帝身上,神有祂的計畫,祂也帶領我不斷往前。我將會克服傷勢,繼續努力,希望還能激勵更多人。」
「也剛好,壘球是一項『失敗運動』,意即被三振、敗投的結果較多於成功擊球、取得勝投。這就和我的人生一樣,看似從失敗開始,但只要不放棄,就不算真正的失敗。」凱特琳說。
因著神,凡事都能
長期牧養凱特琳一家,印第安納州科里頓第一首都基督教會(First Capital Christian Church in Corydon, Indiana)主任牧師,同時也是電影工作者的泰勒‧桑塞姆(Tyler Sansom)分享,看著凱特琳一路走來的成長軌跡,讓他從許久前就有一個感動,希望能將她的故事改編為電影。
泰勒說,拍攝以信仰為基的福音電影,是他持續不斷的感動,能將傳講上帝話語的負擔,以及一直很喜歡的電影製作結合,將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
在拍攝凱特琳的故事之前,泰勒已有兩部福音電影的產出。他謙虛地說,首部執導作品還不成熟,就不多介紹了;而第二部電影名為《父親的戰鬥》,講述了一位暴紅後迷失在毒品和酒精的拳擊手生命故事,同樣是因著認識上帝,才重新走回生命正軌,並了解人生中最有價值的,是認識神並跟隨神。
只不過,取得凱特琳的同意,花費泰勒數年的時間。主因是凱特琳認為,她的人生未必那麼適合,「一來是考慮到出生,我覺得自己沒有這個資格,另外,我也不覺得我和別人有什麼不同,好像沒有特別的故事能夠分享。」
經過數次溝通,凱特琳表示,她開始意識到「好像不只是說我的人生故事而已。」她看見,這其實是「上帝創造的故事,若非有神,她不會來到世界上;若非有神,她不會一路走到這裡。」
在充分與家族成員討論後,凱特琳說,他們最終才同意了拍攝計畫。因為,多數家庭不會生出一個只有一隻手正常的女兒,也不是每個家庭都經歷,讓人無比愧疚與羞恥的過去。」
「對於過去發生的事情,我們並不引以為傲。重點是,要讓人看見,上帝與我們同在時,我們就能克服許許多多的問題。」凱特琳進一步宣告,因為有神,我們能跨越各種困難,並將這些曾經過的難處,成為未來在神國服事所需的養分。
「另外,也想讓大家知道,不論你的樣貌如何、來自哪裡、是什麼身分,在神的計畫中都不是偶然,祂的創造和安排,都是有意義的。」
為了呼應凱特琳的生命經歷,泰勒將電影命名為《I CAN》,另外也承諾,將影片收益捐贈給基督教孤兒聯盟等多個非營利組織。
《I CAN》已於9月22日在美國境內多個戲院上映,本片也獲得國際基督教電影節青睞,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提名;另於佛羅裡達信仰與家庭電影節,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
泰勒也期待,影片能獲得足夠的回響,不只是能將收益捐助需要的機構,更希望在人手一機的時代,假以時日能讓影片於線上付費播放,看見生命被創造並更新的真實力量。
(參考資料:Christian Post、Fox News-1、Fox News-2、WDRB、Usa Today H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