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2023愛穆文化節」於28-29日舉行,帶領弟兄姊妹認識伊斯蘭世界。(圖/記者莊宇欽)

在以巴衝突之際,台灣基督徒應如何回應上帝「愛穆(穆斯林)」的心意?

 

28-29日,2023愛穆文化節《伊人猶在》於內湖信友堂舉辦,現場規劃沉浸式活動、文化工作坊、美食體驗餐和宣教博覽會等多元項目,盼有更多基督徒認識穆斯林,並為伊斯蘭世界禱告,認識上帝對穆斯林的美好旨意。

「2023愛穆文化節」第二天晚上,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戴繼宗以線上參與,分享《伊人猶在》晚堂信息,提及以巴衝突的歷史事件,並歸納基督徒面對衝突時應有的四項回應,及保羅在宣道中「三個我」的心志。

  • news-details
  • 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戴繼宗,線上分享晚堂信息。(圖/記者莊宇欽)

回顧歷史,以巴衝突的複雜矛盾

「看見以巴的冤仇,我們心中是難過的,」戴繼宗說道,過去一個月中,人們從不同角度來看待事件,而從舊約歷史,可以追溯至亞伯拉罕的後代,衝突也應是從那時開始,即以撒與以實瑪利的相爭。

 

以色列復國後,並帶來了更多的衝突矛盾。

 

復國之後,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發生多起戰爭,尤其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征服了巴勒斯坦眾多土地,迫使巴勒斯坦人要離開家園,而衝突延續至今,又一次大規模爆發。

 

戴繼宗提及,理解以巴衝突的歷史脈絡相當複雜,尤其牽扯到政治因素,包括:英國結束巴勒斯坦的託管,以及美國發動的波斯灣戰爭,都讓中東地區更加紛亂,也影響著今天的局勢發展。

 

如今,哈瑪斯再度襲擊以色列,其背後也有伊朗的勢力存在。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戰爭局勢,基督徒在思考猶宣、穆宣的行動中,應如何回應大使命?

  • news-details
  • 「2023愛穆文化節」活動看板。(圖/記者莊宇欽)

面對衝突,基督徒的「四項回應

1) 需要禱告

在衝突紛爭中,戴繼宗呼籲,基督徒應為土地、政府和兩邊民族,一同守望禱告,並相信掌管歷史的上帝,會在毀壞中帶來和平、化解仇恨。

 

在一個月內,加薩地區遭受「火箭推進榴彈」(Rocket-propelled grenade,縮寫RPG)攻擊。然而,戴繼宗強調,台灣基督徒也在推動「復興禱告小組」(Revival Prayer Group,縮寫RPG),就是要將禱告帶到神面前,而禱告是極其重要的。

 

「當人類沒有方法解決衝突時,無所不能的上帝就會出手,完成祂奇妙的工作。」戴繼宗說。

 

另外,基督徒的禱告也應圍繞著「以色列的教會及當地的基督徒」,祈求神興起他們做鹽做光,尤其引領巴勒斯坦人相信耶穌,即使是格外困難的挑戰,但透過禱告的功夫,上帝必定會施恩、憐憫。

  • news-details
  • 上圖:《伊人猶在》大會主持人彭書睿。左下:來自猶太爺爺的勉勵。右下:選民事工差會詹奉霖傳道夫婦,示範猶太人安息日時如何進行晚餐。(圖/記者莊宇欽)

2) 用「愛」化解

戴繼宗分享,在十字軍東征的歷史中,神特別興起一位方濟會修士呂勒(Ramon Llull)成為見證,在其傳記中,呂勒曾說:器是無法征服的,唯有愛,才能真正化解衝突;只有愛,才能贏回聖地。」

 

事實上,十字軍東征是教會歷史中極大的污點,在基督徒發起的聖戰中,不僅為了奪回聖地殺害許多穆斯林,甚至將猶太人趕到會館中活活燒死,因而如今要將福音傳向他們,面臨到極大的張力。

 

一位宣教士茲韋默(Samuel Zwemer),長期投入穆宣,他描述呂勒如何嘗試用愛,來化解與穆斯林之間的仇恨,尤其「愛」是神重要的屬性,也是與穆斯林信仰的不同之處。

 

「消滅兩邊的冤仇,只有愛才能化解。」戴繼宗深信。

  • news-details
  • 現場舉辦宣教機構博覽會,以及愛穆文創商品販賣。(圖/記者莊宇欽)

3) 使我作祢和平之子

曾經,方濟會創辦人聖法蘭西斯(San Francesco d'Assisi)寫了一首詩歌,後來成為流傳世代的《聖法蘭西斯禱文》

使我作祢和平之子,

在憎恨之處播下祢的愛,在傷痕之處播下祢寬恕,

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在絕望之處播下祢盼望,

在幽暗之處播下祢光明,在憂愁之處播下歡愉。

 

主啊,使我少為自己求,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

少求被瞭解,但求瞭解人,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

 

使我作祢和平之子,

在赦免時我們便蒙赦免,在捨去時我們便有所得,

迎接死亡時我們便進入永生。

另外,聖法蘭西斯又說了一段著名的話:

各位弟兄們,讓我們留意主所說的話,

要愛你們的敵人,善待恨你們的人,追隨主耶穌基督的腳蹤,

祂稱背叛他的人為朋友,並心甘情願將自己獻給殺害祂的人。

 

朋友們,那些以不公義對待我們,

造成我們受到傷害、羞辱和刑罰,甚至殉道死亡,

我們要深深愛他們,因他們帶來永恆的真理。

戴繼宗表示,不斷提及「冤仇」這個詞,因為只有靠著「主耶穌基督的救贖」,才能廢掉中間的城牆、成為和平之子,在主裡面合而為一。

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以弗所書 2:12-15。

4) 末世時,更當把握傳福音

馬太福音24:14,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

 

戴繼宗再次呼籲,在「末世之道」中,主耶穌預言著「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這些都是災難的起頭。

 

當我們盼望用愛化解,等待平安臨到以色列的同時,也必須趁著白日做工,因為「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約翰福音9:4)」

  • news-details
  • 參與「2023愛穆文化節」現場會眾。(圖/記者莊宇欽)

面對宣道,保羅的三個「我」

戴繼宗並分享在保羅的宣道生命中,曾提及的三個「我」

 

1. 所欠之債

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羅馬書1:14)

 

保羅願意以「福音」作為所欠之債,戴繼宗以此詢問會眾:「難道台灣教會沒有應還的債嗎?」

 

1865年,馬雅各來到台灣南部宣教;1872年,馬偕來到台灣北部宣教。他們都願意放下舒適的生活,被主的愛感動而來到台灣,甘心背負所欠的「福音債」。

 

戴繼宗說明,「債」是很強烈的詞,然而,我們當擁有此心志,來看待宣道的工作。

 

2. 所盡之力

 羅馬書1:15,「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

 

回想宣教士茲韋默的故事,戴繼宗表示,對方在呂勒修士600年之後,認為基督教無論是在人力或心志上,仍然在「玩」宣教,並未認真投入在大使命,呂勒的榜樣,成為信徒活在光明中之信仰挑戰。

 

儘管,茲韋默所帶領信主的穆斯林人數並不多,但卻感動了許多宣教士,茲韋默並期盼後代的基督徒能追隨呂勒的腳蹤,「為基督贏得伊斯蘭世界!

 

3. 所信之道

羅馬書1:16,「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

 

「救贖的途徑就是『相信』(Faith)!戴繼宗強調,馬丁路德在改革當中提出五個唯獨唯獨基督、唯獨信心、唯獨恩典、唯獨基督和唯獨上帝的榮耀。

 

當我們不以福音為恥時,一切相信的人就要從我們身上得著福音,而福音也是神的大能,不只是救贖的途徑,更是有把握的確據。

  • news-details
  • 靈糧神學院黃齊蕙牧師(右)為詹奉霖傳道(左)與哈博士(中)祝福禱告。(圖/記者莊宇欽)

哈博士:穆宣工作要與教會合作 

台灣愛穆負責人哈博士受訪時表示,長久以來,穆宣同工不太喜歡猶太人,認為穆斯林受到他們的欺負;反之,猶宣同工不太喜歡穆斯林,覺得穆斯林對猶太人不友善。

 

然而,這次舉辦愛穆文化節,目的即要讓穆宣與猶宣同工互相交流,分享如何在推動宣教上,以「福音」為共同的議題。他提及,儘管可能存在不同的意識型態,但「傳福音」是大家都同意的,透過自身的經歷和感動,分享如何引領福音對象認識耶穌。

 

而在推動穆宣事工上,哈博士坦言,最重要的是要與教會合作,或許不一定會得到支持,但至少要讓教會和弟兄姊妹認識穆宣,並有更多時間專注在福音上。

 

對於想從事穆宣的人,哈博士鼓勵,不一定要是宣教士才能做穆宣,一般基督徒也能關懷穆斯林,讓他們知道基督徒沒有惡意。若真的想從事穆宣,他建議,在知識與心智上都要提早做準備,也要通知教會,才能在這條路上持續下去。

  • news-details
  • 活動現場規劃文化工作坊與互動遊戲。(圖/哈博士 提供)
  • news-details
  • 左圖:體驗伊斯蘭服飾。右圖:參訪台北清真寺。(圖/哈博士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