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無論年紀大小,都不應成為追求夢想的阻力;在追求夢想的路上「看見別人的需要」,讓夢想變成一份使命。(圖 / shutterstock)

16、17歲時的你,在做什麼?那時,是否覺得自己應該什麼也做不了,或根本無法有能力可去成就什麼事情

  • news-details
  • 知名公益家陳慧潔(前排右一)為陳伯杰牧師與周曉蕾師母的二女兒,一家六口4個女兒,從小學二年級開始便在家自學,每一個都因適性發展而表現傑出。(圖/本報資料照片)

《有了夢想,然後呢?》一書由「格子外面文化」出版,作者陳慧潔是一個在家自學的少女,從小就跟隨父親投身公益,她認為無論年紀大小,都不應成為追求夢想的阻力。她鼓勵大家,在追求夢想的路上,看見別人的需要,讓夢想變成一份使命

 

在家自學少女投身公益

陳慧潔就像是個鄰家小妹妹一樣,有時帶點傻勁,有時又充滿熱血。她認為,「公益」就是對人有幫助、對社會有貢獻的好事,故而只要願意從小事情做起,就是開始做公益了。

 

陳慧潔從小就跟隨父親投身公益——

8歲,她開始送餐給獨居老人。

9歲,她上街頭為急難家庭募款。

12歲,她策劃舉辦募款音樂會。

14歲,她為東非飢荒募款,協助高中生舉辦跨校飢餓三十。

15歲,她代表台灣成為親善大使,到美國和全世界的志工交流。

16歲,她受邀演講計達上百場,是全國最年輕的演說家。

17歲,她擔任競選團隊創意總監。

 

公益從看見問題開始

許多人好奇,陳慧潔為何能那麼小就開始做公益?她強調:「公益,從看見問題開始

 

陳慧潔8歲那年,她父親「注意到」學校(國小)每天總是剩下一堆營養午餐,覺得丟掉似乎太浪費了。於是,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決定把這些剩下來的食物,打包成便當送給有需要的獨居老人。

 

父親帶著她和姊姊,去找學校的校長,表示想把學校吃不完的食物打包成便當、送給社區獨居老人,獲得了校長的支持;他們就去鄉公所要了社區獨居老人的名單,準備開始送餐。

 

隔天,校長在校務會議時,向全校老師說明這個方案,開放各班級認領便當,師生們反應熱烈,第一階段20位獨居老人的送餐計畫,就這樣開始了。

 

一開始,只有陳慧潔跟父親每天騎機車送餐,隨著送餐的份數增加,她姊姊和教會幾個工作的叔叔們也一起加入。

 

這個送餐的計畫,持續了好幾年,也發揮了想像不到的影響力。在推行送餐計畫一段日子之後,有天,校內幾個小學生跑過來對她說,希望以後能提早半個小時來拿便當。

 

因為,他們覺得若是等到12點半才將剩下的食物裝成便當,那送到長輩手上時已經快下午1點了,所以想提早準備好,就可以早一點送餐。甚至,有個班級主動表示,要把上學期結餘的班費買月餅,給爺爺奶奶們過中秋節。

 

陳慧潔說:「我們常關注自己的需要,多過關注周遭的需要,以致於對身旁許多問題視而不見。是父親讓我明白,想要解決問題,就要從『看見問題』開始,改變世界並不是遙遠的事,遙遠的是『我們如何把焦點從自身轉移』,並且『付諸行動

  • news-details
  • 父親讓陳慧潔明白,想要解決問題,就要從「看見問題」開始,改變世界並不是遙遠的事,遙遠的是:「我們如何把焦點從自身轉移」,並且「付諸行動」。(圖/shutterstock)

不會就學,「一點點」加上「一點點」

結果就出乎意料

9歲那一年,陳慧潔參與「急難家庭」募款的活動。當時,她對於怎麼開始募款根本毫無頭緒,就去資源回收站拿紙箱做成募款箱,直接到社區的商店募款。幾年下來,陸陸續續各個不同類型的募款活動,累計的募款總金額超過了50萬,這是她剛開始募款時,無法想像的天文數字。

 

12歲那一年,她規劃要為急難家庭募款,因而想到可以把募款活動辦在百貨公司裡。當時,所有人都一口同聲的告訴她:「陳慧潔,我們只是一群小孩耶,誰會理妳啊!」

 

但不服輸的陳慧潔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到。當她與百貨公司的公關人員聯絡時,對方知道她才12歲卻要在百貨公司裡面辦募款活動感到非常驚訝,但還是讓她將「公文」和「企劃書」寄了過來。

 

12歲的陳慧潔,哪會寫公文和企劃書,但她覺得「不會就學」。最後在請教教會的職員後,她寫出了一份非常簡陋的半頁企劃書,就寄給百貨公司的公關人員。結果,順利舉辦了那一次的募款音樂會。

 

那位公關人員,不但替他們做了一個人型看板,還申請了一筆經費,準備點心給大家享用。這場音樂會,總共募到了將近一萬元。

 

14歲那年,陳慧潔上網閱讀到東非的飢荒報導,發現「每六秒就有一個小孩餓死」。她心想,也許自己的力量很小,但只要集結眾人力量,就能改變東非。因為,當「一點點」加上「一點點」的時候,就可以看見出乎意料的結果。

 

於是,陳慧潔聯絡了世界展望會,得知在不久前外交部捐了好幾百頓的白米,卻沒有經費可以運到非洲。所以,她決定舉辦一場募款音樂會,還特地選在四月二十二日的世界地球日。

 

辦音樂會需要很多資源和經費,光音響就要一萬二千元。她問了父親要怎麼籌辦活動的經費,對方給了她一疊名片,裡面有記者、印刷廠、大圖輸出廠、音響公司、贊助廠商等聯絡資料;父親並沒有對她多說什麼,而是放手讓她自己去摸索。

 

後來,為了舉辦音樂會而募得的兩萬多元的經費,實際上卻沒有花到那麼多錢,因為許多廠商都熱情響應,提供至少半價以上的優惠;而且所邀請的表演團體,絕大部分的表演者都把車馬費回捐給音樂會。最後,總共募到了四萬多元,可以運送2250公斤的白米到非洲。

陳慧潔強調:「我很喜歡聖經裡的一句話:『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提摩太前書4:12)。如果你期待一些事情發生,期待有些事情被改變,就請你成為『讓事情發生、讓事情改變』的那個人。做對的事情,及早做,總是對。

相關閱讀》

「窮養、富養」哪個好? 從聖經觀點怎麼看?

來張屬靈成績單吧!採自學效法耶穌,用家影響生命作「家庭宣教士」

  • news-details
  • 也許自己的力量很小,但只要集結眾人力量,讓「一點點」加上「一點點」的時候,就可以看見出乎意料的結果。(圖/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