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宇宙光關懷輔導中心」教牧輔導員丁介陶分享對時事「蘿蔔刀」的看法,當中,反映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品質」。(圖 / 丁介陶 提供、劉育豪FB)

校園安全亮紅燈?孩童拿塑膠刀互戳玩樂。近期,大陸中小學流行的「蘿蔔刀」風靡台灣校園,儘管只是塑膠玩具,但因為能刺破白紙和水果,從而引發許多家長對「校園安全」心生擔憂:校園是否成為暴力場所?

 

本報採訪從事教牧關懷輔導員,針對「蘿蔔刀」帶來的影響,以及家長、輔導可如何教育孩子,給予一些實質建議。

據大陸媒體報導,蘿蔔刀起源於一名武漢大學生,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出一款塑膠刀械,隨之在其抖音帳號上獲逾500萬人次觀看,影片爆紅後,蘿蔔刀成大陸熱銷校園玩具,抖音上也出現「蘿蔔刀攻擊」的娛樂影片。

 

「蘿蔔刀」之所以爆紅,來自於網路上的分享轉傳,加上價格便宜好入手,且至書店或文具雜貨店即能輕易取得,因此迅速成為校園流行玩具,其後,卻也對兩岸中小學生造成身心影響

 

「宇宙光關懷輔導中心」教牧輔導員丁介陶受訪表示,蘿蔔刀屬成本低便宜玩具,有些甚至有聲光效果,看起來無想像中危險,而現今孩童普遍擁有手機得接收相關資訊,這些都是蘿蔔刀受歡迎原因。

 

蘿蔔刀不安全?

反映出父母與孩子關係

談及關於蘿蔔刀的安全顧慮,丁介陶指出,東西本身是中性的,像是「史萊姆玩具」也曾令家長們擔憂有誤食傷害風險,然而,父母能否注意到孩子,更為關鍵因素。

 

事實上,蘿蔔刀背後反映出:孩子與父母相處的關係和品質。

 

丁介陶進而解釋,孩子成長過程,包括接收網路資訊、同儕相處互動、家庭教育訓練等,父母皆需予以關心、陪伴,並教導其正確知識。

 

「陪伴,是很關鍵的要素。」當孩子有逾矩行為,父母是否有注意孩子狀況,以及能否給予關愛、陪伴,甚至於當下進行機會教育,這些都能降低蘿蔔刀帶來的安全顧慮。

 

舉例而言,有些家庭到餐廳吃飯,家長只是拿手機平板給孩子使用,當孩子看到暴力攻擊影片、或被錯誤想法吸引時,若家長沒有在一旁關心、教導,孩子便容易有模有樣學起來,如此恐致出現偏差行為。

 

如此來看,蘿蔔刀反映出校園安全問題,卻也提醒著每位父母,當做好陪伴角色,在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予以關愛和重視,效法耶穌以愛陪伴。

  • news-details
  • 大陸抖音上有許多關於蘿蔔刀的短片,其中存在著暴力示範。(圖 / 翻攝自抖音)

教養孩子,可採「冰奇步」溝通方式

談及教養孩子,丁介陶同時提醒,家長不當輕易衝動,如以弗所書6:4言,「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

 

因此值得思考的是,當孩子有需要時,父母能否適時回應需求?抑或時常選擇迴避孩子感受,反倒使其向同儕尋求依附關係,甚至對他人造成殺傷力。

 

以蘿蔔刀為例,當孩子得不到父母關愛,便容易尋求「流行事物」來獲取關注,這時,蘿蔔刀就成為孩子向朋友炫耀的玩具,甚至學習抖音影片中的攻擊行為,以致不小心傷害朋友。

 

至於在親子溝通上,丁介陶特別提及「冰奇步」溝通方式。也就是,當孩子產生偏差行為時,父母可「冰」凍自身情緒,以好「奇」心接近孩子,並一「步」步引導其思考、改正,始能真正發揮關心、陪伴之作用。

  • news-details
  • 父母當適時關懷、陪伴,引導孩子不陷入偏差行為。(圖 / shutterstock)

從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預防意識」

若欲預防蘿蔔刀成傷人武器,丁介陶建議,可從日常家務事情開始教育孩子,讓其有實際操作的機會。

 

舉例,在廚房煮飯做菜時,媽媽可帶著孩子學習切菜,藉此教導刀子是危險的,銳利刀鋒恐傷人,因此只能用於切割東西和食物。

 

從切菜之例來看,當孩子拿到蘿蔔刀,因而便會意識到「刀子是危險的東西」,除能避免傷害他人,孩子也能提醒身旁朋友的行為舉止,減少娛樂時的安全疑慮。

 

另一方面,父母也可透過角色扮演設計,在家中與孩子一同演練。如,模擬安全危害情形出現時,可以如何做選擇?若是無法避免,或許就不會是可娛樂的玩具,此能使孩子對安全意識有更多的「預防認識」。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