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世界學生節」起源於二戰,演變至今的意義,是藉此致敬學生們勇於追尋個人夢想。(圖 / Freepik)

每年11月17日,是屬於全世界學生的「世界學生節」(又稱為「國際大學生日」),最早起源於1939年11月17日,二戰時期德軍入侵捷克,造成數名大學教師與學生身亡,事發後連續三年,多國學生聚首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辦追思聚會,並宣布這日為「世界學生節」。

 

起先,「世界學生節」最核心精神,是象徵學生追求和平、自由、民主與進步的行動,隨時間演進,反戰與尋求和平的意義仍在,但更多是藉此致敬,國際化時代,有眾多學生選擇離開母國,前往他國追尋個人夢想。

 

在實踐夢想的過程,如何走得更穩、築夢踏實?廖敏旬老師、沈湘燕老師、謝宜蓉老師,分別受訪分享看法。

對許多學生族群而言,負笈海外求學常經歷一段艱辛時刻,包括想家、文化差異、經濟來源、語言溝通等多方挑戰。

 

目前台灣各大專院校,不乏招收國際生就讀,對此,本報邀請以基督信仰為核心立校精神的東海大學、臺北基督學院的老師受訪,分享協助學生養成開闊視野與胸襟、接軌國際的各樣行動;專精體驗與冒險教育的教師也受訪分享,使學習領域更擴大,從做中學,進而看見更大的世界。

  • news-details
  • 廖敏旬老師、沈湘燕老師、謝宜蓉老師(右至左),受訪分享對於「世界學生日」的相關看法。(圖 / 受訪者 提供)

不只單顧自己的事

東海大學國際暨兩岸合作處廖敏旬國際長表示,現今為國際化時代,卻仍觀察到,學生從中學甫進入大學的階段,看待事物尚屬狹隘;身為師長首先要提醒下一代,「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4)」

 

以最為近在眼前,紛擾全球數年的新冠疫情為例,疫病傳播,很大程度表彰「個人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他人」,不論是跨越分際多往前一步,甚或是因疏漏而有所不足處,都有可能造成他人的損傷。

 

走過慘澹三年多後,學生及公民皆需有意識察覺,我們需要把所關心之事的層次擴大,不只是個人,(更)要一步步看到群體、社區,甚至是國家社會的需求,而且,要每個人都一起做,藉由群體的力量,才能真正帶出改變。

 

同時,當養成「同理心」,才有能力去理解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們。廖敏旬表示,若是沒有同理他人的素養,則會造成無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情況,進而導致各種齟齬。

 

第三,學生必須知道「為自身行為負責」的重要性。如前述提到,個人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他人,為免造成他人困擾,需謹言慎行、不做後悔甚至是釀嚴重結果的決定,皆應為在學階段操練的課題。

  • news-details
  • 目前,東海大學有來自各國的國際生就讀,學校特別為那些無法回家過年、或從未體驗過新年的學生們準備火鍋,品味在地美食,同時藉此感受年節氣氛。(圖 / 東海大學國際暨兩岸合作處 提供)

用好行為來傳揚基督

目前,東海大學和全球地區分布5大洲37國,總計331校互有往來,其中,基督教學校計有19校。廖敏旬提到,以印尼為例,該國有許多基督教高中,從該校畢業的學子,常有家長願意送孩子來到東海大學就讀;除了希望兒女能因此學得更多、看得更廣,家長當然也非常期盼,孩子們繼續在團契中得著屬靈生命成長。

 

從學校立場出發,不會強加信仰在學生身上,教師也不會在課堂中傳講特定信仰,然而,只要知道入學新生是基督徒,就會為其提供需要資訊,使基督徒學生知道,如何在校內獲得需要的屬靈資源;並有許多基督徒教師,隨時準備好陪伴學生,在對方有需要時予以鼓勵、支持,用行動使人看見,「東海大學一直有個屬靈的家,在等候需要的人敲門入內。」

  • news-details
  • 東海大學「國際暨兩岸合作處會」持續提供國際生各種文化體驗,讓其能更多認識台灣與華人文化。(圖 / 東海大學國際暨兩岸合作處 提供)

此種「用生命影響生命」在行為中傳揚基督榜樣的做法,陸續帶給許多學生認識耶穌的契機

 

例如,一位來自境外的女同學,在東海大學信主,並透過參與學習團體,認識到議題思辨,以及用生命帶領、影響他人的重要性,畢業後,她除了帶著信仰回到家鄉,也帶領家鄉同儕用讀書會形式練習思辨。

 

另外,東海大學勞作教育處亦秉持「幫助學生建構服務社會的意願與能力」,曾帶領學生在安全前提下,前往泰緬邊境,探望生活環境困難、甚至有極大性命隱憂的華人居民,每項行動皆盼望「藉著好行為,讓人認識耶穌基督,並傳揚祂的榜樣。」

 

廖敏旬以馬太福音6:26、28、34勉勵:「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他也不勞苦,也不紡線。…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身處資源多、機會多的時代,每位學生定都有更大、更豐富的可能性,只要踏出第一步,相信未來非常值得期待。

  • news-details
  • 校慶運動會邀請國際生組成聯隊,參與各種競賽。(圖 / 東海大學國際暨兩岸合作處 提供)

國際化成為生活DNA

深思國際化浪潮,臺北基督學院沈湘燕學務長分享,基督徒能有的不同之處,在於世界觀不是只看屬世的國家,更會著眼於耶穌基督的國度

 

帶著這份精神,60多年前,賈嘉美博士(Dr. James R. Graham Ⅲ)創立臺北基督學院,靠著許多宣教士委身來台任教,以及諸多弟兄姊妹奉獻支持,使該校人力物力齊備,以優良師資、硬體設施,服事所有學生。


創校迄今,除透過引導、討論、實踐與實習方式,讓學生不只是聽課,更有許多機會得以思辨、從做中學;同時在課堂及住宿過程,自然地與多國學生互動,既能有絕佳環境來練習第二外語,也在相處中認識到多元文化,學習如何包容彼此不同,甚至在文化與認知衝突中,深刻體會相互溝通與了解的重要性。

  • news-details
  • 臺北基督學院不只是注重知識的傳講,同時引導學生透過討論與思辯方式,使所學更加紮實。(圖 / 臺北基督學院 提供)

沈湘燕表示,臺北基督書院也會按照信仰節期,在受難日、復活節、感恩節、聖誕節等重要時刻,再次強化耶穌子民、國度生活模式。因此,對書院的教師與學生而言,「國際化」不只是一種目標和口號,更是每個人深植於心的學院DNA

 

更具體的說,如同提摩太前書4:12教導:「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做信徒的榜樣。」國際化與走出去的行動都應從早開始,臺北基督書院亦從學生在學階段,每年開展多次「工作會(福音隊)」,以此展現並操練自我,例如,長期投入司馬庫斯部落服事,近期開展苗栗縣泰安鄉努呼路瑪大安部落的原鄉工作。

 

沈湘燕並提到,基督學院校友林茂安弟兄所創辦的「基督教蘭恩文教基金會」,就是很美的見證。因著願意服務奉獻,林茂安願放下原本出國留學的計畫,回應神國呼召,前往蘭嶼開展事工,使神的祝福與弟兄姊妹們的愛心,能在蘭嶼傳揚。

  • news-details
  • 學院內固定規劃「chapel time」,師生們藉由敬拜禱告,一同回到主面前。(圖 / 臺北基督學院 提供)

臺北基督學院善用校內傳播主修專業,帶領學生以影音反思社會現況、記錄從神而來的愛與恩典。

 

例如。10多年來透過〈飛奔來愛你〉這部基督教電影,向學生們傳講感情、教育議題,已在許多大專、中小學播映過,也曾至青少年受刑機構或海外播放。

 

還有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學生,看見家鄉最大貧民窟的住民,雖生活環境惡劣,但孩子仍保有快樂與笑容,便以此為題,拍攝紀錄片〈庸有〉來進一步引發探討,藉著影像記錄工作使更多人看到,「喜樂的秘訣在於,擁有知足的心、與親愛的家人生活在一起。」

 

沈湘燕認為,只要有心,每位學生都能趁著就學階段接軌國際

 

台灣教育部設有許多方案,提供資源讓想出國學習的學生使用,臺北基督書院也長期多方配搭,使學生有走出校園短宣、探索並服事世界的機會。

 

「越投入就越能看見世界很大,平順的生活其實是有很多人在為你付出!期許基督徒學生們能找到個人呼召、回應神,在各領域中獻出才能,為主所用。」

  • news-details
  • 臺北基督學院長期以工作隊方式,使學生們前往各城鄉、離島,服事當地居民與孩童。(圖 / 臺北基督學院 提供)

為神勇敢走出去

進一步談到「走出校園,讓學習不只在課堂上。」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謝宜蓉教師提醒,體驗與冒險,就是營造一個實則安全、卻仍會讓參與者感到緊張的情境。

 

例如高空繩索挑戰,學生們會在穿戴安全裝置、繫上安全繩的情況下,於高空走鋼索,跨步走過許多木樁到達對岸。這時,穿足保護安全裝備的學員們,仍會因怕高、晃動,引發不安全感,或深怕同伴沒拉緊繩索,內心產生百轉千折的想法。

 

藉此,其實是在幫助他們跨出人生舒適圈,體會生命未曾有過的歷練,也讓人在過程中,有更好的內在察覺,知道自身好惡需求,以能在日後對各樣情境,勇敢作出適當反應。

 

謝宜蓉表示,冒險教育為學生帶來成就感,勇於冒險者會知道:「我能做到的比想像更多!」協助保護者則會知道:「我有能力去幫助他人、團隊合作。」

 

這些變化可能都需時間洗禮才能看出,但累積在生命中的資產,本就並非一朝一夕而能獲得。

  • news-details
  • 藉由冒險與體驗教育,擴大學生的學習領域,有更多機會認識自己與世界。(圖 / 謝宜蓉 提供)

以實例來看,謝宜蓉曾帶領高關懷學生以冒險方式體驗人生,完成挑戰後,該名孩子表示未來要讀社工系,希望能服務、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後來,對方不僅說到做到,並在累積實務歷練後,為更多提升不足處,進而攻讀法律系,獲得更全備的知能。

 

另有電機系學生藉由至山上生活半年的體驗課程,領略山間人文魅力,大學畢業後,先是前往印尼探勘當地人文風光,據此作記錄,後續又前往世界各地探索,目前選擇落腳台東,深耕記錄當地風景。

 

謝宜蓉說,學生們多半在課程結束後,彼此還保持聯絡,她時常接獲許多人在沉澱數月、甚至幾年時間後,恍然大悟:「我知道當時為什麼要去那裡了!」以信仰眼光來看,詩歌〈勇敢走出去〉,完美詮釋了「體驗學習」的精神。

  • news-details
  • 謝宜蓉期待,學生們能鼓足勇氣,勇於探索世界。(圖 / 謝宜蓉 提供)

如同歌詞中提到:「我並不完美,也並不特別,而祢卻是為我捨棄生命的主……主祢要往哪裡走,我就跟祢走。」謝宜蓉以此鼓勵,學生們可以鼓足勇氣,跨出自身第一步,勇敢走出去!

 

「時常有學生跟我說,他沒有錢、走不出去,實際上,我在學生階段也沒有足夠經費。但只要願意向外走、四處嘗試,很多時候會發現,資源和幫助就會接連到來,如同經上應許『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4:13)』」謝宜蓉如此勉勵。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