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現今閱讀人數似乎逐漸減少,看書是否已成為一種次文化?(圖/shutterstock)

你我平常有否閱讀的習慣?書本,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呢?

 

許多社會大眾認為,閱讀的時代已漸漸式微,書店關門的消息尤其令人感嘆,書本似乎已無法提供更大的知識與樂趣。然而,基督徒如何看待「閱讀」這件事?能否透過閱讀追求信仰、更加親近神?

前陣子,任職日本知名出版社「左右社」(SAYUSHA)的編輯筒井菜央,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段對話。

 

她寫道,根據一位同事表示,當時他向書店店員詢問:「最近流行的次文化是什麼?」不料,對方竟直接回應他,「沒有耶!如果真要我說的話,我想『書』本身就是一種次文化了。」

 

該文曝光後,許多網友對於「書籍成為次文化」一事感到震撼,也對於讀書風氣不如以往,感到不勝唏噓。

 

去(2023)年底,台灣信義誠品正式熄燈,曾經陪伴許多人閱讀時光的地方,今面對閱讀群眾減少,以及租約到期等原因,最終結束18年的營運,令許多書迷相當不捨。

 

不論是日本書店店員的觀察,或是實體書店的結束熄燈,某程度都反映出現今社會對於書本的看法,不只包括閱讀的歷史脈絡,也關乎基督徒的信仰成長。

  • news-details
  • 隨著實體書店陸續關閉,現代人的「閱讀」指的是什麼呢?(圖/shutterstock)

時代變遷下,閱讀媒介的轉變

游擊文化編輯黃恩霖受訪表示,日本有其自身的出版背景和閱讀脈絡,而對於台灣來說,或許不一定有相似背景,但也曾經歷一段興盛蓬勃的閱讀時期。

 

「若無戒嚴,可能不會帶來閱讀風潮。」他認為,戒嚴時期的台灣,不論是思想或是資訊都被限制封鎖,解嚴後人們對於知識的渴求,帶來書籍出版蓬勃發展,並形成廣大的閱讀風氣。

 

如今,經歷時代的變遷,許多實體書店紛紛結束營業,儘管多數社會大眾認為閱讀風氣不如以往,但閱讀人口是否真正下滑,有更複雜的因素在其中。

 

現代人應反思的問題是:「閱讀,指的是什麼?

 

他指出,閱讀是認識世界的管道,並從中得到需求和慾望的滿足,而隨著網路新媒體帶來更迅速的知識資訊,人們的閱讀模式轉移到不同媒介上,書本便慢慢被取代。

 

另外,閱讀也是一種體驗方式,尤其新媒體提供圖表和影像內容,以及相關的沉浸式瀏覽,讓閱讀體驗更加豐富、立體。如此一來,書本作為傳統的文字載體,也成為古老的知識工具。

  • news-details
  • 游擊文化編輯黃恩霖表示,閱讀是認識世界的管道,也是一種體驗的方式。(圖/shutterstock、黃恩霖 提供)

透過閱讀,開啟更多信仰視野

談及基督徒的書籍閱讀,黃恩霖表示,台灣基督徒也是社會公民,除了受到閱讀風氣的歷史脈絡影響,也在信仰中呈現閱讀的不同面向。

 

事實上,回到宗教場域中,儘管書籍能獲取相關知識,但並非所有教會都鼓勵信徒積極閱讀。但若要以閱讀方式來親近神,他認為,靈修書籍可以帶來幫助。

 

一般信徒的信仰素材是講台信息,其中許多來自歷史傳承的信仰記憶,容易傾向於單一、片面的信仰認知與領受。因此,靈修書籍能提供更豐富的信仰知識,甚至可以打開不一樣的信仰視窗。

 

對於閱讀,基督徒的態度是什麼呢?面對信仰靈修的閱讀,基督徒可以從中得到造就,並開啟信仰的不同視野,提供講台之外更多追求和渴慕。

  • news-details
  • 除了講台上的信息分享,基督徒也能透過閱讀追求信仰成長。(圖/shutterstock)

理性和靈性,通往神的信仰閱讀

為鼓勵信徒更多閱讀,黃恩霖建議,每條追尋信仰的路上,都會有不一樣的風景,而一本信仰相關的書籍,也能成為一篇良好的信息傳講,透過書中體會反思:「通往神的道路有非常多條。

 

若將靈修書籍歸納成特定類別,他指出,這部分的基督徒閱讀人口較少,但也有特定的讀者群,並偏重靈性的成長培養,反映台灣基督徒的信仰構成要素。

 

閱讀本身會帶出理性思考的過程,但靈修則強調靈性的成長經驗,若是透過閱讀追求靈修生活,或許會降低理性思考的判斷,但對信仰生命會有更多深刻的體會。

 

黃恩霖相信,基督信仰有「理性」和「靈性」兩種面向,閱讀本身不是要取代信仰中的經驗體會,而是在書本知識中開啟新的視野,在屬靈生命中與神更加親近。

分享
意見反應