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最大自然保護區之一裡的動物,在進行「對聲音恐懼反應測試」時,竟有95%聽到人類對話聲,逃跑速度是遇上獅子的2倍!可見,人類作為「超級掠食者」,已帶給動物們極大恐懼。
人類擁有屬靈權柄,是要成就神的國,而非濫用來傷害環境,須謹慎思考:如何做上帝的好管家?如何與自然共存共榮?
而究竟,如何喚醒人們對於動物的「同理心」?或許,立意於環保的「搞笑野生動物攝影獎」作品,可帶來一些啟發。
研究:人類遠比獅子恐怖
非洲野生動物聽到人聲逃更快
日前,多國生物學家合作,對南非克留格爾國家公園的動物進行「恐懼反應測試」,研究結果顯示,在相同分貝播音下,幾乎所有動物對「人類對話聲」的恐懼最強烈。
他們總共測試了19種熱帶草原哺乳動物,有18種動物在聽到人類聲音時,逃跑速度可能是聽到獅子聲音的2倍;不同物種,對於人類恐懼也有所差異,長頸鹿、斑馬等生物通常會跑得更快;而若涉及賴以維生的水源時,結果也有所不同,例如:豹、水牛會逃跑,但不會輕易放棄水域,犀牛、大象則會選擇快速放棄沼澤。
研究顯示,人類作為「超級掠食者」,帶給動物的恐懼遠超過傳統草原掠食者;而未來,研究成果將應用於生態保護,例如:針對會放棄水源的動物播放人類對話聲,以阻止牠們棲息在狩獵風險較高處。
人對環境予取予求卻不愛護,其實就如寄生蟲
環境教育教師吳明勳回應研究表示,結果顯示,人類已破壞環境及野生動物生態,對環境乘載量帶來劇烈衝擊。現代人追求物質慾望,早已超過維生所需,更超過環境負荷。
創世記時,人類發聲為萬物命名,今日動物卻最懼怕人聲,吳明勳表示:「萬物皆由神所造,人被賦予僕人角色,來管理主人的家產,但並不是擁有者,也不是決策者,甚至,人無法獨立於自然生態而生存。」
人類所需用的飲水、糧食、空氣等,都與神所造大地息息相關。人類面對環境予取予求,卻不加以愛護時,吳明勳以「生態角度」比喻:「其實就相當於『寄生蟲』之於生物體。」
神創造各種萬物息息相連,地球系統因而得以運作,有如人體神經系統,協調串接各組織與器官,人體方得以生存。而「寄生蟲」本身無法脫離生物體,若使宿主器官或循環崩解、停止,最終受害的仍是寄生蟲。
因此,人類須謹慎思考:如何做上帝的好管家?如何與自然共存共榮?若仍任憑所行出於私慾,過度傷害動植物,甚至摧毁生態系統,最後勢必付出極大代價,甚至威脅到人類存滅。
環境教育,如同在搭建「人與自然」的橋樑
人擁有屬靈權柄,是要成就神的國,而非濫用來傷害他人及環境。「權柄來自於神,若被收回也是出於神,而當人凌駕神的旨意或過度膨脹時,神必管教。」故,人類當以「謙卑的心」善用權柄、履行責任。
保護環境的行動有許多形式,吳明勳以自身為例,他從事環境教育工作、接觸各年齡層學員,小從幼稚園、大到大學生,甚至銀髮族,教育現場正是在進行一場「寧靜革命」。
「或許,我們自己無法像陽光普照大地,但期盼能成為微弱的光,給予這世界些許的光亮與溫暖。」
近代社會,人與自然越發疏離,吳明勳推廣環境教育,如同在搭建「人與自然」的橋樑,藉此助人進一步了解神創造自然的奧妙。好的引導能連結受眾情感、省思責任,進而抱持盼望、起身捍衛神所造的自然環境。
「2023搞笑野生動物攝影獎」年度總冠軍暨陸地冠軍為Jason Moore所攝影的「空氣吉他袋鼠(Air Guitar Roo)」,作者表示:「...牠們在一片開滿迷人黃色花朵的空地上覓食。我帶著相機,所以停下來拍了幾張照片。突然注意到『這人』擺出了一個幽默的姿勢—在我看來,牠就像在練習用空氣吉他彈奏一樣。」(圖 / 喜劇野生動物攝影獎官網)
新加坡Otter Kwek的作品《水獺芭蕾舞者》獲得海底生物獎,他說:「...水獺一邊跳躍一邊試圖抓住懸垂的葉子,在一次不尋常的著陸過程中,牠最終擺出了阿拉伯式花紋的姿勢。我把這張照片拿給一位芭蕾舞老師看,她評論說:水獺是天生的,但只需要稍微收起肚子—這正是芭蕾舞老師的建議。」(圖 / 搞笑野生動物攝影獎官網)
現代人與動物關係的淵源,野地反成為聖所
從人類世界看動物,有不同的眼光,例如:寵物、動物園所豢養的動物、野生動物等,而這些關係是如何形成的呢?
吳明勳分享,人與寵物的關係起源很早,遠自人類狩獵活動開始時,就從野外找尋「狼」隻馴化成「狗」,以協助獵人打獵;後來,人利用「牛」的力氣發展農業文明;再者,人類發現「馬」的行動敏捷、深具耐力,進而運用其優勢,成為戰爭利器來開疆闢土。
也有早期記載,人類藉由馴化野生動物作為人的食物,而發展出畜牧業,例如:雞、狗、豬、牛、鴨等,到後來,甚或發展成將野生動物視為家庭一分子,而成為「寵物」。
由於近代世界文明發展,交通工具日益蓬勃,人類開始蒐集「世界各地奇珍異獸」,藉此滿足好奇心與展示慾望。後期甚至從宮廷、皇室,漸進到有錢人,他們設置「動物園」蒐集大量動物。至晚期,也開始有人從「教育」角度,提供世人關注野生動物的福祉,認識其所處棲地被破壞的危機。
隨著文明發展,早期人們認為蠻荒之地充滿未知與危險,但近代更發現,原來邪惡與墮落,是存在於人類的城市中,野地反而是一處聖所,是神所創造的榮耀之地,也因此,野生動物可能被賦予相對較高的存在價值。
與野生動物共處感動: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談及大自然所給予的感動,吳明勳分享:「每年,當我聽到第一聲紅尾伯勞的叫聲時,心中一股喜悅之情就油然而生,因為知道秋天來到了。」
紅尾伯勞是從遙遠的北方,奮力振翅飛越浩瀚海洋,經歷一段又一段冒險旅程,而抵達台灣土地,「可以很深感受到生命韌性!」
台灣人早期違法捕捉伯勞鳥,一度使其數量銳減,後經環保人士四處奔走、促成政府明令保護,才使得這群「北方嬌客」獲喘息及生存空間。而今,每到秋冬時節,吳明勳看到牠們停棲在醒目枝頭上,即使鳴叫聲不甚悅耳,但明白,牠們正伺機獵食,默默維持生態平衡。
「無論是在我家附近的田野,或是我工作場域旁的森林,都可以看見牠們的身影,心中就不免想起一段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期盼台灣人民,也開始慢慢努力改善過往不當飲食及生活習慣,願意接納這些遠道而來的「朋友」。吳明勳說:「我想,環境教育有時也是個漫長過程,改變人的觀念無法一蹴可幾;但或許能透過有效方式,潛移默化剛硬的心。」
他認為,台灣還有許多亟待努力的空間,也有待更多人覺醒。教會主張愛人如己,也應思考如何愛上帝所造之物及環境,因為,人被神賦予管理者角色,理當成為好管家善待土地,而非「敗家」終至受神擊打、大地反撲。
搞笑野生動物攝影獎,以「擬人化內涵」觸發同理心
一年一度的全球性攝影比賽「搞笑野生動物攝影獎」(Comedy Wildlife Photography Awards)已正式邁入第九年,其於2015年誕生在一間小辦公室裡,後不斷壯大成為一項全球性競賽,被譽為「動物界的喜劇大賽」,參賽攝影題材不拘、但「不得擺拍」,只能在「非人為的自然環境」中拍攝畫面。
此屆是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一次評選,共有來自85國、1842名參賽者及5300幀作品,近日(11月23日)主辦單位公布了2023年得獎名單,共有41張獨立照片、3段影片、3個作品集入圍;一幅幅照片巧妙捕捉動物們的「搞笑瞬間」,帶來無限歡樂。
此賽事由專業攝影師、環保主義者希克斯(Paul Joynson-Hicks)和蘇拉姆(Tom Sullam)所共同創辦,目的為:透過溫馨有趣的照片,促進野生動物及環境保護。
希克斯於官網表示:「我們的世界異常美麗且相互關聯,卻遭人類過度開發而破壞。野生動物保護和持續發展的議題,正在全球日益受關注,但所傳達的信息和圖像,往往是負面和令人沮喪的。」
在東非擔任野生動物攝影師的他,一次翻閱個人攝影集時,發現幾張令人噗哧一笑的照片:一隻老鷹透過後腿看著他,還有一隻疣豬的屁股;他於是意識到,照片的幽默感將有力量喚醒人們,關懷動物所面臨的環境威脅。
因為「搞笑野生動物攝影獎」的這些照片具「擬人化」內涵,可觸發人類「同理心」,好幫助人類視動物們為同一星球上的生命共同體,進而,也願去了解動物及影響牠們的問題。
歷年「搞笑野生動物攝影獎」(Comedy Wildlife Photography Awards)獲獎照片官網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