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面對死亡,當如何看待?《死亡九分鐘》帶你一起探討。(圖 / shutterstock)

精神科醫師喬治.李⿑,分享自己年輕時被宣判死亡後的出體經驗,重返⼈間後,永遠改變了他的生命,以及看待今⽣與來世的⽅式。 

 

喬治.李⿑說:「我經歷了非常驚⼈的事,全世界每個⼈都應該知道。」⾝為諮商⼼理師的賈紅鶯教授推薦:這本書,適合害怕死亡的⼈,更適合不知為何⽽⽣的⼈閱讀。 

  • news-details
  • 靈糧神學院牧靈諮商博⼠班與衛理神學院兼任老師賈紅鶯教授,談及面對死亡議題,推薦《死亡九分鐘》書籍。(圖 / 賈紅鶯 提供)

在經典著作《死亡九分鐘(35週年全新中⽂版)Return from Tomorrow》中,身為精神科醫師的作者喬治.李⿑(George G. Ritchie, M.D. 1923-2007),分享年輕時被宣判死亡後的出體經驗,包括死後⽣命令⼈驚異的細節,在不同時空旅⾏,最後遇⾒神的兒⼦,他從千鈞⼀髮的死亡線上,重返⼈間的真實故事,此一經歷,永遠改變了自己,以及看待今⽣與來世的⽅式。 

 

⾝為諮商⼼理師的賈紅鶯教授,同時是⼼理師們的督導,現任靈糧神學院牧靈諮商博⼠班與衛理神學院兼任老師,並於伯特利⾝⼼診所提供專業⼼理諮商與家族治療服務。她特別推薦《死亡九分鐘》這本書適合害怕死亡的⼈,更適合不知為何⽽⽣的⼈閱讀。 

  • news-details
  • 作者於書中,描述親⾝經歷,在死亡的九分鐘裡,看⾒「靈魂」沒有離開。(圖 / shutterstock)

憶起⺟親「如嬰兒般的臉」,離世能有安⼼感 

賈紅鶯提起,前陣⼦暑假,因腳傷⽽幾乎不能⾏走將近⼀個⽉的時間,因此開始對疾病有所恐懼,東想⻄想,覺得⾝體會否有狀況?突然對於痛苦多了份焦慮感。

 

她坦⾔,五年前⺟親離世,自己因太過思念,曾陷入⿊暗、害怕及恐懼,常問上帝:「⺟親去哪裡了?」賈紅鶯的腦海中浮現的是「⺟親安祥沈睡的⾯容」,雖理性上知道⺟親在神那裡,但情感上總不那麼確定。

 

直到讀了這本書,再次回想起⺟親離世前「如嬰兒般的臉,安睡在天⽗懷裡」,才知道,原來上帝已經回答了她。

 

賈紅鶯說,李⿑醫師從本來不想死,到後來因為短暫的享受永⽣,卻不想再活著回到世界了!此告訴我們:永⽣,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奇妙美好。 

 

華⼈社會較不願觸及「死亡議題」,其實,從書中亦能重新發現,如作者所寫:「這與我向來想像的死亡截然不同。」

  • news-details
  • 賈紅鶯再次回想起⺟親離世前「如嬰兒般的臉,安睡在天⽗懷裡」,因而知道,上帝已經給了她答案。(圖 / shutterstock、賈紅鶯 提供)

作者李⿑於書中描述親⾝經歷,⾝為精神科醫師,從千鈞⼀髮的死亡線上,重返⼈間的真實故事;他在死亡的九分鐘裡,看⾒了「靈魂」沒有離開,且帶著今世的關係,無法放下——原來,在世的關係可以有這麼久的影響。

他看⾒成千上萬沒有軀殼的⼈…

他看⾒,⼀位年輕⼈跟著老⼈走過房間,不停地說著對不起。可是他們根本聽不到…

他看⾒,男孩尾隨著10幾歲女孩,穿過學校走廊⽽道歉著…

他看⾒,另⼀位中年婦⼈苦苦哀求⼀位灰髮男⼦原諒她…

他看⾒,⼀位50歲左右的婦⼈,尾隨年紀相仿的男⼈,眼眶噙滿淚⽔,激動地向他耳提⾯命,關懷其⽣活細節,⼀直說了好多。男⼈卻完全沒有察覺她的存在。不知道這位⺟親⼀直跟著兒⼦多久了? 

這就是死亡嗎?死者——永遠不為⽣者所⾒,卻⼜⼀直關懷他們⽣活中的每件事?

⾯對「關係」,如何無牽無掛離開?

基督徒知道聖經上說到離世,只是先睡了,將來還要再相⾒!然⽽,死亡不會先向人打聲招呼,所以,若能更有意識地預備死亡,在愛中離開,有臨終關懷、陪伴的歷程,將極有意義與價值。

 

賈紅鶯提醒, ⾯對「關係」,若能無牽無掛的離開,感受被愛的離開,則連死亡都充滿愛。她相信,當時⺟親離世時,也是被書中的「光」所吸引,充滿著神的愛⽽離世,才能呈現「滿臉如嬰兒般的安詳」

 

賈紅鶯回憶,⾃⼰的⽗親因戰爭來台,親⼿與同袍⼀磚⼀瓦蓋起⾃⼰的家。因著章以專牧師的邀請,把畢⽣回不了家的創痛,寄託予天上的家鄉,也是⽗親帶著她進入教會。

 

直到20歲的聖誕節,賈紅鶯才決志信入基督,因為感受到教會青年團契輔導真實的愛,他們對所謂的問題國中⽣、輟學⽣都願意無條件⼀⼀在愛裡牧養,因著輔導們的⽣命,使她願意更認識神。

 

隨⽣命成長,她知道不能在⼈的⾝上找神,唯有尋找那愛的根源。六⼝家⼈,後來也全都⼀⼀信主了。

這篇文章很激勵我,我想支持!

五年前,⺟親離世後,讓賈紅鶯非常深思念,如今藉著這本書死亡九分鐘》,更能認識、並理解已信主的⺟親離世後的經驗,對她個⼈有很深的安慰。耶穌是奇妙的策⼠(counseler,也是諮商師的英⽂),相信祂會帶領每個個體,去走過不同的階段經歷。

  • news-details
  • 賈紅鶯相信⺟親離世時,也是被書中的「光」所吸引,充滿著神的愛⽽離世。(圖 / shutterstock)

⾯對「死亡」,家庭關係可及早預備 

以專業⼼理諮商、家族治療服務著稱的賈紅鶯認為,⾯對死亡,⼈⼈皆需學習。現今社會關係「孤獨感及疏離感」很嚴重,家庭關係失衡或功能不健全也時常可⾒。然而,家庭關係「牽⼀髮動全家」,⽗⺟的⼼理健康尤為重要,帶來的是全家⼈的影響或傷害,甚⾄恐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現代⽗⺟挑戰很⼤,因社會的負⾯影響對家庭關係無孔不入,除非⽗⺟和孩⼦的關係禁得起社會挑戰。許多年輕孩⼦患憂鬱、拒學,痛苦的⽣不如死,然而,想死卻不清楚死後的世界.....,年輕世代與中⼩學⽣需要諮商的比例⼀直在提⾼。 

 

賈紅鶯解釋,現代環境物質可以很豐富,但⼼靈的健康成熟卻是很公平的,⼈⼈無法跳階,必須是⼀個階段、⼀個階段去誠實⾯對。 

 

她於書中推薦序寫道:這些遊魂永無休⽌的糾纏,地上的⼈卻永遠聽不⾒,只有⼀種⼈經過地獄但不害怕,就是看得⾒那光的⼈ 

  • news-details
  • 「神的話」是可以直接給予人幫助的。(圖 / shutterstock)

她也相信,「神的話」是可以直接給予人幫助的,因為唯有愛有效能;李⿑醫師與光相遇的本質是愛,若是我們與神的關係、或與⼈的關係是脆弱的,沒有上帝的愛的經歷,則容易如約伯的三個朋友,家⼈間也無法活出正確態度及關係,常說出那些有道理卻沒有意義的話,甚⾄會落井下⽯。 

 

所以,重新認識死亡的同時,「今世的關係」更值得反思,如同書中所述的死亡經歷,賈紅鶯說:「關係不是⼀個『開關』,死後仍然無法關掉,甚⾄離世後關係仍會延續,(因此)需要更有意識地預備⽣與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